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園區管委會,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區經委制訂的《金山區打造國際“纖維之都”暨建設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的實施意見》已經第34次區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7月5日
金山區打造國際“纖維之都”暨建設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的實施意見
纖維產業是新材料產業的重要領域,是加快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為搶占產業迭代升級發展先機,培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勢,加快打造國際“纖維之都”,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兩區一堡”戰略目標,落實市政府南北轉型意見,全力建設國際“纖維之都”和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加快構建以碳纖維、芳綸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為主導的“3+X”纖維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全區產業深度轉型、整體重塑,積極探索科技、產業自立自強無縫銜接的新范式,為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和產業高端引領功能提供“產業脊梁”“硬核力量”。
二、發展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高端供給。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源鏈,大力發展纖維產業新技術、新平臺、新項目,加速纖維產業創新、新品迭代,加快“提升中端、搶占高端、突破尖端”,鞏固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力支撐各類產業高質量躍遷升級。
——堅持需求牽引,供需協同。兼顧當前與長遠,注重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緊密對接制造強國戰略、上海“3+6”產業體系建設、未來產業布局等戰略導向、發展需求,進一步打通“工程化研發——首批次突破——多場景應用”的雙向通道,拓展市場應用空間,推動纖維產業發展向更優質量和更高效率的供需平衡躍升。
——堅持開放包容,融合發展。構建材料、裝備、服務、應用等各類企業相互融合,人才、技術、平臺等資源要素開放匯聚的產業生態,推動纖維產業融通創新。加強區域之間、產業之間協同布局,構建纖維產業與其他區域、其他產業協同發展的合理分工網絡,培育特色優勢,推動纖維產業在區域競合中更快發展。
三、發展目標
堅持守正創新、久久為功,圍繞建成國際“纖維之都”以及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迭代升級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穩步提升纖維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資源配置話語權、產業品牌顯示度,有力推動纖維產業從生態化構建、集群化發展向國際化運營迭代跨越,著力建成高度協同、布局合理、技術領先、產業完善、價值高端的現代化纖維產業體系和開放發展格局。
——到2025年,全面啟動國際“纖維之都”建設,纖維產業生態基本完善。纖維產業研發、生產、應用、服務的生態圈更加健全,纖維生態圈產業規模達到50億元,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專業機構增值服務的集群共生網絡初具雛形。
——到2030年,基本建成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纖維產業高端突破取得顯著進展。高強度纖維產業領域加速壯大,傳統纖維高新化、高端化改造有效突破,形成以高強度纖維為主導、纖維制造和纖維服務融合發展的產業高級形態和專業分工格局。全區纖維產業發展的高端引領和創新輻射作用充分發揮,在長三角區域中形成示范引領效應,形成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建設的區域一體化發展經驗。
——到2035年,基本建成國際“纖維之都”,形成世界級纖維產業集群地標品牌。全區纖維產業在總量規模、創新能力、管理運營、品牌效應、開放程度、制度環境、市場競爭等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技術輸出、管理輸出、標準輸出、資本輸出的世界級企業,國際“纖維之都”的品牌效應充分顯現。
四、發展重點
順應產業發展趨勢、鞏固提升產業基礎,聚焦發展碳纖維、芳綸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三大高強度纖維,加快發展新興纖維,協同發展纖維裝備,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3+X”纖維產業體系。
1.梯度發展三大高強度纖維。碳纖維聚焦規模化提升,加速低成本大絲束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化,強化樹脂、上漿劑等供應配套,加快實現“高性能+通用型”“大絲束+小絲束”協同發展。芳綸纖維聚焦產業化發展,加快引進高強、高伸長間位芳綸產業化技術,加快發展萬噸級芳綸聚合單體突破能力,加速產品應用的進口替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焦項目化落地,擴大M500萬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萬噸級規模測試生產,開發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型材、聚烯烴鋰電池隔膜專用料等,提高產業集聚度。
2.加快發展新興纖維。前瞻發展纖維材料“物種進化”,大力發展多形態、多色系、多維度纖維,加速發展“纖維+金屬”“纖維+陶瓷”“纖維+碳材料”等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提升發展滌綸纖維、錦綸纖維、聚酯纖維等通用纖維領域,打造阻燃纖維、中空纖維、綠色纖維等功能化、差異化、綠色化纖維品種。
3.協同發展纖維裝備。加快培育纖維專用裝備,培育引進原絲制備裝備、纖維預氧化裝備及纖維制備裝備,加快發展聚合釜、壓縮機、中試設備等通用設備,強化纖維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
4.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培育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應用推廣、技術培訓等科技創新服務,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系統解決方案等新興服務業態,全面提升服務型制造能力。
五、空間布局
深化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打造“中心輻射、三區引領、圈層聯動”的國際“纖維之都”空間格局(詳見圖1)。
圖1 國際“纖維之都”空間布局圖
1.突出創新中心輻射功能
聯合上海化工研究院、東華大學等科研院所,統籌中石化碳纖維研究院、上海石化先進材料研究院、碳纖維復合材料創新研究院等創新資源、空間資源,東至衛二路、南至金一路、西至衛三路、北至滬杭公路,規劃面積約480畝,著力打造國家級纖維材料創新中心(詳見圖2)。
圖2 纖維創新中心空間布局圖
2.強化三區示范引領
充分發揮碳谷綠灣產業園、高新區產業優勢,其中碳谷綠灣產業園重點打造纖維產業先行發展區、纖維材料核心承載區,高新區重點打造纖維裝備制造示范區。纖維產業先行發展區(詳見圖3)東至新衛公路、南至金山大道、西至春華路、北至金甌路,規劃面積約600畝,加快發展高性能纖維、纖維復合材料以及相關基體材料等,打造上海石化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基地。纖維材料核心承載區(詳見圖4)位于上海化工區金山分區拓展區,東至南沙港、南至浦衛公路、西至規劃邊界、北至滬金高速,規劃面積1.71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高性能纖維下游應用領域。纖維裝備制造示范區(詳見圖5)東至金騰路,南至林慧路,西至金展路,北至林賢路,規劃面積1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高強度纖維專用裝備等領域,率先在無人機、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方面實現纖維裝備的場景應用示范。
圖3 纖維產業先行發展區空間布局圖
圖4 纖維材料核心承載區空間布局圖
圖5 纖維裝備制造示范區空間布局圖
3.拓展區域圈層聯動
加強區內圈層聯動,加強碳谷綠灣產業園與高新區、山陽、張堰、呂巷等重點區域聯動,拓展纖維產業在海洋工程裝備、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等細分領域的應用場景。加強區區圈層聯動,打造串聯寶山、嘉定、青浦、金山、奉賢、浦東等區域的纖維上下游應用聯動C圈。加強省際圈層聯動,充分發揮金山“橋頭堡”作用,逐步在長三角區域構建創新驅動、全域協同的纖維產業一體化發展空間網絡,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纖維都市圈”。
六、主要任務
1.推動產業增量提質,提升產業成長力。加快重點領域招商引資,堅持高舉高打,制定重點招商目標清單,大力招引碳纖維復合材料、對位芳綸等領域以及纖維材料專用生產裝備頭部企業,積極引進纖維通用設備、長壽命樹脂、高性能聚合物單體等纖維強基領域的龍頭企業。加快重點企業創新發展,引導區內纖維研發、生產、應用等各類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加快對接資本市場、升級關鍵技術,推動產品升級換代、工藝流程再造、競爭優勢重塑,促進纖維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重點產品規模擴張,加快實現碳纖維大絲束產能超過1萬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樹脂產能達到1萬噸、芳綸應用需求量爭取1萬噸的突破,爭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原料等本市產能的布局優化,加快提高區域纖維產業集聚水平。(責任單位:碳谷綠灣公司、新金山發展公司、上海石化、區投資促進辦、區經委等)
2.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提升創新策源力。打造國家級碳纖維復合材料創新中心。圍繞構建中國首個極端環境與纖維、生命體作用科學領域的大型綜合性研究設施,加強項目對接,提升極端環境下纖維材料設計、制造與應用領域中原始創新水平。加快資源共享、品牌共建,優化研究院之間的聯動發展機制,加快碳纖維原材料研發與中試、結構設計與仿真、零部件批量制造與驗證、復材測試與認證、復材標準與信息平臺、孵化加速與產業化等功能性平臺建設,共同打造國家級碳纖維復合材料創新中心。建立創新平臺成果轉化通道。聚焦新能源、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聯合攻克模塊化設計技術、輕量化生產線技術、自動化量產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技術體系化突破、產業化應用。推動區內纖維相關企業技術創新,加速孵化科研成果和技術產品,推動纖維材料應用場景的拓展升級。(責任單位:上海石化、區經委、區發改委、區科委)
3.拓展產業應用場景,提升市場牽引力。加強纖維材料市場滲透,實現供給能力提升和市場需求牽引的有效協同,打造“100+”應用場景。打造海量應用場景,擁抱纖維市場藍海。聚焦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氫能、海洋工程等新興領域傳統材料替代升級機遇,加快研發生產殼體一體化材料、輕量化材料、儲氫瓶用碳纖維、高效阻燃纖維等高端纖維產品,聚焦生物醫藥、體育休閑、壓力容器、電力電氣等成熟應用領域,加快民用纖維、醫用纖維、工業用纖維等精深加工產品的低成本、批量化生產供應。培育國防安全應用場景,加快軍民融合發展。順應陸海空天一體化、武器裝備現代化、戰爭信息化等發展趨勢,建設軍民融合纖維企業培育庫,加強民用纖維生產企業與軍用纖維需求企業對接,逐步拓展在軍用防護、武器裝備關鍵部件等方面的應用。突破極限應用場景,提升創新應用高度。加強纖維材料先進技術的積累沉淀,攻關發展陶瓷基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等極限高溫纖維材料,耐腐蝕絕緣材料、光纖增強材料等極限低溫纖維材料,鋰電池隔膜用超細孔徑專用料、抗蠕變高端纖維產品等極限尺寸材料,突破纖維材料極限應用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打造技術創新轉化的“皇冠明珠”。(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科委、上海石化、碳谷綠灣公司、新金山發展公司、山陽鎮、張堰鎮、呂巷鎮等)
4.完善服務業支撐體系,提升融合發展力。加快提升生產性專業服務功能,集聚一批檢驗檢測、項目中試、技術熟化等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一批應用推廣服務、系統解決方案等集成服務平臺,建設纖維材料加速園等新平臺新載體,推動產業鏈、服務鏈、創新鏈的深度協同,提升全產業鏈效益。加快建設功能性總部,推動纖維企業向研發、制造、貿易、結算、數據等多功能總部拓展,集聚發展母工廠、交易結算總部、營運管理總部等,打造纖維總部經濟集聚區。加快完善服務生態,會同相關行業組織、專業咨詢等服務機構,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產業論壇、行業沙龍等活動,探索產業聯盟、數智E家等產業組織新模式,打造產業共同體。(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科委、區投資促進辦、碳谷綠灣公司等)
5.推動區域產業聯動發展,提升品牌影響力。圍繞國家纖維材料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加強與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區的央地合作、園園合作,打造纖維材料與智能裝備、生命健康、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集群上下游聯動格局。發揮上海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加強與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等材料研究優勢高校的區校合作,聯動承接科技創新轉化成果,加快“基礎+前沿”“科創+產業+應用”等系統化發展。加強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G60科創走廊等區域聯動、功能聯動,積極承擔裝備首臺套、材料首版次、“卡脖子”技術攻關突破等國家戰略任務,打造“纖維+智能”“纖維+能源”“纖維+健康”等跨界融合生態圈,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產業協同、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打造具有國際顯示度的“纖維之都”地標形象。(責任單位:區經委、區科委、區發改委、碳谷綠灣公司、新金山發展公司等)
七、保障措施
(一)優化推進機制
成立金山區打造國際“纖維之都”暨建設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工作專班,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召集人,區政府辦公室、區發改委、區經委、區科委、區財政局、區規劃資源局、區投資促進辦、碳谷綠灣公司、新金山發展公司、上海石化等單位相關負責人組成專班,實現專群組織力量、專項破解問題、專業提升效能。構建纖維產業發展評估體系,建立健全統計機制、督查機制、考核機制,著力協調推進國際“纖維之都”建設。(責任單位:區政府辦公室、區經委、碳谷綠灣公司、上海石化等)
(二)深化戰略研究
積極對接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咨詢委員會、市新材料協會、市化工行業協會、市新材料產業基金聯盟等智庫、社會組織,結合區決策咨詢專家力量,組織戰略咨詢專家組。建立完善纖維產業生態圈運行監測機制,編制國際“纖維之都”白皮書,完善戰略研究體系。加強項目引進戰略研判,開展投資模式、技術熟化、商業前景等綜合甄別,加快專業化對接、高效化推進。(責任單位:區經委、區投資促進辦、碳谷綠灣公司等)
(三)強化人才支撐
建立人才梯度培養體系,圍繞高端人才引領、塔基人才支撐相協調、相促進,引進知名企業家、高層次人才、實用工程人才、專業技能人才,加強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等載體建設,促進人才集聚。深化產教結合,推動區內職業院校圍繞纖維產業新興領域、應用領域優化專業設置,探索訂單式委托培養、定向培養等模式,增強人才使用的適配度、靈活性。(責任單位:區人社局、區教育局)
(四)強化政策支持
加強重大項目引進激勵,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項目,依法給予一定支持。建立纖維產業化重點項目儲備、推進、驗收制度,專項支持實現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材料、裝備、平臺等首批首臺或應用示范項目,推動纖維產業發展提速提質。堅持政府資金引導和社會資本驅動相結合,探索“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招投聯動機制,暢通產業、科技、金融“三角循環”。(責任單位:區投資促進辦、區經委、區科委、區財政局)
附件:
1.金山區打造國際“纖維之都”暨建設國家纖維材料產業集群工作專班組成人員
2.金山區加快纖維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上海市金山區經濟委員會
2023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