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松江關于加強集成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松江關于加強集成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已經2023年2月8日第30次區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政府
2023年2月22日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松江關于加強集成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
為貫徹落實上海市委、市政府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高質量發展,根據《上海市加強集成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立足松江實際,制定本具體措施。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打造“三先”走廊為目標,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契機,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加強集成創新為核心,以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發展為發力點,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更大力度推動全區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更加注重市場和政府的互動與結合,更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把松江打造成為政務服務最高效、市場環境最宜商、法治保障最完善的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持續提升松江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的國際影響力。
二、重點任務
(一)全面優化市場環境
1.提升市場主體準入便捷能級。充分依托電子簽名、電子營業執照等數字技術,持續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注冊登記數字化轉型。優化證照“聯審聯批”服務模式,實現企業高頻變更事項“一件事一次辦”,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發展內生動力。
2.著力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持續加大對重點企業在質量管理等領域資金扶持力度,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深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質量標準常態化交流,加強質量基礎信息資源和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對接。推進區域技術交易市場信息互通、評價標準互通、交易規則互通,提升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
3.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協調聯動。健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產業鏈供應鏈協調聯動常態長效機制,推動科技創新、黨建創新“雙服雙創”工作主題,依托九城市集成電路等“1+7+N”戰新產業聯盟黨建共同體,發揮鏈主企業聚合帶動效應。全面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運營,共同吸引頭部企業進駐、高層次科技人才匯聚,不斷探索聯合招商、利益共享、公共服務等跨區域合作機制。
4.嚴格落實減稅降費。全面推廣電子發票,優化電子稅務局配套功能。推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出口退稅、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退稅、誤收多繳退稅辦理流程改造提速,進一步降低企業辦稅成本。不斷完善稅費爭議解決機制,保護納稅人繳費人合法權益。推廣長三角跨省遷移簡化做法,符合信用條件企業無需辦理稅務注銷再開業。探索降低企業水電氣公共基礎設施服務費用,嚴格執行建筑區劃紅線外用戶水電氣接入“零負擔”政策,降低企業綜合成本。
(二)打造高效政務環境
5.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強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拓展知識產權綜合服務窗口功能,增設商標業務受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服務事項,開展科創板擬上市企業知識產權咨詢服務。設立上海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松江綜合服務處,促進專利成果轉移轉化。實施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扶持政策,引導和激勵創新主體加強高價值專利培育和知識產權布局。發揮“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中心”重要載體作用,促進知識產權執法協作、保護協同、服務共享。
6.持續深化政務改革創新。聚焦行政給付等惠企利民政策,新增7個“免申即享”服務,完善行業綜合許可證全流程管理制度,再新增10個“一業一證”改革行業。推動多領域應用,松江區企業專屬網頁完善助企紓困專欄,新增5個區級電子證照到期提醒、5個“政策體檢”。推動線上線下幫辦體系建設,建立虛擬服務大廳,構建遠程幫辦系統,提升“領導幫辦+工作人員幫辦”實效。
7.深化建管領域工作改革。清理設置非必要條件排斥潛在競爭行為,建立和完善第三方代理機構誠信管理體系。通過定期日常監督和專項檢查,建立全區統一的建設工程招標代理機構信用平臺。推動“AI+政務服務”,通過“不見面”審批,優化辦事全過程。依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審查中心和審批管理系統,加強清單管理、提前服務、動態跟蹤,結合項目特點給予個性化服務。
(三)聚力創新監管環境
8.優化執法監管方式。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數字化賦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國首創“云監碼”對全區所有涉企執法部門雙隨機抽查全覆蓋,真正實現對市場主體“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全面推行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制度,落實不予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清單。深化全員打私,構建防控、監管、打擊一體化的打私體系,保持打私高壓態勢。
9.完善分級分類信用監管。持續完善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逐步實現重點領域信用監管全覆蓋。對守信市場主體持續實施完善減材料、減時限和容缺辦理等便利服務。推進落實市場主體線上開具專用信用報告代替有無違法記錄證明,推行“市場主體合規一碼通”。
(四)營造公正法治環境
10.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能級。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銜接,提升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能力和水平,拓寬知識產權非訴解紛渠道和平臺,努力開創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局面。主動融入G60九城市司法協作一體化平臺,加強與G60其他城市法院的溝通合作,搭建合作共享平臺,優化跨域立案服務、建立跨域多元解紛格局、完善跨域司法協作體系。
11.進一步延伸公共法律服務。加強法治咨詢、宣講服務,深化“律政護航G60”、“法治體檢”等公益法律服務。推動法律服務資源下沉,打造企業身邊的法律服務體系,從源頭上幫助企業提升合規水平。推進公證利企便民、公證收費標準調整,持續優化“智慧公證”監管平臺。推動律師行業規模化、品牌化、專業化發展,增設涉外專業研究小組、開設“律師大講堂”。
12.進一步強化破產財產解封處置在線辦理。加強利用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企業重整與破產資產處置分平臺等第三方平臺,提升財產處置效率和回收率。聚焦招投標等重點領域,加強破產重整、破產和解企業信用修復工作力度。強化破產戰略投資人、重整方引入,努力促進破產和解、破產重整,尤其是針對中小微破產企業,加強瀕危企業拯救力度。
(五)有效推動人才服務
13.提升人才服務質量。持續開展人才安居工程,優化人才公寓配置,疊加分層分類的租房購房補貼。建立留學人員就業創業管理工作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留學人員工作和G60留創園建設。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保障勞動者合法合規報酬權益。推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完善政府部門、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全面落實職工培訓政策措施。推進企業吸納就業社會保險補貼“直補快辦”,支持企業更多吸納重點群體就業。加強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護,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14.提高人才服務效率。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數字化水平,扎實開展就業服務進“三區”活動,優化就業、求職援助、培訓、就業補貼等服務。深化企業員工錄用“一件事”和就業參保登記一體化改革。完善勞動投訴申訴處理、爭議解決等工作機制,提升咨詢、指導、調解等服務效能,深化勞動監察仲裁“一口式”受理。
(六)聚焦提升金融服務
15.加強G60產融生態圈建設。高效運行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吸引集聚更多社會資本,充分放大基金效應。充分發揮上交所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G60基地的作用,為優質科創企業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供給和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依托G60科創走廊金融服務聯盟和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推廣G60科創貸等系列產品,提升金融服務能級,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16.持續深化金融政策推動作用。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推進“投撥結合”、“投貸聯動”模式,最大限度撬動銀行信貸資源和社會資本力量。優化“政府+園區+擔保+銀行”四方協同政策性融資擔保服務機制,持續推進“批次包”、“園區貸”、“創業貸”等金融新產品推廣力度。深化落實央行“15+1”條金融支持政策,積極推動“雙創債”、“雙創集合債”、基礎設施公募REITs等創新性金融產品落地。
(七)持續優化企業服務
17.構建高效為企服務生態。依托“上海企業服務云”等信息化云平臺,建立起“線上+線下”、“傳統+移動”、“公益+市場”的立體化服務渠道。大力推進一批高頻復雜企業服務事項實現智能辦,年內智能服務延伸園區不少于20個。試點設立一批政務服務分中心、拓展延伸不少于10個自助服務站,全方位實現服務體系下沉延伸,進一步深化“15分鐘政務服務”圈。依托黨建引領產業集群發展趨勢片區論壇,開展產業鏈要素對接等工作,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18.深化精準為企服務體系。加強服務專員隊伍建設,切實對接企業需求深化對企服務。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應用,充分依托企業專屬網頁和“隨申辦·企業云”松江區旗艦店新增一批特色為企服務欄目,為企業提供政策查詢、政策解讀、政策體檢、免申即享等惠企政策服務。同時新增和優化企業設立、創業服務等區級高效辦成“一件事”不少于10件。
19.提升高質量對外開放服務水平。加強外商投資企業服務和合法權益保護,持續落實外商投資企業投訴中心機制、街鎮(經開區)外資責任人機制。進一步支持企業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引導企業建立多層次國際營銷服務網絡,幫助企業用好線上線下渠道擴大貿易成交。不斷提升松江綜保區服務承載力,支持跨境電商、保稅展示銷售等外貿新業態企業落戶,支持國際貿易分撥業態發展。高質量實施RCEP,引導企業用足用好政策紅利,重點加大對科創企業、“專精特新”企業AEO培育認證支持力度。
(八)全面提升創新活力
20.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完善“1+365”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長效機制,持續辦好G60科技成果拍賣會。做強“G60科創云”平臺功能,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等數據信息、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加強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推動G60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實驗室共享、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教師交流,深化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建設,持續發揮穩就業促就業作用。
21.強化創新策源能力。支持具有突出行業地位和較強創新意愿的科技企業創建聯合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通過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發布、科技創新要素對接等推動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強化大學科技園等培育科技企業的主陣地作用,加大對科技企業技術研發、人才引進、金融支持等扶持力度。
(九)推動全要素優化配置
22.全面優化要素資源保障。不斷提升優化資源要素保障,加強重大工程涉及土地、水面積、綠地、林地、工程渣土消納和征收安置房源等六項資源性指標的統籌配置。保障優質項目用地,對經認定的重大項目、戰略性產業項目和其他需使用戰略預留區的項目,支持通過啟用戰略預留區予以落地。積極對接市級資源,盤活國企存量用地。進一步加大“專精特新”等重點科創企業培育力度,落實區級、市級到國家的三級梯度培育機制。著眼國家級展會、院士專家、要素平臺和企業家校友會等維度,高質量開展高端要素“走進G60”系列活動,體系化推動高端要素資源融入、賦能G60發展。
23.加速構建數字化轉型。加大對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等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數字化轉型投入和項目建設,重點支持企業網絡、平臺和安全體系能力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支持數字化產業發展。支持重點企業通過輸出研發設計、采購供應、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數字化能力,培育滿足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需求的超級應用場景。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牢固樹立黨建引領的政治意識,強化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強化上下齊心、分工協作、高效運轉的工作機制。健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聯合督查機制,制定落實工作有力度、成果可預期、市場有感受的任務清單,在時間和工作上抓緊趕緊,在再造流程和平臺上下功夫,讓提質增效成為全區干部隊伍的行動自覺,合力推動創新試點工作走深、走實。
(二)加強宣傳推廣。全面開展營商環境和涉企政策宣傳解讀,緊扣市場準入、政策解讀、行業活動、人才服務、科創成果、企業榮譽等市場主體關切領域,制定線上線下集中宣傳計劃。將營商環境宣傳推介納入全區宣傳工作重點,加大對典型案例、工作成效、先進事跡的宣傳報道力度。組織開展營商環境典型案例學習交流和復制推廣,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營商環境整體提升。
(三)加強數字化支撐。深入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治理數字化轉型,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同營商環境建設工作深度融合,將數據信息作為全生命周期精準服務的有力抓手。擴大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政務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范圍,推動實現電子證照、政務數據地域授權和場景授權。全面升級在線多元解紛和智慧監管服務,努力為市場主體創造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
附件:松江區2023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清單
附件
松江區2023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清單
序號 |
改革事項 |
責任單位 |
一、全面優化市場環境 |
||
1 |
充分依托電子簽名、電子營業執照等數字技術,持續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注冊登記數字化轉型。 |
區市場監管局 |
2 |
優化證照“聯審聯批”服務模式,實現企業高頻變更事項“一件事一次辦”,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發展內生動力。 |
區市場監管局 |
3 |
持續加大對重點企業在質量管理等領域資金扶持力度,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
區市場監管局、 區經委 |
4 |
深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質量標準常態化交流,加強質量基礎信息資源和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對接。 |
區市場監管局、 區科創發展辦、區經委 |
5 |
推進區域技術交易市場信息互通、評價標準互通、交易規則互通,提升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 |
區科委、區科創發展辦、 區經委 |
6 |
健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產業鏈供應鏈協調聯動常態長效機制,推動科技創新、黨建創新的“雙服雙創”工作主題,依托九城市集成電路等“1+7+N”戰新產業聯盟黨建共同體,發揮鏈主企業聚合帶動效應。 |
區科創發展辦、區社工委、 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 |
7 |
全面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運營,共同吸引頭部企業進駐、高層次科技人才匯聚,不斷探索聯合招商、利益共享、公共服務等跨區域合作機制。 |
區科創發展辦、區經委、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8 |
全面推廣電子發票,優化電子稅務局配套功能。 |
區稅務局 |
9 |
推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出口退稅、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退稅、誤收多繳退稅辦理流程改造提速,進一步降低企業辦稅成本。 |
區稅務局 |
10 |
不斷完善稅費爭議解決機制,保護納稅人繳費人合法權益。 |
區稅務局 |
11 |
推廣長三角跨省遷移簡化做法,符合信用條件企業無需辦理稅務注銷再開業。 |
區稅務局、區科創發展辦 |
12 |
探索降低企業水電氣公共基礎設施服務費用,嚴格執行建筑區劃紅線外用戶水電氣接入“零負擔”政策,降低企業綜合成本。 |
區經委、區建設管理委、區水務局、城投集團、 供電公司 |
序號 |
改革事項 |
責任單位 |
二、打造高效政務環境 |
||
13 |
強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拓展知識產權綜合服務窗口功能,增設商標業務受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服務事項,開展科創板擬上市企業知識產權咨詢服務。 |
區市場監管局、區發展改革委(金融服務辦)、 區財政局 |
14 |
設立上海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松江綜合服務處,促進專利成果轉移轉化。 |
區市場監管局、區科委 |
15 |
實施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扶持政策,引導和激勵創新主體加強高價值專利培育和知識產權布局。 |
區市場監管局、區經委、區科委、區發展改革委 |
16 |
發揮“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中心”重要載體作用,促進知識產權執法協作、保護協同、服務共享。 |
區市場監管局、區科創發展辦 |
17 |
聚焦行政給付等惠企利民政策,新增7個“免申即享”服務,完善行業綜合許可證全流程管理制度,再新增10個“一業一證”改革行業。 |
區政務服務辦、 相關行業主管部門 |
18 |
推動多領域應用,松江區企業專屬網頁完善助企紓困專欄,新增5個區級電子證照到期提醒、5個“政策體檢”。 |
區政務服務辦、 各相關職能部門 |
19 |
推動線上線下幫辦體系建設,建立虛擬服務大廳,構建遠程幫辦系統,提升“領導幫辦+工作人員幫辦”實效。 |
區政務服務辦、 各相關職能部門 |
20 |
清理設置建管領域非必要條件排斥潛在競爭行為,建立和完善第三方代理機構誠信管理體系。 |
區建設管理委、 區發展改革委 |
21 |
通過定期日常監督和專項檢查,建立全區統一的建設工程招標代理機構信用平臺。 |
區建設管理委、 區發展改革委 |
22 |
推動“AI+政務服務”,通過“不見面”審批,優化辦事全過程。 |
區建設管理委、 區政務服務辦 |
23 |
依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審查中心和審批管理系統,加強清單管理、提前服務、動態跟蹤,結合項目特點給予個性化服務。 |
區建設管理委 |
三、聚力創新監管環境 |
||
24 |
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數字化賦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國首創“云監碼”對全區所有涉企執法部門雙隨機抽查全覆蓋,真正實現對市場主體“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
區市場監管局、 區司法局、 各相關職能部門 |
25 |
全面推行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制度,落實不予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清單。 |
區司法局、 各相關職能部門 |
26 |
深化全員打私,構建防控、監管、打擊一體化的打私體系,保持打私高壓態勢。 |
區海關 |
序號 |
改革事項 |
責任單位 |
27 |
持續完善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逐步實現重點領域信用監管全覆蓋。 |
區發展改革委、 區市場監管局 |
28 |
對守信市場主體持續實施完善減材料、減時限和容缺辦理等便利服務。 |
區發展改革委、 各相關職能部門 |
29 |
推進落實市場主體線上開具專用信用報告代替有無違法記錄證明,推行“市場主體合規一碼通”。 |
區發展改革委 |
四、營造公正法治環境 |
||
30 |
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銜接,提升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能力和水平,拓寬知識產權非訴解紛渠道和平臺,努力開創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局面。 |
區法院、區司法局、 區市場監管局 |
31 |
融入G60九城市司法協作一體化平臺,加強與G60其他城市法院的溝通合作,搭建合作共享平臺,優化跨域立案服務、建立跨域多元解紛格局、完善跨域司法協作體系。 |
區法院、區司法局、 區科創發展辦 |
32 |
加強法治咨詢、宣講服務,延伸人民調解、法治宣傳觸角,深化“律政護航G60”、“法治體檢”等公益法律服務,幫助企業提升合規水平。 |
區司法局 |
33 |
依托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設,推動法律服務資源下沉,提升區域法律服務水平。 |
區司法局 |
34 |
推進公證利企便民、公證收費標準調整,持續優化“智慧公證”監管平臺。 |
區司法局、區發展改革委 |
35 |
推動律師行業規模化、品牌化、專業化發展,增設涉外專業研究小組、開設“律師大講堂”。 |
區司法局 |
36 |
加強利用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企業重整與破產資產處置分平臺等第三方平臺,提升財產處置效率和回收率。 |
區法院 |
37 |
聚焦招投標等重點領域,加強破產重整、破產和解企業信用修復工作力度。 |
區法院、區發展改革委、各相關職能部門 |
38 |
強化破產戰略投資人、重整方引入,努力促進破產和解、破產重整,尤其是針對中小微破產企業,加強瀕危企業拯救力度。 |
區法院、區經委 |
五、有效推動人才服務 |
||
39 |
持續開展人才安居工程,優化人才公寓配置,疊加分層分類的租房購房補貼。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 |
序號 |
改革事項 |
責任單位 |
40 |
建立留學人員就業創業管理工作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留學人員工作和G60留創園建設。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經委、 區科創發展辦 |
41 |
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保障勞動者合法合規報酬權益。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42 |
推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完善政府部門、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總工會、 區經委 |
43 |
全面落實職工培訓政策措施。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總工會 |
44 |
推進企業吸納就業社會保險補貼“直補快辦”,支持企業更多吸納重點群體就業。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經委 |
45 |
加強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護,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社工委 |
46 |
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數字化水平,扎實開展就業服務進“三區”活動,優化就業、求職援助、培訓、就業補貼等服務。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科委 |
47 |
深化企業員工錄用“一件事”和就業參保登記一體化改革。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48 |
完善勞動投訴申訴處理、爭議解決等工作機制,提升咨詢、指導、調解等服務效能,深化勞動監察仲裁“一口式”受理。 |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六、聚焦提升金融服務 |
||
49 |
高效運行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吸引集聚更多社會資本,充分放大基金效應。 |
區科創研究中心、 區發展改革委(金融服務辦)、 區財政局 |
50 |
充分發揮上交所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G60基地的作用,為優質科創企業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供給和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
區科創研究中心、 區發展改革委(金融服務辦) |
51 |
依托G60科創走廊金融服務聯盟和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推廣G60科創貸等系列產品,提升金融服務能級,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
區科創研究中心、 區發展改革委(金融服務辦) |
52 |
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推進“投撥結合”、“投貸聯動”模式,最大限度撬動銀行信貸資源和社會資本力量。 |
區發展改革委(金融服務辦)、區財政局、區科委、 國投集團 |
53 |
優化“政府+園區+擔保+銀行”四方協同政策性融資擔保服務機制,持續推進“批次包”、“園區貸”、“創業貸”等金融新產品推廣力度。 |
區財政局、 區發展改革委(金融服務辦)、 區科委 |
序號 |
改革事項 |
責任單位 |
54 |
深化落實央行“15+1”條金融支持政策,積極推動“雙創債”、“雙創集合債”、基礎設施公募REITs等創新性金融產品落地。 |
區發展改革委(金融服務辦)、區財政局 |
七、持續優化企業服務 |
||
56 |
大力推進一批高頻復雜企業服務事項實現智能辦,年內智能服務延伸園區不少于20個。 |
區政務服務辦、 各街鎮(園區) |
57 |
試點設立一批政務服務分中心、拓展延伸不少于10個自助服務站,全方位實現服務體系下沉延伸,進一步深化“15分鐘政務服務”圈。 |
區政務服務辦、 各街鎮(園區) |
58 |
依托黨建引領產業集群發展趨勢片區論壇,開展產業鏈要素對接等工作,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
區社工委、區經委、 區發展改革委 |
59 |
加強服務專員隊伍建設,切實對接企業需求深化對企服務。 |
區經委、各街鎮(園區) |
60 |
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應用,充分依托企業專屬網頁和“隨申辦·企業云”松江區旗艦店新增一批特色為企服務欄目,為企業提供政策查詢、政策解讀、政策體檢、免申即享等惠企政策服務。 |
區政務服務辦、 各相關職能部門 |
61 |
新增和優化企業設立、創業服務等區級高效辦成“一件事”不少于10件。 |
區政務服務辦 |
62 |
加強外商投資企業服務和合法權益保護,持續落實外商投資企業投訴中心機制、街鎮(經開區)外資責任人機制。 |
區經委 |
63 |
進一步支持企業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引導企業建立多層次國際營銷服務網絡,幫助企業用好線上線下渠道擴大貿易成交。 |
區經委 |
64 |
不斷提升松江綜保區服務承載力,支持跨境電商、保稅展示銷售等外貿新業態企業落戶,支持國際貿易分撥業態發展。 |
區經委、區海關、 經開區管委會 |
65 |
高質量實施RCEP,引導企業用足用好政策紅利,重點加大對科創企業、“專精特新”企業AEO培育認證支持力度。 |
區海關 |
八、全面提升創新活力 |
||
66 |
完善“1+365”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長效機制,持續辦好G60科技成果拍賣會。 |
區科創發展辦、區科委 |
67 |
做強“G60科創云”平臺功能,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等數據信息、創新資源開放共享。 |
區科創發展辦、區科委 |
68 |
加強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推動G60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實驗室共享、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教師交流,深化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建設,持續發揮穩就業促就業作用。 |
區科創發展辦、區科委、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序號 |
改革事項 |
責任單位 |
69 |
支持具有突出行業地位和較強創新意愿的科技企業創建聯合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 |
區科委、區經委、 區發展改革委 |
70 |
通過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發布、科技創新要素對接等推動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
區科委、區社工委、 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 |
71 |
強化大學科技園等培育科技企業的主陣地作用,加大對科技企業技術研發、人才引進、金融支持等扶持力度。 |
區科委、區經委、 區發展改革委、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
九、推動全要素優化配置 |
||
72 |
不斷提升優化資源要素保障,加強重大工程涉及土地、水面積、綠地、林地、工程渣土消納和征收安置房源等六項資源性指標的統籌配置。 |
區建設管理委、 區規劃資源局、 區水務局、 區綠化市容局等部門 |
73 |
保障優質項目用地,對經認定的重大項目、戰略性產業項目和其他需使用戰略預留區的項目,支持通過啟用戰略預留區予以落地。 |
區經委、區發展改革委、區規劃資源局、區科委、區生態環境局 |
74 |
積極對接市級資源,盤活國企存量用地。 |
區國資委、區規劃資源局 |
75 |
進一步加大“專精特新”等重點科創企業培育力度,落實區級、市級到國家的三級梯度培育機制。 |
區經委、區科委 |
76 |
著眼國家級展會、院士專家、要素平臺和企業家校友會等維度,高質量開展高端要素“走進G60”系列活動,體系化推動高端要素資源融入、賦能G60發展。 |
區科創發展辦、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區經委、區科委 |
77 |
加大對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等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數字化轉型投入和項目建設,重點支持企業網絡、平臺和安全體系能力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支持數字化產業發展。 |
區科委、區經委、 區發展改革委(金融服務辦) |
78 |
支持重點企業通過輸出研發設計、采購供應、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數字化能力,培育滿足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需求的超級應用場景。 |
區科委、區經委、 區發展改革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