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相關單位,各街道辦事處、鎮人民政府:
??為應對老齡化社會對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的多元化需求,健全我區覆蓋居家、社區、機構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區民政局、區衛健委、區人社局、區醫保局四部門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陀區養老服務醫養結合發展的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上海市普陀區民政局
??上海市普陀區衛生健康委員會
??上海市普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上海市普陀區醫療保障局
??2025年4月24日
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陀區養老服務醫養結合發展的實施方案
??為深入推進本區養老服務醫養結合發展,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根據《關于深入推進本市醫養結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滬衛老齡〔2020〕004號)、《關于進一步深化本市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措施》(滬民養老〔2024〕5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本區實際,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多渠道推進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發展
??1.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原則上一定規模(100張及以上床位)的養老機構應設盡設(與醫療機構鄰近的除外),鼓勵達到醫務室級別。養老機構申請內設門診部、診所、醫務室、衛生所(室)、護理站的,實行備案管理。門診部按照《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衛醫發〔1994〕30號)執行,診所按照《診所基本標準》(衛醫政發〔2010〕75號)執行,醫務室、衛生所(室)、護理站按照《養老機構醫務室基本標準(試行)》和《養老機構護理站基本標準(試行)》(國衛醫發〔2014〕57號)執行。
??2.鼓勵內設醫務室的養老機構拓展醫療服務。對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衛生所(室)的,應按照《養老機構醫務室基本標準(試行)》至少配置1名主執業點醫師,可以開設全科、內科、外科、中醫科等診療科目,可將多點執業醫師作為相關診療科目的核準依據。
??3.提升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能力。按照《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指南(試行)》《醫養結合機構管理指南(試行)》,指導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不斷提升服務能力。鼓勵養老機構提供場所,引入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可申請機構內上門巡診服務方式,參照《居家醫療服務參考項目(試行)》,在養老床位旁開展相關醫療服務。相關醫療服務項目按照本市醫保門診相關規定結算。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可在輸液室提供靜脈輸液服務。
??4.強化簽約服務機制。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臺支撐作用,按照《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服務管理規范(試行)》等文件要求,推動有意愿的養老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全覆蓋。養老機構要積極配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穩步提高住養老人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原則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周安排醫務人員到(向)簽約養老機構提供服務。對65周歲及以上已簽約家庭醫生的養老機構住養老人,探索實施每年一次約定的免費上門健康體檢。支持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開展合作運營。
??二、多方位促進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醫養結合模式
??5.推進“15分鐘社區醫養結合服務圈”。鼓勵各街鎮在建設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家門口養老服務站等設施時考慮與社區衛生中心、護理站、居家養老服務站等多站合一建設或臨近設置。開展康復輔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將養老和醫療衛生資源整合、服務銜接、融合發展,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高質量醫養結合服務。
??6.探索社區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強化家門口養老服務站“微助餐”“微日托”功能,拓展深化“微健康”功能,將健康管理、體養融合、心理疏導、陪醫代配藥等服務延伸到家門口。
??7.試點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探索“組團式、一體化”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推廣“1+1+X”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模式,即“1名家庭醫生,1名社區護士和1名專業護理員、養老顧問或社工等”,為轄區內高齡老人提供“個性化”醫養結合服務。
??8.探索發展高品質醫養融合模式。試點開展助醫陪診服務工作,組織搭建普陀區“普惠頤養”助醫陪診服務聯盟,鼓勵養老機構拓展陪診服務,引導養老機構和社區中的養老從業人員參加培訓,擴充陪診師隊伍,結合家庭照護床位工作,擴展提質服務內容項目,分類分層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陪診需求。開展長護險服務及其他養老服務,落實困難老年人的長期護理保險個人自付費用補貼政策,依托“智慧長護平臺”優化長護險辦理流程。
??三、多維度打造醫養結合服務創新與品牌建設
??9.創新區域“醫養聯合體”建設。圍繞“養護在機構、首診在社區、轉診在區內”的目標導向,組建區域醫養聯合體,鼓勵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積極參與,發揮各自專業特長,優勢互補,進一步實現“五床聯動”,提高床位使用效率,更好地滿足老年人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持續促進聯合體中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服務能級、管理水平、隊伍能力提升。依托智能安全設備動態采集老年人日常活動、體征數據,豐富老年人健康管理途徑。不斷深化區內現有醫療聯合體發展,依托普陀區康復醫學聯盟,推動區內二三級醫院與社區衛生中心協同聯動,促進康復資源下沉,讓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康復服務。
??10.積極推動“智慧醫養”。在養老機構方面,加快“智慧養老院”建設,綜合運用智慧養老設施設備和信息平臺,實現智能看護、智慧護理、智慧醫療等應用場景落地。大力推廣“養老院+互聯網醫院”為養老機構住養老年人提供“線上復診、送藥到院”“在線咨詢、復診續方”“線上開單、線下檢查”等醫療服務,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在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家門口養老服務站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內推動智慧應用場景建設,發揮智慧健康驛站的作用,針對老年人慢性病防治、養生保健等需求,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手段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詢、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等方面支持。在居家養老方面,探索家庭養老床位照護場景服務。鼓勵“互聯網+穿戴設備+實體服務”模式,為居家老人提供非打擾遠程監測與即時響應服務。
??11.推動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開展認知障礙早期篩查,為患者家庭提供咨詢、評估與照護支持,持續新建、改造認知障礙照護單元及床位,探索在已有老年人日間照護服務機構內增設認知障礙服務點位,完善各項硬件設施。創新老年認知障礙醫養服務模式,形成政府、養老服務機構、醫療機構和社會組織四位一體的友好社區框架。
??12.持續做好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依托“陽光心園”社區康復服務機構開展康復評估、預防復發訓練、服藥依從性和家庭支持等基礎康復服務,同時充分依托“市-區-街鎮”三級防治服務網絡提供軀體訓練、社會性功能和自我生活技能等服務,提高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構建社區和家庭的雙重支持網絡,建立社區宣教機制及患者家庭同伴支持網絡,開展照料技能培訓和家庭喘息服務。打通治療與康復的雙向轉介通道,在社區康復期間病情復發的,可向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快速轉介。
??四、多層次加強醫養結合政策支持與隊伍建設
??13.加強規劃統籌。統籌醫療資源、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推進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服務機構、殘疾人照護機構統籌規劃、毗鄰建設,采取統籌運行、協議合作等有效方式,實現資源共享、服務銜接。結合規劃實施評估,動態優化調整養老床位、醫療床位建設目標 ,進一步優化分級診療、床位資源聯動。
??14.強化隊伍建設。依托區內醫養結合、老年醫學相關培訓項目,按照短期與中期、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提供繼續醫學教育和培訓。開展養老護理員在崗培訓,將康復保健、認知障礙照護等培訓要求貫穿養老護理員職業生涯全過程,提升養老護理員整體技能水平。培育一批老年認知障礙照護員、陪診師、營養師、助浴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化人員隊伍。醫養結合機構要優先招聘培訓合格的臨床護理人員和養老護理員。
??15.優化支持保障。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正式運營3個月后即可提出定點申請,定點評估完成時限不超過3個月。落實養老機構長期護理服務價格執行和支付保障,推行長期護理保險服務項目清單和相關服務標準、規范。
??16.完善激勵政策。落實養老服務“以獎代補”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給予一次性補貼,對其招用專職醫護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補貼。對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招用持證人員等給予專項運營補貼。對醫療機構舉辦養老機構的,經審核,按照有關規定享受養老機構補貼政策。修訂普陀區養老機構補貼辦法,對開展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經考核給予激勵。完善考核辦法,支持和鼓勵區域內養老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特色化簽約合作,加強醫養結合服務。
??五、多舉措筑牢醫養結合責任體系
??17.健全統籌機制。相關部門要以精準對接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加強統籌謀劃,強化部門聯動、上下貫通,形成推動醫養結合工作的整體合力。要健全聯合監管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及時通報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相關的檢查、評價、監督及行政處罰等信息,提升監管質效。
??18.加強風險防范。依托靠譜解紛中心,加強養老機構醫養結合風險防范和矛盾調處。發揮養老機構責任保險機制作用,納入醫養結合風險防范內容。依托市、區兩級養老服務糾紛調解機構和相關工作機制,及時調解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服務中發生的矛盾糾紛。
??19.推廣總結經驗。選樹一批優質服務項目、服務品牌、服務機構和服務人才,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的良好氛圍,持續提升老年人及家屬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