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現將《上海市金山區著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印發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附件:上海市金山區著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
上海市金山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3年7月12日
(聯系人:吳洪濤 聯系電話:57921778)
附件
上海市金山區著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家、上海市關于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強化信用數據開發利用,創新優化融資模式,深化告知承諾制,簡化合規證明開具,創新監管方式方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構建“一網暢融”模式,加強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立足“便捷、信用、透明、公益”的基本定位,以“一網通辦”為依托,以誠實守信為前提,以中小微企業為服務主體,以“線上+線下”為手段,以政策性擔保增信為支撐,構建信貸供需實時對接、雙向選擇的“一網暢融”綜合服務模式。
(一)強化融資服務平臺支撐。提高金山區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支撐能力,構建我區公共信用數據對接金融數據綜合應用的節點樞紐,充分發揮信用數據價值,合力打造立體化融資服務支撐體系,逐步融入全市“信易貸”服務格局。延伸“一網暢融”服務功能,創新銀行機構、擔保機構、保險機構、信用服務機構等相關主體之間的業務協同,優化放貸服務方式,打造“在線一站式”融資服務,有效提升中小微企業操作體驗,提高貸款申請審批效率。
(二)豐富融資貸款應用場景。鼓勵金融機構引入信貸金融產品,創新信用融資貸款模式,同時促進擔保、保險等信用產品創新,依托特色小鎮、產業園區、區域性產業集群開展試點示范,打造一批信貸融資試點示范區。支持簽約一批合作金融機構,推出一批有特色、有成效、可復制、可推廣的“信易貸”產品和服務項目,持續創新金融產品進園區,助力園區科技企業發展。
(三)構建政策疊加效應體系。更廣范圍推廣“灣區貸”批次擔保業務,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對接全市現有相關機制,形成政府和銀行、擔保、保險機構、企業共同參與的風險防控、緩釋機制,撬動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我區中小微企業發展。充分發揮信用在中小微企業融資中的關鍵作用,進一步暢通資金直達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二、構建“一網承諾”模式,方便企業群眾辦事創業
遵循公平、自愿、誠信原則,申請人符合行政審批告知承諾條件的,通過作出承諾即可申請辦理,行政機關依承諾進行審批、監管,打造明承諾于前、踐承諾于中、監承諾于后的“承諾-履諾-監諾-用諾”閉環管理,構建“審-管-執-信”“一網可及”模式。
(一)統一平臺字段。明確區域告知承諾方式辦理事項的統一服務頁面,更好發揮告知承諾惠民便企效果。健全審管聯動機制,推進實現審批業務系統、監管業務系統的深入對接,將承諾情況及時推送監管人員,加強審批部門和監管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制定以承諾主體、承諾事項、承諾類型、承諾文本、承諾日期、履行情況等做為全區統一的信用承諾信息數據字段,為后續承諾信息應用奠定基礎。
(二)形成告知承諾工作閉環。著力推進信用體系建設、“互聯網+政務服務”、事中事后監管等工作的高效銜接,形成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歸集共享信用承諾信息,將信用承諾信息作為事前審批、事中監管、事后處罰的重要依據,推動告知承諾閉環管理落到實處。提升事中事后監管精準化水平,加強審管銜接,把監管責任落到實處,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有效監督承諾履行情況。
(三)推廣規范工作流程。統一規范告知承諾實施標準,行政審批部門對申請人自愿簽署告知承諾書并按要求提交材料的,不得擅自增加受理限制條件、增設辦理環節和提高監管規定,不得要求申請人重復或額外提供申請材料。優化承諾檢查工作程序,加強業務協同,綜合運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重點監管、“互聯網+監管”、遠程智慧監管等方式實施日常監管,避免煩企擾民。
三、構建“一網證明”模式,激發企業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按照“應用導向、依法依規、有序落實”的原則,大力推行市場主體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打通“專門領域+重點事項”證明開具路徑,探索解決合規證明的痛點、堵點和難點問題,推進實現證明事項集市場主體所想,多領域證明“一網”開具。
(一)加強信息共享。依托金山區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立數據常態化共享機制,對區級部門產生的數據,確保數據應歸盡歸、全量共享。完善月度通報、季度評估工作機制,力爭實現全區“雙公示”信息錯誤率、遲報率、漏報率“三清零”。
(二)落實適用領域。按照“減流程、減材料”的工作要求,全面推廣應用以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切實減輕市場主體開具證明負擔。根據應用場景需要,市場主體可以選擇專用信用報告具體涵蓋的時間范圍和領域。對專用信用報告中有關信息的異議、更正、更新、修復等事宜,按照國家和上海市有關規定快速辦理。
(三)歸集證明事項。除專業領域證明事項開具外,依托“一網通辦”,歸集重點證明事項網上開具路徑,創新實現流程再造,開發重點事項證明查詢申請模塊,實現市場主體線上申請“一鍵”辦理,線上出具“一紙”證明,讓企業辦事化繁為簡,真正實現企業辦事“零跑路”,數據多跑腿,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提高企業獲得感。
四、構建“一網監管”模式,加強和創新信用監管
堅持“問題導向、統籌高效、數字賦能”原則,健全綜合監管體系,對信用較好、風險較低的市場主體,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對信用風險一般的市場主體包容審慎,對違法失信、風險較高的市場主體完善綜合監管,著力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打造區域“一網監管”模式。
(一)積極開展跨部門聯合信用監管。根據跨部門綜合監管對象的屬性和風險特點,積極探索符合綜合監管需要的信用監管模式,充分發揮信用監管在配置監管資源、防范化解風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行業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明確分級分類標準及相應監管措施,對重復抽到的企業,結合重點領域全覆蓋檢查,進行跨部門聯合檢查,推進企業監管“綜合查一次”。
(二)大力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在充分掌握信用信息、綜合研判信用狀況的基礎上,行業主管部門對監管對象進行分級分類,根據信用風險高低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行業主管部門應當視情況,作出相應裁量處理決定,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
(三)依法依規探索利用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要加強與相關部門平臺的數據共享,依法依規整合各類信用信息的基礎上,探索合理利用標準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推動監管部門結合行業管理數據,在監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頻次等方面采取與其失信程度相對應的監管措施。
五、落實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領導,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加強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切實履行責任,把信用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細化責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二)開展試點示范。圍繞“信易貸”、告知承諾、合規證明、信用監管等重點工作,組織開展信用建設試點示范。在各部門探索創新的基礎上,及時總結、提煉、交流開展信用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在更大范圍復制推廣。
(三)注重服務導向。各部門要持續優化辦事流程,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提升信用惠民便企獲得感和滿意度。根據信用工作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培訓,做好人員、平臺、經費等保障,提升依法履職能力。
(四)做好宣傳解讀。各部門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深入細致向市場主體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工作,讓市場主體充分理解并積極配合信用措施落地見效。組織新聞媒體廣泛報道,積極宣傳信用工作措施及其成效,營造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