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施方案》的編制背景是什么?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工作。2024年7月28日,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國發〔2024〕17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了力爭在5年內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至接近70%的目標,明確了未來五年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四大行動(即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
??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為貫徹落實《行動計劃》要求,我市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委、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等有關單位結合上海實際共同研究制定了《實施方案》,扎實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
??二、出臺《實施方案》有哪些主要考慮
??研究編制《實施方案》總的考慮是對標國家、立足上海,突出重點、體現特點。一方面,牢牢把握上海《實施方案》是落實國家《行動計劃》重要抓手的基本定位,對標對表國家要求,貫徹落實四大行動,把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工作要求轉化為上海的具體實踐。另一方面,牢牢把握上海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自身定位,立足超大城市的功能定位、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以及引領帶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時代方位,統籌推進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和城鎮化質量提升,統籌平衡人與地、產與城的互動關系,積極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具體包括五方面主要原則:
??一是凸顯以人為本。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全體居民公平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
??二是強化以城聚人。注重內涵提升,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破解超大城市資源環境和人口管理瓶頸,推動城市更新和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探索與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承載能力更強、安全韌性更足、環境品質更優的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路徑。
??三是突出以產興城。優化完善以中心城區為引領、五個新城為節點、重點街鎮為支撐的城鎮體系,聚焦城鎮體系關鍵網絡節點疊加產業政策資源,因城施策凸顯產業特色,一鎮一業完善產業配套,加快構建功能錯位互補、人口合理分布、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戰略格局。
??四是注重由點及面。立足服務國家戰略全局,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引領新型城鎮化發展,發揮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在城市群聯系互動中提高高端要素集聚濃度,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貢獻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突破創新的上海方案。
??五是堅持由近及遠。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十二屆市委五次全會部署,把改革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一招,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方向,以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探索為動力,促進我市新型城鎮化建設行穩致遠。
??三、《實施方案》的主要目標是什么?
??《實施方案》確定了一個總目標和四個分目標:
??一個總目標,即到2028年底,全市城鎮化水平保持全國領先,城鎮化質量走在全國前列,率先走出一條以人為本、以質為先、城鄉融合、區域協同的超大城市新型城鎮化道路。
??四個分目標主要包括:人民城市服務保障水平有力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進一步提高,均衡可及、便利共享、提質增效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超大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公共服務設施提質增效同步推進。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放大,深度融合的通勤圈、產業圈、生活圈更好形成,上海大都市圈引領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更高水平參與國際競爭。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加快健全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化健全,城市功能、產業升級、人口集聚良性互動的機制初步形成,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加快構建。
??四、《實施方案》在實施以人為核心提升城鎮化質量行動方面有哪些舉措?
??國家《行動計劃》著重提出要統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兩條路徑”,聚焦農業轉移人口最為關注的教育、住房、社保、就業等“四個重點”,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對照國家要求,我市《實施方案》提出實施以人為核心提升城鎮化質量行動,重點包括六項舉措:
??一是優化戶籍和居住證政策。對于在重點區域工作并居住的群體給予居住證積分專項加分,賦予重點區域管理機構人才引進重點機構推薦權,支持重點區域制定緊缺急需技能人才職業目錄,研究優化在滬穩定居住的城市運行保障服務人員的落戶政策。
??二是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布局,建立健全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動態調整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指導人口集中導入區動態調整優化事業編制資源布局結構。
??三是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優化落實用人單位定向培訓補貼政策,實施養老護理、家政服務等領域技能人才培養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春風行動”等系列活動,不斷提升就業服務滿意度和精準度。
??四是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健全與學齡人口變化相匹配的教育資源保障機制,全面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加快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
??五是完善多元化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籌措供應力度,五年建設籌措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2萬張以上。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探索推動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
??六是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落實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政策,穩定和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數量,深入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五、《實施方案》在實施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升行動方面有哪些舉措?
??國家《行動計劃》提出要抓緊補齊城市“安全韌性、功能品質、綠色智慧”三大短板,深入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開展城市更新行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對照國家要求,我市《實施方案》提出實施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升行動,著力建設“四個城市”。
??一是建設品質宜居城市。全面推進城市更新,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打造全齡友好城市,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到2028年底,全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1000公里。
??二是建設韌性安全城市。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十大行動”,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開展老化管道更新改造試點,到2028年底試點社區體檢數量不少于300個。
??三是建設綠色生態城市。加快打造公園城市,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全市碳普惠體系常態化運行,加快建設綠色交通體系,全面推行建筑“光伏+”應用,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4000萬平方米以上。
??四是建設數字智慧城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夯實城市治理數字底座,打造“智慧好辦”政務服務品牌。前瞻布局數字新基建,初步建成全球雙萬兆城市。
??六、《實施方案》在實施城鎮體系優化引領產城融合行動方面有哪些舉措?
??實施城鎮體系優化引領產城融合行動,重點是深化完善“主城區-新城-新市鎮”多層次市域城鎮體系,更好發揮新型城鎮化戰略承載區和城鎮網絡關鍵節點的牽引作用,帶動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融合并進、城鎮體系優化與人口布局優化互促共進。
??一是發揮新型城鎮化戰略承載區示范作用。圍繞推進“五個中心”建設,打造浦東新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臨港新片區等一批國家戰略承載區,建設張江科學城、“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紫竹高新區等一批科技創新承載區。
??二是增強主城區輻射能力。實施高端專業服務機構集聚專項行動,打造各具特色的專業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全球新品首發地示范區,每年新增各類品牌首店800家以上。推動主城區與新城、新市鎮、鄉村功能銜接互補。
??三是著力推動新城發力和南北轉型。加快新城建設,深化實施產業發展市區協同機制,適度前瞻布局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遠近結合完善交通體系和規劃布局。深化南北轉型,推動吳淞創新城、上海灣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重點區域功能集聚、品質開發。
??四是分類推進新市鎮發展。區分毗鄰主城、服務園區、位于遠郊等不同鎮的區位條件分類施策,重點聚焦承載重大戰略任務、位于主要廊道節點或具備良好基礎條件的鎮,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等資源疊加,打造以點帶面、連城帶鄉的重要節點。
??七、《實施方案》在實施上海大都市圈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面有哪些舉措?
??國家《行動計劃》提出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周邊市縣的兩個積極性,共同建設通勤圈、產業圈、生活圈。對標國家要求,我市《實施方案》提出以上海大都市圈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三圈”深度融合。
??一是織密暢聯通達的通勤圈。完善省際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協同推進機制,持續優化完善上海、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運營銜接,加強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基礎設施等標準跨區域銜接,提升省際公路通達能力。
??二是打造協同發展的產業圈。深入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探索科技成果市場化評價機制。強化產業跨區域協作,加快市場一體化建設,深化“信用長三角”平臺建設。開展長三角地區檢測認證服務產業優化升級行動。
??三是完善便利共享的生活圈。推進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建設,深化電子證照應用場景建設。促進銀發經濟協同發展,深化居民服務“同城待遇”,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強化跨界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四是率先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樣板間。建立健全統籌協調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機制,依托軌道交通示范區線等項目推動“軌道上的示范區”起勢成型,推出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同城待遇用卡場景,深化生態環境一體化制度創新。
??八、我市將如何推動《實施方案》貫徹落實?
??重點是加強兩方面組織實施:
??一是形成工作合力。在市區域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領導下,建立完善新型城鎮化推進工作機制,探索構建中心城區與郊區協調發展動力機制,統籌提升全市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治理效能。
??二是強化要素協同。完善各區年度建設用地指標配置,深化實施產業用地新模式,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統籌利用各類資金政策向新型城鎮化建設任務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數量較多地區傾斜,健全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