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级日本三级久久99_又黄又粗又爽免费观看_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_亚洲看片lutube在线入口_亚洲欧洲偷自拍图片区_91精品国产网站

市衛生計生委關于印發《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字號: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關于印發《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衛生計生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有關大學、中福會,各委直屬單位,有關醫療機構:

根據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文件精神,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組織制定了《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特此通知。

附件: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

2017年4月26日

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為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新需求,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改和健康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根據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發展基礎

“十二五”期間,本市堅持中西醫并重,不斷完善中醫藥發展政策機制,實施兩輪中醫藥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傳承弘揚海派中醫藥特色優勢,加強內涵建設,“十二五”規劃目標全面完成,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國際化發展等位居全國前列。

中醫藥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推動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級提升,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各區縣均設有公立中醫醫療機構,95%的綜合醫院設有中醫臨床科室,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有中醫科,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340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全科醫師占全科醫師總數的比例達到20%,所有區縣均成功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24家綜合醫院創建成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中西醫臨床協同有序推進,實施綜合醫院中醫藥專項。積極推進中醫藥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家庭醫生制度,“治未病”服務在全市普遍開展。

中醫藥傳承創新進一步推進,學科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在全國率先啟動中醫流派傳承研究工程,初步構建以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為核心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并產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搭建國家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以“海上名醫傳承高級研修班”和“中醫藥學術共同體”為抓手,創新中醫藥領軍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第三屆上海市名中醫評審。深入開展名老中醫工作室建設和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中醫住院醫師和中醫??漆t師規范化培訓工作,中醫臨床人才培訓體系不斷完善。實施各級各類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計劃,率先開展中醫專家社區師帶徒項目、基層非中醫人員中醫藥知識與技能規范化培訓。

全行業監管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服務質量提高。進一步完善中醫藥質量控制體系,增設7個質控組,實施學科層面的質控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加強中藥藥事管理,組織全市中醫醫院開展中藥藥事規范建設,加強膏方和中藥煎藥服務規范,會同食品藥品監管局探索委托中藥行業協會參與醫療機構中藥飲片煎藥管理。建立和完善中醫藥服務監管評價制度,在全國率先實施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綜合評價工作并制訂出臺《上海市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加強評價結果的利用,強化常態化行業監管和引導。探索中醫藥服務信息公示工作,推動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中醫藥文化和國際化加快發展,社會影響不斷擴大。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等建設,一批作品在社會上取得積極影響。積極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向全市780萬戶家庭發放《上海市民中醫養生保健知識讀本》,出版中小學生系列中醫藥科普讀物,在中小學建立中醫藥科普基地。上海承擔的ISO/TC249秘書處以及上海為主承擔的ICD-11傳統醫學部分工作不斷推進,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成立了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研究與服務評價中心。在美國設立中醫孔子學院,曙光醫院建設的“中國-捷克中醫中心”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界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項目,與新加坡、泰國、馬耳他等國的合作穩步推進。在全國率先發布《上海市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規劃綱要(2014-2018年)》,搭建上海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平臺。

同時,與國家中醫藥事業發展要求和上海百姓健康服務需求相比,上海中醫藥事業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一是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中醫藥服務資源配置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盡合理,區域發展不均衡,二級中醫醫院發展相對滯后,郊區人員配置缺口較大;三是中醫特色優勢發揮不足,中醫非藥物療法在臨床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中醫藥服務模式創新不足;四是提高臨床療效、促進健康服務的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加強;五是中醫藥人才隊伍不能滿足中醫藥六位一體發展需要,人才評價機制有待完善;六是中醫藥健康服務潛力有待挖掘,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有待加速發展。

二、面臨形勢

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積極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就中醫藥工作做出指示,對振興發展中醫藥、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作出新貢獻提出了要求、明確了任務,為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中醫藥具有的衛生、經濟、科技、文化、生態五大資源屬性已得到行業內外的廣泛認同,社會各界對中醫藥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認識。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正式出臺,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又有了堅強的法律保障。

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中醫藥因其獨有的理論體系、核心理念和長期的臨床實踐積累,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中醫藥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藥走向世界步伐加快,中醫藥的社會需求更加廣泛,為中醫藥振興發展帶來了廣闊前景。

“十三五”時期,上海將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同時人口老齡化加速以及慢性病逐漸成為主要疾病負擔等,將使健康服務需求快速增長。上海的城市發展對中醫藥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作為醫療衛生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藥也必須與之相匹配地快速發展。上海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需要中醫藥的積極參與,同時也是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的良機。

三、“十三五”發展的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1.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繼承創新、統籌協調、生態綠色、包容開放、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發展健康服務業為契機,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為目標,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努力完善政策和機制,積極參與上海的科技創新中心和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上海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的協調發展,大力推進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全面推進建立與上海經濟社會和衛生計生事業發展相適應的中醫藥事業高地。

2.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確保人民群眾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醫藥服務。

(2)堅持繼承創新。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吸收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生命醫學的新進展,進一步發展和推動中醫藥臨床應用研究,提高中醫藥臨床診療能力。加強中醫藥文獻的整理和挖掘,提高中醫基礎理論指導、服務臨床,創新服務技術和產品的能力。

(3)堅持深化改革。聚焦影響和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環節,不斷完善政策機制,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激發中醫藥發展的潛力和活力,提升上海中醫藥的整體服務能力。

(4)堅持統籌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促進中西醫結合;堅持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促進中醫藥服務均等化;堅持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服務能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統籌兼顧中醫藥各領域、各環節發展。

3.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0年,全市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全面協調發展,中醫藥服務、傳承創新、文化傳播、國際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中醫藥對健康服務發展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中的貢獻度進一步凸顯,在建設健康城市中發揮積極作用,建立中醫藥事業發展高地。

具體目標:

(1)中醫藥服務資源配置更加優化。促進城鄉之間的中醫醫療機構在中醫床位規模、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中醫藥服務能力等方面更趨均衡,中醫藥服務功能更趨完善,優質資源可及性進一步提高。

(2)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發揮。中醫特色技術和診療方法得到廣泛應用,中醫優勢病種臨床療效不斷提高,中醫解決重大、疑難疾病能力顯著提升。中醫藥在慢病防治、婦幼保健、疾病康復、老年護理等公共衛生服務領域貢獻度進一步凸顯。

(3)中醫藥繼承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在繼承中醫藥理論和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基礎上,吸收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信息技術,提高中醫藥臨床診療能力和技術發展水平,充分發揚中醫藥創新的引領作用。繼續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工作,保持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水平穩居全國前列。

(4)中醫藥人才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更加明顯。中醫藥人才數量穩步增長,結構、布局更加合理;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健全和完善;中醫藥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體系和師承教育更加完善。

(5)中醫藥國際化和文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繼續保持上海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優勢地位,積極推動中醫藥走出去,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服務。利用和發揮區位優勢,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6)中醫藥促進健康服務取得新的成效。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政策更加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協同創新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服務貿易以及中醫藥健康養老等得到快速發展,中醫藥在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明顯提高,中醫藥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度進一步提高。

“十三五”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指標體系

序號 指標名稱 統計口徑 屬性 2015年基礎值 2020年目標值
1 千人口中醫類醫院床位數 常住人口 預期性 0.38 0.50
2 千人口中醫執業醫師數 常住人口 預期性 0.28 0.40
3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占全科醫師總數的比例 預期性 20% ≥20%
4 綜合醫院設置中醫臨床科室比例 預期性 95% 100%
5 市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 常住人口 預期性   每年提高0.5%以上
6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診療區集中設置比例 預期性 - 100%
7 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覆蓋率 約束性 - 達標
8 國家級中醫藥高層次人才 - 預期性 - 新增50名

(二)主要任務

1.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優化中醫醫療資源配置。

全面建成以中醫醫療機構為主體、綜合醫院等其他類別醫院中醫藥科室為骨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社會辦中醫機構為補充、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構建不同層級分級診療網絡。

(1)加強中醫醫療機構建設。根據本市疾病譜變化和人口結構變動,調整和完善中醫資源布局,加強以崇明、金山、嘉定、奉賢、浦東、閔行等郊區為重點的中醫醫院建設,推進龍華醫院浦東分院遷建、曙光醫院科教綜合樓和肝病中心建設、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綜合樓改擴建、上海市中醫醫院新院建設等項目。積極引導和鼓勵三級中醫醫療機構通過管理輸出、人才培養、專科(專?。┞撁说榷喾N方式與二級中醫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合作關系,促進優質資源下沉,提高優質服務可及性。積極引導社會資本舉辦中醫機構,支持具有特色優勢的中醫專科醫院、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規范經營和連鎖發展。鼓勵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推進中醫坐堂醫診所設置。積極鼓勵中醫醫師多點執業。

(2)全面推進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進一步完善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管理機制,加強綜合醫院、??漆t院和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臨床科室建設,鼓勵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探索建立形式多樣的臨床協作。繼續開展“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建設。

(3)進一步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根據城鄉一體化建設進展,同步推進大型居住社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藥服務設施設備配置和人員配備。全面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國醫堂)集中設置建設。

2.強化中醫內涵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1)加強中醫專科建設。以提升中醫優勢病種臨床診療能力與水平為核心,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源共享,強化中醫專科(專?。┙ㄔO與管理,打造一批體現上海領先水平的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和體現海派中醫流派特點的臨床傳承基地,發展一批中醫臨床特色??疲▽2。?,應用和推廣一批中醫藥臨床特色技術,推進針灸等非藥物療法在臨床診療中合理、綜合運用。創建國家中醫診療中心、區域中醫診療中心。扶持中醫急診、兒科、皮膚、耳鼻喉、眼科、康復科等專業領域薄弱專科建設和發展。

(2)促進中西醫結合。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推進中西醫優勢互補、強強聯合,開展中西醫結合優勢病種的聯合攻關,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建設中西醫結合重大疑難疾病臨床防治中心。開展中西醫結合專項和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建設,鼓勵中西醫臨床科室開展協作,完善協同工作機制,促進中西醫的融合和對話。

(3)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結合本市深化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大力推廣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以家庭醫生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為核心,全面實施健康教育、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腫瘤與腦卒中)患者與重點人群(65歲以上老年人、0-6歲兒童與孕產婦)健康管理等中西醫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4)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中的作用。完善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工作機制,提升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建設全國中醫防治傳染病臨床基地。推進婦幼、精神衛生中醫藥工作,支持中醫醫療機構開設兒科,提供兒童健康服務。三級綜合性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兒科門急診服務,并設立兒科床位,鼓勵二級中醫醫療機構提供兒科服務。

(5)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制定包括機構、人員、技術、服務、產品等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相關規范和標準。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鼓勵醫療機構利用自身中醫人才、技術優勢,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規范發展提供支持。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進一步豐富健康管理中醫藥內容,完善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服務模式。促進中醫藥參與醫養結合。

3.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提升中醫藥競爭力。

(1)深入開展繼承挖掘。在推進海派中醫流派傳承工程,全面系統繼承各流派學術理論及學說,總結流派中醫優勢病種臨床診療規律基礎上,全面推進海派中醫流派臨床傳承基地打造優勢專病??平ㄔO工作,形成以流派優勢和特色為核心的特色中醫診療中心。繼續加強名中醫工作室建設,在全面系統繼承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經驗轉化為臨床應用工程。推進中醫藥文獻和臨床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在已有的重要研究成果基礎上,圍繞中醫臨床療效的提高,聚焦若干個重大疾病,開展從文獻到實踐,從基礎到臨床、產業的全鏈條式中醫藥協同創新,推動形成中醫藥科技的重大突破。開展對中醫藥民間特色診療技術的調查、挖掘整理、研究評價及推廣應用。

(2)完善中醫藥繼承創新體系。繼續完善以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為核心,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部市共建研究型中醫醫院、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等為主體,圍繞上海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點工作,形成融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產業為一體的繼承和創新體系,推動中醫藥理論對臨床應用創新、中西醫融合式發展、臨床診療能力提高、技術產品創新開發的指導。實施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互聯網技術,吸納多學科的優秀團隊參與,深入研究開發健康服務相關產品,為打造智慧中醫、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提供技術支撐。落實和適應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舉措,積極開展中醫藥科研、人才培養、評價考核的第三方委托管理的探索。

(3)加速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進浦東新區國家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探索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建立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與醫院評價、人才評價和科學研究投入與產出評價相銜接的機制,推動一批中醫藥成果的應用和產出,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服務。

(4)加快中醫藥健康服務協同創新。繼續加強上海中醫健康服務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加強醫、教、研、產等各方之間的深度合作,構建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轉化應用平臺,健全和完善產學研結合的體制機制。繼續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國際化進展,形成境外境內協同發展態勢,全面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的國際化能力。開展對太極等傳統體育強身健體功法的研究,發揮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4.加強中醫藥學科建設,打造中醫藥人才高地。

(1)推動中醫藥學科進一步發展。圍繞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要求,推進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科建設,為繼續保持上海中藥學科全國第一的地位,中醫學科力爭第一,中西醫結合學科穩居三甲提供支持。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和本市中醫臨床重點學科建設工作為基礎,加強中醫臨床學科特別是臨床二級學科的建設,提升學科水平和能力;推進中醫藥新興、交叉和邊緣學科發展,推動綜合性醫院中醫藥學科或中西醫融合式發展。

(2)繼續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在推進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相結合基礎上,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研究制定師承教育管理、考核、評價與政策措施,實施師承教育常態化和制度化。結合國家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的實施,推進本市全國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在海上名醫高級經驗傳承班和中醫藥人才學術共同體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培養機制、創新培養模式,形成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和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西醫學習中醫制度,加強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繼續實施百位名中醫工程,深化基層名中醫工作室建設。探索傳統型中醫藥人才培養和評價指標或標準,為建立傳統型中醫藥人才隊伍奠定基礎。開展中醫預防、保健、養生,中醫康復,中醫護理、中藥特色技術等中醫藥健康服務緊缺人才培養。

(3)健全和完善中醫藥畢業后教育體系。推進中醫住院醫師、??漆t師規范化培訓,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注重中醫臨床思維培養,強化過程管理和培訓考核,培養中醫理論功底扎實、中醫臨床技能突出的中醫醫生。

(4)全面推進中醫藥繼續教育。建立健全本市中醫藥繼續教育體系和制度,探索建立各級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培訓標準,針對中醫藥專業技術崗位服務能力要求,實施針對性的培訓。加大非中醫藥人員的中醫藥知識技能培訓力度,提高非中醫藥專業人員學習掌握中醫藥知識技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現代互聯網技術,創新中醫藥教育培訓模式和形式。研究和制定基于師承學習的中醫藥確有專長類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考核、認定和執業準入的實施細則。

(5)推進中醫藥人才評價評審改革。根據中醫藥臨床、科研以及中醫藥師承等不同特點,探索建立不同類型中醫藥人才評價標準,推進中醫藥人才評審、使用的改革。

5.推動中醫藥國際化,促進中醫藥海外發展。

(1)加強與國際組織間的交流與合作。繼續支持ISO/TC249秘書處和傳統醫學疾病分類標準研究與評價中心建設,圍繞中醫藥標準化、WHO傳統醫學發展戰略目標,開展中醫藥標準的研究,以及中醫臨床評價和安全性評價的指標體系、評價方法的研究,把握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權。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上海在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標準和國內行業中醫藥疾病分類標準研究、推廣、監測和評估的核心地位。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在國內開展相關的評價,為WHO在各成員國開展關于傳統醫學服務和安全性評價提供方法學依據。

(2)推進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中醫對外教育、醫療、文化傳播和研究的合作,推進海外中醫中心的建設。支持和加強“中國-捷克中醫中心”建設,提高中醫藥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任務中的貢獻度。

(3)推進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進一步完善具有國際服務能力的中醫醫療體系,鼓勵社會資本提供多樣化服務模式,開展國際服務示范點建設,為境外消費者提供優質中醫醫療保健服務,吸引境外來華消費。推進多層次的中醫藥國際教育合作,吸引更多海外留學生來華。整合中醫藥科研優勢資源,為境外機構提供科研外包服務。發揮中醫藥優勢,支持中醫藥走出去開展跨境服務,依托“海上中醫”平臺,培育一批有跨國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和具有較高附加值的中醫藥服務貿易項目和服務品牌。制定和推廣一批中醫藥服務貿易相關標準,建立一支中醫藥服務貿易人才隊伍,建立中醫藥服務貿易信息收集和統計網絡,建成本市中醫藥服務貿易統計體系。

6.弘揚中醫藥文化,提高中醫藥健康素養。

(1)創新中醫藥文化的宣傳和傳播。在推進中醫藥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基礎上,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各種渠道,創新中醫藥進入全民教育體系的途徑和模式,培育一批中醫藥科普專家隊伍、創作一批承載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和適宜于不同人群的中醫藥科普作品,正確引導群眾認識中醫藥、熱愛中醫藥、用好中醫藥,提高市民中醫健康素養,實現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建設一批具有海派中醫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加強本市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傳承、保護、發展工作。

(3)加強以中醫藥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科學性、應用性,以及海外廣泛認同的特點,推動中醫藥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開發中醫特色醫療旅游產品、線路,打造一批中醫藥特色旅游景點。充分利用本市國際化城市的區位優勢,制作形式多樣的中醫藥文化宣傳產品,利用各種渠道推動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

7.推進中醫藥法制化等建設,提高中醫藥治理能力。

(1)完善中醫藥政策法規和標準。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實施,開展《上海市發展中醫條例》修訂工作。依托ISO/TC249秘書處獨特優勢,進一步開展中醫藥標準的研究、制訂和推廣應用,為中醫藥國際標準的研究創造條件。推進曙光醫院國家級中醫診療服務標準化示范試點建設。

(2)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形成中醫藥醫療、研究、教育、管理的綜合信息體系。結合本市基于居民健康檔案建設,將中醫體質辨識、治未病、慢病防治等健康檔案內容納入衛生計生信息專項規劃。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促進互聯網與中醫藥的深度融合,拓展中醫藥健康服務。

8.落實國家規劃,引領事業發展。

(1)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實施《上海市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6-2020年)》,完成規劃總體建設目標,到2020年基本形成與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健康上?!币笙嗥ヅ涞闹嗅t藥健康服務體系,提高中醫藥在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全體市民的獲得感,為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奠定基礎。

(2)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制定本市落實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到2020年,實現人人享有中醫藥服務,本市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各領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中醫藥標準化、信息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為“健康上海”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9.強化行業管理,加強發展研究。

(1)加強行業監管和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深化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綜合評價、評審,創新醫教研協調發展的績效評價體系,加強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的監管,逐步完善和優化中醫藥質控的管理體系和標準體系。按照公立醫院改革要求,實施中醫藥服務信息公示制度。創新中醫醫院診療模式,發展非藥物治療,推進中醫綜合治療和多學科、多專業一體化聯合診療服務。

(2)加強社會辦中醫藥機構管理。進一步加強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的規范化管理,促進服務質量和數量的提高。

(3)充分發揮學術組織和社會團體等第三方的作用,進一步完善機制,加強相關學會、協會建設,推進行業自律。

(4)加強中醫藥改革發展政策研究。開展中醫藥發展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的研究,開展中醫藥改革發展政策理論研究,為新形勢下中醫藥的發展政策制定、法律法規完善等提供理論支撐。進一步加強對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辦好國家中醫藥改革發展上海論壇。

(三)保障措施

1.加強中醫藥工作組織領導。

進一步完善上海市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中醫藥發展主體責任,在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基礎上,加強各區中醫藥管理機構能力建設,履行中醫藥發展各項職責。

2.貫徹落實中醫藥扶持政策。

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和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等一系列中醫藥扶持政策,在深化醫改中進一步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制定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政策本市實施方案或細則,將中醫藥工作充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進一步完善政策機制,營造中醫藥發展的良好氛圍。

3.完善中醫藥投入補償機制。

落實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政策,進一步完善符合中醫藥事業發展特點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充分體現中醫藥技術勞務價值,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的收費項目和標準。

附件

關于指標體系的說明

一、指標分類

1.約束性指標。指體現政府職責,政府通過配置公共資源和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實現的有關指標。約束性指標帶有政府向人民承諾的性質,也是上級政府部門對下級政府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

2.預期性指標。指體現政府意志,政府運用政策手段引導社會資源配置,并通過適時調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加以調控和干預,防止偏離預期值的有關指標。

二、指標解釋

1.千人口中醫類醫院床位數。指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期末醫院實際開放床位數”與“期末人口數”之比×1000。

2.千人口中醫執業醫師數。指“期末經注冊在崗的中醫類別(包括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數”與“期末人口數”之比×1000。

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醫師占醫師總數的比例。指注冊為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師的社區醫師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師總數的百分比。

4.綜合醫院設置中醫臨床科室比例。全市設置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的公立綜合醫院,占全部公立綜合醫院的比例。

5.市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每100個15-69歲的人群中,具備基本的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了解基本中醫養生保健理念和知識、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及行為、了解常用養生保健內容與方法的人員比例。(注:2016年3月31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國家衛計委發布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水平為8.55%)

6.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綜合診療區集中設置比例。集中設置中醫綜合診療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比例。

7.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覆蓋率。在65歲及以上老年人和0-36個月齡兒童的目標人群中,提供中西醫結合健康管理的比例。

8.國家級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的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全國師承班指導老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等。

分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1区2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午夜看亚太视频 | 欧美疯狂性bbbbbxxxxx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 2021亚洲韩国精品乱码 | 无码中文日本精品一区 | 免费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激情欧美 |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中文AV无码专区 | 七龙珠z国语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亚洲 | 成年人天堂 | 国产成人鲁色资源国产91色综 | 奇米7777狠狠狠琪琪视频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男人的好看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 成人乱淫av日日摸夜夜爽 |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精品小说 | www.69视频 | 青青青视频自偷自拍 | 久久嫩草久久久精品三区 | 99热网址 | 久久伊99综合婷婷久久伊 | 中文一国产一无码一日韩 |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 |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988 | 99久久99久久免费精品蜜臀 |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AV久久 |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小视频 |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 竹内纱里奈激烈高潮 | 夜色资源ye321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 日韩特黄色片子看看 | 又粗又大又黄又硬又爽免费看 |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