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级日本三级久久99_又黄又粗又爽免费观看_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_亚洲看片lutube在线入口_亚洲欧洲偷自拍图片区_91精品国产网站

市規劃國土資源局關于印發《上海市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字號:

滬規土資測〔2016〕1030號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關于印發《上海市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有關單位:

為加快推進上海基礎測繪持續健康發展,為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水平基礎地理信息服務,根據國家和上海市要求,我局組織編制了《上海市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2016年12月26日

上海市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

基礎測繪是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地理信息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十三五”時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的重要時期。為準確把握這一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測繪保障服務提出的新需求,統籌謀劃“十三五”時期全市基礎測繪工作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基礎測繪條例》、《上海市測繪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規定,根據《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國家《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十三五”規劃》的總體部署,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十二五”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間,全市基礎測繪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現代空間定位基準體系進一步優化,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進一步豐富,首次開展的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工作初顯成效,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市政府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簽署《共建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合作協議》,信息化測繪體系初具規模。這些工作成效為謀劃今后五年的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

1.現代空間定位基準不斷優化

“十二五”期間,對已建的9個連續運行衛星導航定位參考站(SHCORS)的接收機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與中國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兼容。崇明東灘站點與國家連續運行參考站進行了聯測,并納入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實現了全市陸域范圍厘米級精度導航定位的全覆蓋。完成了全市5256公里3290個點水準控制網的新一輪復測。首次對浦東至長興島、崇明島進行了常規一等水準聯測。建立了上海平面坐標系統與國家2000大地坐標系統的高精度轉換關系。

2.基礎地理信息資源持續豐富

“十二五”期間,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再次提速,實施全國領先的“0511”更新機制。全市大比例尺地形數據每年至少更新一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1:500地形圖從510平方公里擴大到530平方公里,1:1000地形圖從2550平方公里擴大到2745平方公里,實現市郊建成區和重點建設區域全覆蓋,1:2000地形圖實現市域全覆蓋,航空遙感正射影像圖實現全市域年度更新;建成了重點區域數字地表模型(DSM)和包含外環以內700平方公里標準模型、外環以外白模型和部分重點區域超精細模型的三維數據庫;建立了囊括約200萬條門牌號的地名地址數據庫,實現了地名地址的空間定位和自動批量匹配;收集了約1.2萬公里地下管線跟蹤測量數據,整合部分歷史管線數據,形成了覆蓋電力、信息、給水、排水、燃氣等長達8萬余公里的地下管線數據庫。

3.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首次開展

“十二五”期間,按照國務院總體要求和市政府具體部署,首次組織開展了全市范圍的地理國情普查,在全國各省份中首家同步開展了監測,并首家上報了普查成果。采集了包括城市建筑形態、城市公共交通分布、產業區建設動態等十大重要市情要素,制定了《上海市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計劃管理規定》、《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內容與指標》等一系列工作標準,基本建成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技術體系,為今后實現常態化監測奠定了基礎。

4.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間,通過引進國際一流的攝影測量系統、機載激光雷達等裝備,實現了對衛星、航空及低空無人機影像等各類遙感影像的快速、高精度、自動化處理,提升了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獲取和處理能力;通過建立數據庫快速更新技術體系,優化數據庫更新流程,實現了地理信息變化監測、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配準與更新、變化信息的自動提取,提升了數據庫動態更新能力;通過采取自動化智能化處理技術,實現了1:500、1:1000全自動縮編1:2000和1:2000半自動縮編1:10000數字地形圖;完成1:500、1:1000和1:2000比例尺矢量數據庫的“三庫合一”改造工作。至此,全市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基本建立。

5.實時在線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基本實現

“十二五”期間,啟動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上海)建設并投入運行,實現了基礎地理信息網絡化平臺化應用服務,形成了符合上海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特點的平臺標準體系、數據體系、服務體系和運維體系。按照“邊建設邊應用”的原則,通過提供在線服務、定制服務、API服務和前置服務等全面提升服務水平。截至“十二五”末,平臺已擁有政務版用戶32個、公眾版用戶38個、注冊用戶750個,在政府管理決策、智慧城市建設、城市運維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6.地圖服務更加豐富多樣

“十二五”期間,繼續抓好政府用圖工作,每年定期更新政府用圖,為市、區兩級政府提供區(縣)管理用圖。繼續做好基礎地形圖對外提供服務,累計為12萬余企業及個人用戶提供基本比例尺地形圖近90萬張。主動呼應城市規劃建設、產業布局、民生工程、資源保護、應急救援等管理需求,持續完善公開版地圖編制工作,推出了各類專題地圖(集)百余種。連續三年舉辦地圖文化之旅系列展覽,編制《上海抗戰史跡圖集》等專題地圖,提升地圖文化內涵,展現城市發展歷程。

(二)“十三五”發展形勢

當前,我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正處于改革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基礎測繪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

從全球維度看,國際上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現代化建設及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全球化布局加快推進。測繪基準建設和使用正向大地、高程、重力三網融合。遙感衛星分辨率不斷提高,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成為地理信息獲取的主要手段。主要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并已構建了完善的多層次對地觀測體系,積累了覆蓋完整、尺度完備、數據鮮活的地理信息資源,開展了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務系統建設,紛紛建立了地理信息服務門戶網站和地理信息數據交換中心。

從國內發展看,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提升管理水平,著力打造智慧城市”等做出部署。2015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了《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要求加快構建以“全球覆蓋、陸海兼顧、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形成以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為核心的完整測繪地理信息服務鏈條,具備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層次、全方位服務的能力。2016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聯合印發《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十三五”規劃》,提出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構建以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五大業務為核心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并要求全面提升基礎測繪的質量和效益。這些都對新常態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

從技術趨勢看,數據正在成為一種生產要素,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大數據戰略”,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室內外導航定位、航空遙感影像獲取、傾斜攝影、無人機、地面移動測量等新型技術裝備應用日益廣泛,將極大提升基礎測繪的效率和能級。測繪地理信息服務方式的革新、產品形式的豐富、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都對基礎測繪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從上海發展需求看,“十三五”時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的重要時期。上海要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在服務“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完成全市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海洋環境保護和陸海經濟聯動發展、全市城鄉功能和空間布局優化,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深化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快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等方面,都需要發揮地理信息的時空優勢和資源價值。

面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強勁需求以及改革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本市基礎測繪工作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基礎地理信息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強,產品種類、覆蓋范圍、數據內容、精細程度、更新速度等還不能有效滿足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公眾信息化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地理信息產品供給與需求服務的有機銜接機制需要健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的共享機制需要完善,社會化服務能力需要提升;應急測繪保障能力仍顯薄弱,快速響應能力亟待提高。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給測繪工作者回信重要指示精神,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引,緊緊圍繞《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和“十三五”時期上海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提出的“加強基礎測繪、監測地理國情、強化公共服務、壯大地信產業、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的事業發展方向,以構建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發揮地理國情監測作用、增強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和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水平為目標,服務上海“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服務科創中心建設,服務城市安全運行、社會綜合治理、百姓文化提升等各方面的保障需求,為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基礎地理信息服務方式和更新維護機制創新。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發揮高校和行業單位綜合優勢,加大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應用推廣力度。推動基礎地理信息獲取與處理、安全保密、綜合應用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促進地理信息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提高按需服務能力和精準服務效率。

需求推動。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牢牢抓住“十三五”期間上海在基層社會綜合治理能力升級、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和運能升級、“互聯網”模式下的現代高端服務業升級,以及生態保護為核心的新一輪城市更新、流動性基礎資源配置、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的需求,提供更加優質更具針對性的基礎地理信息保障服務。

服務增能。以地理國情信息時空數據庫建設為依托,增強服務政府管理決策的能力;以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升級改造為抓手,增強服務政府、企事業單位應用需求的能力;以地理信息移動服務能力建設為突破口,增強服務社會公眾智慧生活的能力。

開放共享。進一步推動基礎地理信息和相關管理服務資源的融合,為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能力搭建好空間基礎地理平臺。促進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的社會化利用,搭建政府、企業和個體之間有關基礎信息生成、提供、獲取、利用、維護的良性循環和共享共用機制。配合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以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為基礎,服務城市大數據開放、信息共享和集成運用。

保障安全。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基礎地理信息高效利用。充分發揮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的實時化、可視化優勢,結合敏感點、危險源、密集區的管控信息、突發事件應對處置信息和地下空間基礎地理信息等,全面保障聯防聯控和區域共治為核心的城市公共安全體系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基本形成與上海規劃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階段目標相適應的基礎地理信息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面建立以基礎地理信息獲取立體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智能化、服務網絡化社會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測繪體系,進一步完善“智慧上海”地理空間框架,核心服務功能進一步向實時化、移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提升基礎測繪管理水平,整體能力繼續位居全國前列。完善基礎測繪管理機制,加大專項經費投入,持續豐富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在地理信息資源的覆蓋范圍、產品種類、精細程度、更新周期、社會應用等方面保持全國前列。

緊跟先進技術發展趨勢,建立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基本建立基礎測繪一體化集成生產模式。實現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從全市陸域向海域全覆蓋。加快獲取多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擴大高精度基礎地理信息覆蓋范圍,1:500比例尺地形圖和城市三維標準模型數據實現中心城區、市郊建成區以及主體功能區3300平方公里全覆蓋。城市地下多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覆蓋全市建成區,各類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實現年度更新。基礎地理信息與專業部門信息實現交互共享和開放共用,服務方式向網絡在線、平臺一體、移動智能方向發展,以多種形式實現定制服務。

掌握城市市情動態,確立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機制。建立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機制,每年開展一輪全市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構建地理國情信息時空數據庫,建立國情信息在線服務系統,為各類公共數據資源及時共享奠定基礎。每年根據生態環境治理、自然和社會資源管理、城市空間和土地集約利用等應用需求,開展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分析。

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增強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融合各類空間地理信息和時間、屬性信息,確保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到“十三五”末全面升級為上海市時空信息云平臺,應用領域覆蓋全市政府部門,有效滿足全市信息化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對時空信息的需求。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顯著提升測繪應急保障能力。積極主動融入全市公共安全應急保障聯動體系,加強應急測繪裝備能力建設,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和應急預案管理制度,確保達到1小時應急響應能力。

三、重點任務

(一)進一步優化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十三五”期間,進一步構建覆蓋全市陸海一體的新一代高精度、三維、動態、多功能測繪基準體系,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測繪基準數據獲取、處理與服務平臺,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百姓生產生活提供更準確、實時的空間基準和位置服務。

1.構建覆蓋全市陸海一體的新一代連續運行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

進一步完善基站基礎設施,全面建成能與我國北斗、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洲GALILEO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兼容,覆蓋全市陸海一體的多源、多頻、高精度連續運行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SHCORS),提供基于北斗系統的實時米級/分米級的差分導航定位大眾化服務和實時厘米級、事后毫米級的精準定位專業服務。加快省、市間的有效銜接、資源利用和數據共享,為“數字海洋”上海示范區和智慧上海建設等提供實時、精準的位置服務。

2.精化上海市大地水準面

實施覆蓋全市陸海一體的高精度重力測量。綜合利用上海連續運行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和高精度似大地水準面精化成果構建高程控制網,實現本市高程控制網和大地控制網的整合,提供單點毫米級的高程定位服務。完善上海市陸地高程基準與海域深度基準的轉換關系。

3.完善現代化平高基準體系

對上海市衛星定位服務系統(GNSS)首級網進行優化升級,基于北斗衛星系統進行全市首級GNSS網聯測,獲取最新的首級網成果,確保測繪基準在極端條件和特殊情況下保持正常服務。進行上海市一、二、三等水準網復測,為上海市各項工程建設和城市管理提供精確的高程基準服務。推進國家2000大地坐標系統的全面應用。

(二)建設高精度、全覆蓋、多維度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體系

“十三五”期間,持續豐富地形、管線、影像、地圖、三維模型等數據庫,進一步完善“既有地上又有地下、既有線劃又有影像、既有二維又有三維、既有現狀又有歷史,既有基礎又有專題”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體系,實現天、空、地、地下地理信息資源全覆蓋。

1.擴大高精度基礎地理信息覆蓋范圍

調整大比例尺地形圖覆蓋范圍,將全市13723幅1:1000比例尺地形圖調整為54892幅1:500比例尺。到“十三五”末,將1:500比例尺地形圖覆蓋面積從530平方公里擴大到3300平方公里,實現中心城區、市郊建成區以及主體功能區1:500地形數據全覆蓋,以滿足上海城市設計、精細化管理、“多規合一”底圖統一、高效互聯的智慧城市建設對地理信息資源持續增長的保障需求。

2.完善城市三維基礎地理信息庫建設

擴大基礎地理信息三維數據覆蓋范圍,提升三維數據的精細程度。到“十三五”末,實現中心城區、市郊建成區以及主體功能區三維標準模型數據全覆蓋(約3300平方公里),精細模型覆蓋內環范圍,以滿足城市可視化管理、城市更新、智慧社區建設、地下管線與交通設施規劃審批和運維、不動產權屬登記、消防救援、應急響應等方面的需求。

3.推進航空遙感影像數據庫建設

實施每年一次分辨率優于0.15米的全市域航空攝影,形成全市正射影像數據成果并實現年度更新入庫。擴大全市高精度數字地表模型(DSM)數據的覆蓋范圍,進一步充實遙感影像數據庫。定期獲取多光譜、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建立遙感影像解譯樣本數據庫,實現自動/半自動分類提取,為全市土地利用變化監測、國土資源執法、突發事件應對處置、重點安全區域管控、生態紅線劃定和環境監測等提供更為直觀便捷的決策支持。

4.擴大城市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DEM)覆蓋范圍

根據上海沖積平原的特點,結合城市防災、減災和城市積水點分析等應用需求,利用基礎地形高程數據和航空攝影成果生產全市域的數字高程模型(DEM)數據。采用移動測量等技術手段生產重點監控區域和重點安全設施所在區域的高精度DEM數據,為海綿城市建設和防汛防澇提供基礎地理信息支撐。

5.加快獲取地下多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完成全市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健全地下管線跟蹤測量機制。以現有市政地下空間設施為基礎,采集地下人防、地下建筑等地下基礎地理信息,建設地下多維基礎地理信息庫,為城市地下設施的信息化建設、地表地下一體化管理、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運作以及城市安全運行管理等提供專業分析和決策支持。

6.持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

結合城市發展重點等需求變化,進一步縮短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周期,實現1:500到1:10000基本比例尺的地形數據、地名地址、城市三維地理信息、正射影像、數字地表模型(DSM)、數字高程模型(DEM)和地下基礎地理信息年度更新。不斷完善基礎地理信息常態化更新機制,確保基礎地理信息的準確性、現勢性。

(三)建立健全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體系

“十三五”期間,結合上海的重大發展戰略需求,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本市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提升測繪地理信息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保障服務能力。

1.常態化實施地理國情監測

每年開展一次全市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工作。以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成果為基礎,對全市地表覆蓋及國情要素變化情況進行監測,進而形成能夠反映全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文要素的空間分布、相互關系及變化趨勢的全要素監測成果。適時、按需、分步開展專題性地理國情監測。建立健全國情監測技術規定、發布利用、考核指標等技術標準體系。完善成果發布、共享、應用等常態化監測機制,定期發布本市年度地理國情報告。

2.拓展監測成果應用服務領域

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對地理國情信息的基本需求,推動國情監測成果在產業經濟布局、生態環境保護、自然和社會資源管理、城市空間和土地集約利用、智能化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等方面的示范應用。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設、國土開發空間布局優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情況,在自然和人文領域開展專題監測,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專題定制服務。

3.構建地理國情信息時空數據庫

充分利用地理國情監測成果,融合城市運行、社會經濟發展和各類規劃管理數據,構建地理國情信息時空數據庫,建立地理國情信息在線服務系統,開展數據挖掘、統計分析和融合應用服務,為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建設鋪設“靜態規劃、常態管理、動態監測”為一體的基礎大數據平臺,為“多規合一”、城市管理、規劃評估、生態環境管護等提供持續性、可比對、智能提取的平臺式綜合信息服務。

(四)健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體系

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加速面向移動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領域的基礎地理信息開發利用,創新服務方式和產品形式,全面提升基礎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1.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

根據國家有關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規劃要求,結合《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手段,全面提升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上海)的服務能力與水平,擴展服務內容,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權威,實現向上海市時空信息云平臺的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獲取并集成多維度、多分辨率、可視化的地理信息以及城市多要素實時空間位置、物聯網信息等,深度挖掘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時空性和融合性功能,并向天、空、地、地下一體的框架延伸,確保時空信息更好地服務以泛在、融合、智敏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設。

2.深化基礎地理信息共享應用

進一步完善地理信息成果網絡化分發服務和共享系統。充分發揮地理信息基準一致性、空間立體性和平面協調性優勢,選擇實時性、移動性、自主性和智能化程度高的領域和需求,通過對海量地理信息挖掘和集成分析,推進基礎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建設、空間性規劃、地下管網改造等方面的深度應用。到“十三五”末,基本實現時空信息云平臺在政府部門的全覆蓋應用,滿足全市信息化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對時空信息的共享應用需求。

3.豐富地圖和地理信息產品

健全領導工作用圖和各類政務用圖更新機制,豐富地圖產品內容及形式,健全政務與公眾地圖產品服務體系,重視傳統地圖產品的供需結構性變化,著力開發符合現代科技發展趨勢和應用需求的可視、移動、便捷式地圖產品。編制新一版《上海市地圖集》,以地圖為載體反映上海市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最新綜合成果,記錄城市發展軌跡。

(五)完善應急測繪服務保障體系

“十三五”期間,加大應急測繪投入,加強應急裝備和隊伍建設,開展常態化應急演練,進一步健全應急測繪保障機制并納入市級應急聯動體系。

1.完善應急測繪協同機制

加強與公安、消防、醫療、防臺防汛、環保等突發公共事件處置部門和市區兩級政府部門的協同配合,深化軍地合作,建立順暢的測繪地理信息應急保障溝通機制,確保應急響應快速有效,達到1小時應急響應能力。

2.加強應急測繪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應急測繪裝備設施更新,配備包括無人機、移動測量車、室內定位和室內測量系統等現代新型測量裝備。強化應急測繪隊伍建設,以行業資質單位為主、相關技術支持單位為輔,并通過組建專職兼職相結合的應急測繪小組,組建一支應急測繪保障專業團隊。

3.提供全面的測繪地理信息應急保障服務

加強對重點區域的實景三維模型、主要道路的全景數據、地下空間多維地理信息數據等應急基礎數據的獲取和更新,建立地理信息應急處置平臺,夯實應急保障基礎。在人流密集管理、災害天氣預警、污染排放治理、公共衛生防護、城市運行安全等多方面提供測繪地理信息應急保障服務。

(六)形成地理信息科技創新體系

“十三五”期間,深入開展云計算、大數據挖掘等新技術在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等領域的應用研究,推進新型基礎測繪技術手段、成果形式、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創新。

1.完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

依托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形成“產學研用”一條龍的測繪地理信息協同創新機制。加強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強化科研院所和高校對技術創新的源頭支持,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技術人員進修、培訓和交流的渠道。及時啟動現行技術規范的修訂工作,開展地理信息采集與服務等標準編制,形成地名地址數據規范、公共服務平臺應用規范等系列技術標準。

2.突出引導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攻關

根據信息化測繪體系的生產技術特點,加大多源影像快速獲取、自動處理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鼓勵本市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事業單位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對大地測量基準、位置智能感知、遙感機理、數據挖掘與地理信息網絡安全等研究重點及公益性研究方向確保穩定投入。加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強化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技術研究,加強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交叉融合研究。

3.研究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評價

在科技創新投入多元化的進程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科研主體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收益保障。將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水平以及對基礎測繪的保障水平等作為科研項目立項和驗收的重要內容和依據。研究制定符合科技創新活動規律和特點的科研項目、人才隊伍等評價辦法,依托測繪學會統籌進行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的評優獎勵。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法規體系

切實加強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把“智慧上海”地理空間信息基礎資源和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作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予以推進。完善測繪地理信息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技術標準,加快基礎測繪、地理國(市)情監測、地理信息成果共享、測繪成果管理和測繪產品質量監督等方面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制定,健全符合本市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實際和發展趨勢的法規體系。

(二)完善投入機制,加強經費管理

完善以基礎測繪、地理國(市)情監測、應急測繪保障為核心的基礎測繪專項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將列入“十三五”規劃的基礎測繪和地理信息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不斷提高經費投入水平。完善經費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經費使用、監管和績效評估機制,引入項目管理機制,分層核算體系,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三)加大成果管理,更新服務機制

區分應用需求和服務重點,著力加大對上海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地理國情信息時空數據庫的成果管理。研究推出能促進快速利用的安全保密技術,建立地理信息定制服務和地理信息成果與相關資源融合共享機制,進一步拓展成果服務領域。

(四)加強隊伍建設,打造專業團隊

加強海陸復合測繪、多元數據處理、信息定制服務等方面高層次人才、青年科技與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圍繞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需求展開技術攻關和技能培訓。充分發揮全市行業單位的技術力量和資源優勢,共同打造一支能夠適應新型基礎測繪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的人才隊伍。創新人才激勵機制,鼓勵開展測繪成果服務形式創新,組織基礎測繪知識和技能競賽,全面提升業務技術能力。

(五)加強公益宣傳,展示服務形象

進一步完善測繪地理信息宣傳工作機制,充分利用網站、移動媒體、自媒體、微技術等渠道擴大宣傳面,宣傳本市地理國(市)情監測、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智慧上海空間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等重大基礎測繪項目的建設和成果服務能力,使社會公眾更加了解測繪地理信息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更切實感受到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對輔助管理決策所起到的作用。

分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riav| 亚洲AV成人无码一区无广告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动漫 | 男人狂桶女人出白浆免费视频 |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 国产丰满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毛片手机在线观看 | 免费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 久章草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裸体超大乳抖乳露双乳呻吟 |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 欧洲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 a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与欧美交牲久久久久 |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 | 黄色大片a级 | 国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的使用体验 | 手机看黄AV免费网址 | 黄色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 男女做爰猛烈动高潮a片免费应用 | 久久午夜羞羞影院免费观看 | 欧美二区精品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av超清 | 美女牲交视频一级毛片 |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观看影院 |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免费福利 | 女同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 久久久999久久久 | 91美女吸乳羞羞网站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少妇午夜 | 五十路六十路老熟妇a片 | 黑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热在线视频 |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 av无码理论片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