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印發《上海市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衛生計生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有關大學、中福會,市醫療急救中心:
為促進上海院前急救事業在“十三五”時期健康發展,根據《上海市衛生計生改革和發展“十三五”規劃》及《關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體系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我委結合上海市目前醫療事業發展實際,組織制定了《上海市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16年12月6日
上海市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院前急救體系承擔群眾日常急救、突發公共事件救援和重大活動保障等職責,事關民生福祉與城市安全,是城市醫療衛生體系和公共安全應急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市民健康和保障城市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面推動本市院前急救事業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城市運行安全,根據《上海市衛生計生改革和發展“十三五”規劃》(滬府發〔2016〕57號)和《關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體系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滬府〔2016〕12號)精神,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十二五”期間,本市院前急救事業持續發展,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網絡布點日趨完善。平面站點上,全市現擁有急救分站128個,其中中心城區42個,郊區86個,比2011年新增17個急救分站,平均服務半徑約為4公里,基本達到2~3個街道(鄉鎮)設置一個急救分站,有效填補急救服務覆蓋盲區。立體空間上,依托上海市公安警航隊,設立“虹橋急救分站”,輻射長三角地區;與東海救援隊緊密合作,有效提升海上警情救援處置能力。
車輛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車輛數量上,全市現擁有急救車輛692輛,較“十二五”初期增加100輛,達到每4萬常住人口一輛救護車的配置標準;裝備質量上,精確性、穩定性、便攜性有所提升,同時新增了自動心肺復蘇機、血生化血氣分析儀、脊椎固定板、樓梯擔架等先進設備,達到國內領先。
服務能級顯著提高。日常急救服務量逐年遞增,2015年,急救出車次數67.5萬,救治人數60.4萬,急救行駛公里數1378.1萬,分別較“十一五”末增長33.93%、32.46%和27.36%;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日益增強,圓滿完成世博會、亞信峰會、重大體育賽事等保障任務。
二、面臨的形勢
(一)人口總體規模不斷擴大,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群眾日常急救服務需求快速增長
上海市統計局公報顯示,2015年末本市常住人口總數2415.27萬人,相比2010年末增加了112.61萬人,增長率4.92%;同期戶籍人口1442.97萬人,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435.95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30.2%。預計到2020年,上海戶籍老年人口將超過530萬人,老年人口比例將繼續快速上升,老年慢性病、惡性腫瘤、心腦血管意外等疾病人群數量也隨之增長,群眾日常急救服務需求將繼續延續“十二五”期間快速增長的總體趨勢。預計至2020年,本市日常急救服務需求將達到85萬車次。
(二)“四個中心”建設工作全面推進,對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十三五”期間,本市“四個中心”建設工作全面推進,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群密集場所逐漸增多,公共安全保障要求不斷提高;國內外人員交流增加,人感染禽流感、埃博拉等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形勢日益嚴峻;大型會議和重要活動逐漸增多,保障任務日趨繁重;國際安全情況復雜,反恐形勢較為嚴峻。特大型城市的上述特質都對城市運行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急救法律體系不斷完善,院前急救體系改革與發展不斷深化,為體系建設奠定了法律和政策基礎
“十二五”期間,本市全面開展急救立法工作,出臺了《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急救條例》),明確了各職能部門的體系建設職責與分工;同時,以課題研究形式,通過與國際主要城市進行橫向比較,提出了體系發展的實現路徑和主要措施,印發了《關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體系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滬府〔2016〕12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實現了課題研究的政策性轉化。《急救條例》和《指導意見》的出臺為“十三五”期間本市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夯實了法律和政策基礎。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以公平可及、群眾受益為立足點,堅持政府主導,創新頂層設計,通過理順管理機制、優化運行模式、健全急救網絡、提升服務能力等綜合舉措深化院前急救體系改革與發展,建設與本市“四個中心”、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定位相匹配的院前急救體系,切實保障群眾生命健康和城市運行安全。
(二)基本原則
——堅持保障基本,凸顯公益屬性。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政府對院前急救事業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完善急救資源配置,凸顯院前急救事業的公益性。
——堅持統籌規劃,確保全面提升。加強對院前急救體系的統一規劃,促進城鄉院前急救體系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突出持續發展。以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體系發展的關鍵環節,系統謀劃院前急救體系人才隊伍發展的制度設計,促進院前急救體系持續發展。
——堅持軟硬結合,注重質量內涵。加強院前急救基礎設施、車輛裝備、信息化等硬件建設,注重院前急救體系學科、技術、管理、服務等內涵建設,努力提高群眾對急救服務的滿意度。
——堅持遠近結合,穩妥有序推進。將前瞻思考與當前實際、遠期目標與近期工作相結合,瞄準建成與本市“四個中心”、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定位相適應的院前急救體系的總目標,分階段有序推進體系改革與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力爭在本市建成平面急救站點布局完善、立體急救門類齊全、硬件配置國內領先的院前急救網絡;建設一支與特大型城市運行保障相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院前急救隊伍;形成市與區一體化、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日常急救與應急救援一體化、陸上與水面空中急救一體化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務模式,全面提升院前急救體系對群眾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務能級和保障能力。
核心指標: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3.5公里;急救車輛數量達到每3萬人1輛;急救平均反應時間≤12分鐘。
四、主要舉措
(一)推進市區一體化管理
在區政府對區急救中心管理體制保持不變的框架下,以推進市級統籌為抓手,通過統一指揮調度、統一管理考核、統一建設標準、統一核定績效工資總量、統籌人才隊伍建設、落實財政保障,強化市區院前急救體系的一體化管理,實現全市急救服務效率提升和能力均等。
(二)構建分類救護服務模式
明確界定急救與非急救的業務范圍,完善分類救護服務模式,提高院前急救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在急救業務領域,引入急救優先分級調度系統,對病情輕重緩急進行評估,開展分層救護,合理調派急救資源,優先確保危及生命的急救服務,實現急救業務的精細化管理;在非急救領域,在院前急救機構內部設立專門承接非急救業務的運營部門,同步探索非急救業務的社會化運行,滿足市民多元化服務需求。實現急救業務的分層救護和非急救業務的相對剝離。條件成熟時,逐步實現非急救業務的完全剝離。
(三)完善人才隊伍建設體系
實施人員分級分類科學管理,優化人員結構和配置標準,科學合理設置崗位等級,規范人員使用管理,完善急救醫師職業發展通道;建立符合院前急救工作特點的收入分配機制,在合理確定績效工資總量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辦法,按考核結果進行分配,體現按業績取酬、優績優酬;健全院前院內聯動的急救人才培養制度,完善臨床醫學院校教育和院前急救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加強在職人員繼續教育;完善院前院內聯動的院前急救服務模式,做實相關專業臨床主治醫師在晉升副高職稱前到院前急救機構定期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人員配套激勵保障政策。
(四)健全急救分站網絡布點
進一步明確急救中心(站)在城市醫療衛生用地中的功能定位,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分站應結合城市醫療衛生用地優先設置;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則,合理確定院前急救服務設施網絡規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的衛生設施專項規劃;分區規劃中應包含院前急救服務設施網絡規劃的相關內容,在《上海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技術準則》中明確院前急救服務設施的規劃布局標準,并依據上位規劃要求將院前急救服務設施予以規劃落地;規劃急救站點由所在區負責建設;加強公安、衛生計生等多部門聯動,在現有空中與水上應急救援力量基礎上,建立陸上、水面和空中立體化急救網絡;加強軍地聯動,建立日常急救與核生化等應急救援相結合的急救網絡。到2020年,新建44個急救分站。
(五)提升車輛裝備配置水平
明確急救車輛和裝備的數量配置標準,按照3萬人/輛的標準配置高性能底盤日常急救車輛和應急保障車輛,按日常急救當班車、日常急救備用車、應急保障車1:1:0.5~1的比例,對急救車輛進行分類配置;統一全市急救裝備的配置標準,制定包括搶救設備、診療設備、創傷固定設備、搬運設備等設備的配置清單;提升急救車輛和裝備的質量性能,配置能夠適應院前急救服務高強度、高損耗、高出車頻率需要的車型,配備在性能、體積、重量、穩定性、抗震性方面滿足院前急救需要的隨車裝備;完善急救車輛和裝備的更新報廢機制和標準;加強急救車輛和裝備的精細化管理和質量控制,實行急救車輛標示、編號、內部裝備配置格局的統一。
(六)推進信息化建設
推進院前急救機構的人員、車輛、業務運行等全環節的信息化建設,實現院前急救機構管理和急救服務智能化;統一全市各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業務數據標準和數據交換接口,建立全市院前急救業務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全市急救業務運行的統一管理;推進院前急救信息與院內急救、居民健康檔案等衛生行業信息共享,推進與公安、交通、應急管理等相關部門信息的互聯互通;提高指揮調度和信息處理分析能力,提升院前急救信息基礎設施能級。
五、保障措施
(一)統一思想認識
應從保障群眾生命安全和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力推進院前急救“十三五”規劃。
(二)加強組織領導
市區兩級急救中心(站)要成立領導小組,建立目標責任制,將規劃的各項任務貫穿于實際工作中,切實保障規劃各項任務的落實。
(三)加強監測評估
建立規劃監測評估機制,定期對規劃實施進度和實施效果開展全面評估,并將結果報送至市區兩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完善規劃中期和終期評估制度,對監測評估中發現的問題,要加強督導和糾偏,及時研究解決辦法,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四)加強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加強對市民宣傳和引導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呼吁市民合理呼叫“120”和利用急救資源,提高院前急救資源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