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十二五”規劃 2012-09-05
為推進“十二五”期間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歷程回顧、綜合開發現狀和發展展望
黃浦江兩岸地區綜合開發正式啟動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的大力推動下,市、區各有關部門按照“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總體要求,銳意進取、奮力拼搏,黃浦江兩岸地區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十二五”時期,黃浦江兩岸地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緊抓發展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發展的新突破。
(一)歷程回顧
1.戰略啟動期(2002年~2003年)
以2002年1月市委、市政府宣布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啟動為標志,黃浦江兩岸地區開發正式上升為全市重大戰略。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以及申江兩岸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市級層面的黃浦江開發管理主體和開發主體逐步到位。黃浦江兩岸地區綜合開發相關系列研究逐步展開,兩岸地區總體規劃和結構性規劃啟動編制。《黃浦江兩岸開發建設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集中出臺,開發審批程序管理辦法、非居住房屋拆遷補償規定等各項制度標準及適用政策逐步實施。
2.基礎建設期(2004年~2007年)
以2004年年初上海國際客運中心項目、外灘風貌延伸段整治工作啟動為標志,黃浦江兩岸地區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收儲和出讓工作有序展開,耀華地區等部分地塊開始拆遷收儲,北外灘、原盧灣沿江等多個沿江開發單元有序出讓。市政設施、濱江綠地項目陸續開工,外灘隧道、人民路越江隧道等交通設施以及東昌濱江綠地等濱江綠化景觀項目開始大規模集中建設。東昌財富廣場、外灘源、上海國際客運中心等一大批重點功能項目集中開工建設。
3.世博配套期(2008年~2010年)
圍繞上海世博會的籌辦和舉辦,以2008年世博園區內各個展館集中建設和“迎世博600天行動”為契機,黃浦江兩岸地區加速推進開發建設。世博園區內主要場館和服務設施加緊建設步伐,“一軸四館”主體建設相繼完成,世博園區內各項參展建設任務有序開展。建設完成了一批世博園區周邊道路、水閘、電力等配套基礎設施。完成了世博周邊區域、黃浦江水域及兩岸縱深地帶的環境整治美化。
(二)綜合開發現狀
1.初步形成黃浦江兩岸地區的開發思路和規劃體系
黃浦江兩岸地區綜合開發積極探索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開發思路和規劃體系逐步形成。黃浦江兩岸地區綜合開發實施“三步走”戰略,確定了南浦大橋地區(含世博會選址地區)、十六鋪-東昌路地區、北外灘-上海船廠地區和楊浦大橋地區四個重點地區。多層次、分領域的規劃體系初步形成,完成了中心段和南、北延伸段的結構性規劃,18個單元通過了控詳規劃審批,10個單元正在或基本完成控規編制,22個單元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城市設計,完成了《黃浦江水上旅游碼頭布局規劃》、《黃浦江兩岸輪渡布局規劃》等多份專項規劃。
2.初步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沿江產業集聚帶
黃浦江兩岸地區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建設為引領,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打造沿江現代服務業集聚帶。以土地收儲為抓手,生產功能逐步向外轉移,動遷單位約3000家(不含世博園區),完成浦鋼集團、耀皮公司、龍華機場、上海水泥廠等大中型企業的搬遷,實現土地收儲約600公頃,促進了沿江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為沿江產業向服務型經濟轉型騰出了空間。完成土地出讓面積約155公頃,為金融服務業、航運服務業、商貿物流業等服務經濟發展提供了平臺。陸家嘴金融核心區與外灘金融集聚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東昌路及外灘風貌延伸段等新金融集聚區發展良好。以北外灘航運服務業集聚區為主的沿江航運服務產業帶建設步伐加快,集聚航運相關企業達3000家以上,多家航運業龍頭企業總部、功能性機構及服務中介機構相繼落戶。
3.初步形成集旅游、文化于一體的休閑功能體系
黃浦江兩岸地區依托豐富的文化、景觀資源和突出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水上旅游、文化旅游、工業旅游,加快完善文化設施布局,積極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不斷豐富和提升沿江地區的旅游文化休閑等功能。上海國際客運中心建成并投入運營,累計接待郵輪約420艘次,到訪游客約415萬人次;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浦江游覽規模和影響逐步擴大,新十六鋪碼頭和十六鋪旅游中心同時投入營運,2010年,浦江游覽游客總數達444萬人次(不含世博園區)。三岔港游艇基地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世博園區“一軸四館”、東方體育中心、外灘源、老碼頭等一批文化體育休閑項目相繼建成。
4.初步形成交通便捷、保障有力的基礎設施體系
黃浦江兩岸地區綜合開發以來,重點圍繞世博配套工程建設,不斷推進道路交通設施、碼頭岸線設施和相關保障設施體系建設。在道路基礎設施方面,完成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和耀龍路橋等16條隧道和多座橋梁設施建設,新建路、橋、越江隧道約79公里,建成十六鋪交通樞紐。在沿江碼頭岸線設施方面,對防汛設施的景觀融合及建設形態進行積極的創新探索,建成5處世博水門,完成公平路輪渡站、復興東路輪渡站擴建及多個旅游碼頭改擴建。在各類保障設施方面,相繼建成楊樹浦港泵閘等3個泵閘、水閘項目及上海船廠地區雨水泵站等7個泵站項目;完成南市水廠等2個水廠改擴建、提籃橋變電站等3個變電站以及中山東二路地下空間和黃浦區生活垃圾中轉項目。
5.初步形成國際化大都市的新景觀和新地標
黃浦江兩岸地區大力推進濱江綠化帶和親水岸線的建設,并逐步對公眾開放,以世博園區為代表的沿江景觀正成為上海城市的新地標。濱江岸線和綠化帶陸續建成,新增親水岸線約17公里,新建濱江綠地約295公頃,建設完成連續的濱江綠帶約225公里。其中,徐匯濱江綠地、上海船廠濱江綠地、外灘濱水區綜合改造工程、炮臺灣濕地公園等項目已建成并對公眾開放。沿江環境景觀綜合整治成效顯著,以“迎世博600天行動”為抓手,完成世博周邊區域及楊浦大橋至川楊河之間的黃浦江水域及兩岸縱深約500米區域的環境整治。初步形成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的城市天際輪廓線和沿江建筑景觀群,沿江各區段坐落了代表上海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地標性建筑,“飛碟”狀的世博演藝中心和斗拱結構的中國館成為上海城市建筑發展中的新坐標。
6.初步形成市區聯手、合力推進的體制機制
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在實踐中探索和創新,逐步形成了與實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對黃浦江兩岸開發總體謀劃,下設辦公室對綜合開發行使組織、協調、督促和檢查的職責,并通過內部征詢制度,加強與相關單位的溝通配合,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積極支持和配合,形成了合力推進開發的良好格局。市區聯手運作模式實施良好,在政府層面,建立了市、區浦江辦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市、區之間的溝通交流;在企業層面,通過資本紐帶,組建市、區合作的濱江開發公司,共同推進濱江區域的開發建設。以《黃浦江兩岸開發建設管理辦法》為核心的沿江開發政策體系初步建立,沿江開發涉及的土地開發模式及適用政策進一步明確。
回顧9年歷程,黃浦江兩岸地區綜合開發所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所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一是堅持“百年大計、世紀精品”,始終將綜合開發放到全市重大發展戰略的高度進行統籌謀劃,正確處理好眼前與長遠、規劃與建設、局部與全局之間的關系,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水平開發、高質量建設。二是堅持“規劃先行、科學控制”,積極借鑒國際著名濱水城市的建設和運作經驗,制定兩岸地區總體規劃方案并嚴格執行,保證綜合開發的整體性和科學性。三是堅持“聚焦重點、有序開發”,充分考慮沿江各區域的現實條件和開發的緊迫性,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由易至難、由點到面推進,保證了開發的有序性。四是堅持“以人為本、造福于民”,將公共環境的營造與廣大市民群眾的需求結合起來,確保濱江公共空間和環境建設及利用的公共性、開放性、連續性,讓人民共享兩岸綜合開發的成果。五是堅持“保存風貌、傳承歷史”,注重對沿江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及對歷史地段和歷史建筑的風貌保護和利用,對舊建筑進行更新改造并加以合理利用。六是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積極發揮政府在綜合開發中的主導作用,并通過開發單元和組建合資公司等市場化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七是堅持“市區聯手、合力推進”,依托領導小組和聯席會議制度的統籌協調體制,依托資本項目合作的市場運作機制,建立起市與區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推進兩岸地區的有序發展。此外,沿江地區的居民和企業對綜合開發工作的充分理解、全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也是全面實現黃浦江兩岸地區“十一五”發展目標的有力保證。
(三)發展展望
1.新機遇與新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全面推進“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重要時期,世博后續效應持續釋放,經濟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將為黃浦江兩岸地區在新的歷史起點實現全面發展創造重要機遇和發展空間。
一是“四個中心”建設加速推進。“十二五”期間,上海響應國家戰略要求,加快推進“四個中心”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在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地位。以金融、航運、貿易為龍頭的高端商務以及為之配套的現代服務業將加快集聚,進一步推動黃浦江兩岸地區加速由傳統工業經濟向現代服務經濟功能的轉變,逐步形成“四個中心”建設與黃浦江兩岸開發互動融合的發展格局。
二是世博后續效應持續釋放。上海世博會在黃浦江兩岸的成功舉辦,大大提升了上海的國際影響力和黃浦江的知名度。“十二五”期間,上海世博會在促進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發展等方面的綜合效應將進一步顯現,綠色發展、人文關懷、文化傳承等世博理念,低碳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世博科技,以及世博經驗的延續和世博園區的后續利用,將極大豐富黃浦江兩岸地區新一輪發展的內涵,引領和帶動黃浦江兩岸的品牌形象、服務功能和國際化程度的加快提升。
三是上海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十二五”時期,上海將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服務經濟,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升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特別是中心城區將進一步提升高端服務功能,推進城區升級改造,加強跨行政區統籌管理,成為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城市魅力、發展服務經濟的重要區域,有利于黃浦江兩岸地區進一步發揮空間資源和環境優勢,加快推進功能提升、品質建設和統籌發展。
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黃浦江兩岸地區未來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如開發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有待加強,各區段的空間聯系和交通連接有待深化,沿江各區的產業定位有待進一步明晰。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的發展過程中加以完善。而針對開發融資成本上漲和難度不斷加大、土地收儲政策發生調整、土地功能轉換難度增加等難題,則需要用創新的方法和體制來加以破解。此外,加強統籌協調管理、調整發展思路、完善規章制度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2.功能開發新階段
“十二五”時期,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將步入功能開發與基礎開發并重的新階段。
在發展重心上,要由基礎設施開發建設為主向產業功能培育與基礎設施開發建設并重轉變。進一步加速岸線功能調整、土地用途轉換和產業結構升級,依托逐步建成的功能性、載體性重點項目,加快發展旅游休閑、商務商業、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和綜合服務功能。同時,相關基礎設施開發建設也要有序推進、不斷完善。
在發展方式上,要由分頭推進向整體協調與聯動發展轉變。進一步促進沿江各區交通、市政、生態環境、社會事業等公共資源的統籌協調和共建共享,更加注重沿江各區域城市設計、形態建設、功能開發的有機融合與銜接,更加注重發揮重大項目的標桿效應,更加注重沿江區域與腹地區域以及黃浦江兩岸之間的聯動發展。
二、“十二五”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十二五”時期,黃浦江兩岸地區要緊密結合建設“四個中心”這一國家戰略,立足上海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以全局眼光和國際視野,謀劃發展藍圖和目標方向。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推進“四個率先”的要求,圍繞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立足“百年大計、世紀精品”和“以人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充分發揮世博后續效應,以優化空間格局、培育產業功能、拓展公共空間、塑造文化品牌、完善基礎設施和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推動黃浦江兩岸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在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
(二)基本原則
體現提升發展。牢牢把握“四個中心”建設和世博后續效應帶來的機遇,加強產業功能培育和環境品質重塑,促進綜合功能、產業能級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
體現協調發展。立足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促進濱江與腹地之間的聯動發展、兩岸之間的互動發展、區段之間的錯位發展、水陸之間的融合發展,增強區域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體現復合發展。充分發揮濱江區域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在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中,注入復合發展的理念,促進產業、功能、業態的多元化和綜合化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區域整體價值。
體現有序發展。處理好全局與局部、長遠與近期、目標與實際之間的關系,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分類推進,把握開發時序,控制開發節奏。
體現共享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打造連續、可達和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增加公共綠地,優化生態環境,成為百姓親近自然、享受生活的重要場所。
體現綠色發展。樹立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生態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建造低碳建筑,有效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探索低碳實踐的先行先試。
體現持續發展。注重傳承歷史文化和面向未來,堅持“延續城市文脈、營造城市特色”,打造上海文化新地標,成為體現城市歷史文脈和人文底蘊的象征。
(三)目標
規劃期限為2011年至2015年,展望至2020年。
規劃范圍為吳淞口到閔浦二橋之間的黃浦江兩岸流域,兩側岸線長度約119公里,規劃控制面積約144平方公里。
全面構筑以功能提升為引領、創新突破為動力、統籌協調為保障、民生共享為宗旨、低碳綠色為理念的現代化開放濱江地區,建設成為上海“四個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區,與上海“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世界著名濱江發展帶,大眾公共活動的高品質體驗地。
成為上海“四個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區。提升功能、優化布局,建設成為承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和體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區域。
成為全球知名的世界級濱江發展帶。塑造形象、打造品牌,建成與上海“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世界級濱江發展帶。
成為大眾公共活動的高品質體驗地。營造良好的濱江公共環境,增強大眾休閑活動體驗感和公共活動參與性,建設成為市民公眾親近自然、休閑娛樂、享受生活的高品質場所。
具體為:世博園區、外灘-陸家嘴地區和徐匯濱江等重點區域的標志性項目基本建成。同時,確保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基本建成、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基本貫通,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使黃浦江兩岸地區成為上海服務經濟和綜合服務功能的重要發展軸。
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加快推進功能載體建設,新建公共建筑150萬平方米。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區的地位進一步提高,金融、航運和各類總部機構進一步集聚。“三游”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到2015年,浦江游船年接待游客數達到400萬人次以上,郵輪年游客數達到60萬人次左右。專業服務、科技研發及高端配套服務實現較快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保持領先。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帶動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各項經濟增長指標領先全市平均水平,現代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
基礎設施體系日益完善。加快濱江道路網絡和越江交通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橋隧通車道數量約100條,重點區域初步建成便捷高效的沿江公共交通體系,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和防汛墻改造基本完成。
生態休閑環境更加優美。濱江綠地建設繼續加速推進,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間的沿江綠地全面建成,新建濱江綠地180公頃、親水岸線20公里。沿線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下降10%。
“十二五”時期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的主要指標
序號 | 指標名稱 | 單位 | 屬性 | 2015年預計 |
1 | 累計新建公共建筑面積 | 萬平方米 | 預期性 | 150 |
2 | 年浦江游船游客數 | 萬人次 | 預期性 | 400以上 |
3 | 年接待郵輪游客數 | 萬人次 | 預期性 | 60 |
4 | 累計實現貫通的親水岸線長度 | 公里 | 約束性 | 20 |
5 | 累計完成橋隧通車道數量 | 條 | 預期性 | 100 |
6 | 累計完成防汛工程改造長度 | 公里 | 預期性 | 40 |
7 | 累計新建濱江綠地面積 | 公頃 | 約束性 | 180 |
8 | 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削減率 | % | 約束性 | 10 |
三、“十二五”發展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
“十二五”時期,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要在優化空間格局、培育產業功能、拓展公共空間、塑造文化品牌、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一)構筑合理有序的發展格局
加強全域統籌和分類指導,整合空間資源和各類要素,發揮重點區域的引領帶動作用,形成定位導向明確、要素配置合理的發展格局。
1.構筑“一軸、兩帶、三區”的功能格局
按照分工有序、整體發展的原則,以黃浦江為軸線,串聯各功能性區域,優化資源配置,加速產業聚集,構建“一軸、兩帶、三區”的功能發展格局。
形成一條生態景觀軸。以黃浦江為軸線,凸顯生態景觀功能,體現現代城市設計理念,加強綠化景觀開發,構建優美的濱水天際線,促進人文、建筑和空間的結構平衡,建設水綠相映的城市生態景觀軸,成為面向社會大眾、適宜旅游休憩的公共活動空間。
打造兩條集聚發展帶。挖掘水上和岸上旅游資源,推進景觀建設和旅游碼頭建設,加強水陸聯動和資源整合,完善旅游服務設施,開發創新旅游產品,進一步凸顯“三游”經濟、觀光休閑、文化展示、民俗風情、商務會展等功能,著力打造與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匹配、體現國際大都市濱水特色的旅游休閑集聚帶。依托現有產業集聚基礎,重點發展金融、航運、會展、旅游、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外灘金融集聚帶、陸家嘴金融城、北外灘航運和金融服務集聚區、徐匯濱江綜合商務區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努力打造體現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的高端服務集聚帶。
優化三類發展導向區。根據沿江各區域的現狀基礎、開發進度和區位特點,劃分南部地區、北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明確相應的發展導向。中部地區北至定海橋-金橋路、南至上中路-華夏西路(中環),以產業功能提升為發展導向,進一步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產業能級,完善綜合配套服務,強化服務和輻射能力,成為高端要素集聚、服務功能突出、都市魅力凸顯的現代服務集聚區。北部地區北至吳淞口、南至定海橋-金橋路,以產業功能調整為發展導向,加快推進功能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向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升級,成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轉型升級主導區。南部地區北至上中路-華夏西路(中環)、南至閔浦二橋,以規劃控制引導為發展導向,加快完善規劃編制、加強規劃管理,合理引導、適度發展,為推進功能轉型和結構調整預留空間,同時著力改善居住質量、加快提升環境品質,成為支撐城市轉型發展的戰略功能拓展區。
2.推進功能開發重點區域發展
按照“整體提升、重點突破”的原則,大力推進世博園及周邊地區、“外灘-陸家嘴-北外灘”地區和徐匯濱江地區三個功能開發重點區域的功能開發和形態建設。
世博園及周邊地區。世博園地區包括沿江W17和E22單元,面積668平方公里,其中紅線范圍528平方公里,協調區范圍140平方公里。世博園周邊地區包括浦東耀華濱江ES2單元、三林北區ES4單元,總面積475平方公里。要最大程度發揮世博后續效應,突出公共性特征,圍繞國際交流核心功能,形成文化博覽創意、總部商務、高端會展、旅游休閑和生態人居為一體的上海21世紀標志性的世界級中央活動區,具體體現為大型企業總部和國際機構集聚地、國際文化創意交流中心、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國際性旅游會展目的地。
——文化博覽區。結合工業遺存保護保留,引進大型博覽活動,推進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等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形成反映中國工業文明、凸顯上海文化特色的博物博覽館群,形成引領全市文化發展,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博覽文化集聚區。
——城市最佳實踐區。結合建筑、空間保留與城市理念傳承,引進培育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創意型企業、工作室、大師入駐,綜合設置演出、展覽、論壇等多元文化元素,塑造集創意設計、城市論壇、交流展示、產品體驗等為一體,具有世博特征和上海特色的文化創意街區。
——國際社區。延續世博村功能,發展生態居住,提供高星級酒店、公寓式酒店、商務酒店、公寓等多樣居住類型,完善各項生活與工作配套設施,營造人性化、生態型的生態環境、打造具有國際文化內涵和多元生活方式的國際社區。
——會展及其商務區。結合“一軸四館”改造利用,以中國館為核心,完善會展配套服務及商務功能,舉辦大型國際性會議、論壇和精品專業主題展覽,發展會展商務和總部經濟,完善商業、文化娛樂、體育休閑、餐飲、酒店及公寓等,形成國際會展及其商務集聚區。
——后灘拓展區。充分利用已有場館過渡使用,保持地區持續人氣和活力,依托濕地公園,深化生態理念,引入公共活動,形成融生態、文化、商務、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活動區,并先行開展盧浦大橋西側商務拓展區的規劃方案研究和開發。
——耀華地區。促進耀華地區與世博園地區的互動發展,形成集總部經濟、現代居住、文化休閑及國際高端消費于一體的濱江綜合功能區。
——三林北區。深化功能業態和城市設計研究,適時推進地區建設。突出公共性與生態性特征,形成以運動休閑、文化傳播、教育科研、金融商務、居住及生態環境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活動區。
“外灘-陸家嘴-北外灘”地區。包括外灘地區、十六鋪地區(W11)、董家渡地區(W13、W15)、陸家嘴地區(E14)、上海船廠地區(E12)和北外灘地區(W9),總面積約382平方公里。要率先完成基礎開發和城市形態塑造,增強高端要素集聚和輻射能力,提升高端服務功能,改善環境品質,基本建成外灘金融集聚帶、陸家嘴金融城和北外灘航運和金融服務集聚區,形成與上海國際大都市建設相適應、具有全球金融航運要素資源配置能力的核心中央商務區。
——外灘金融集聚帶。按照高度復合、高度集聚、高效開發、高端產業的發展要求,融入低碳理念,凸顯綠色標準,進一步加強規劃引導,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以金融為核心的高端服務業,全面提升高端商業、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和居住功能,基本建成新型金融機構的集聚地、金融延伸服務業的制高地、金融生態環境的特色地和金融文化的傳承地。
——陸家嘴金融城。按照以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先行先試和營造環境為重點的總體要求,加快“上海中心”、中國金融信息大廈等重點工程建設,探索陸家嘴金融城管理新模式,提高區域內部交通便捷度,進一步提升商務樓宇商業配套水平。
——北外灘航運和金融服務集聚區。依托區位優勢和發展基礎,以航運、金融、貿易融合發展為方向,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形成企業成群、產業成鏈、要素成市的服務業發展集聚效應,形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現代航運服務體系,促進郵輪經濟加快發展,完善旅游、購物、娛樂、文化創意等配套服務,形成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金融服務體系,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區域和中央商務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徐匯濱江地區。包括WS3、WS5和WS7單元,總面積617平方公里。要重點發展高端商務,配套精品商業、文化、創意、休閑等產業,健全公共活動中心功能,建設具有綜合功能的國際化高端服務經濟集聚區。
通過建設高檔商業商務樓宇與會展中心,大力發展總部經濟、依托民航“四大中心”建設的高新技術服務業、依托楓林生命園區拓展的科學研發以及精品商業,形成多元、公共、復合的濱江商務商業服務中心。通過濱江文化主題公園建設,結合龍華地區的綜合改造,實現沿龍騰大道文化休閑產業帶的功能布局;建設國際社區,完善公共服務與配套設施,營造舒適便捷和高品質的環境。堅持低碳環保的開發建設理念,重視高新技術的綜合應用,統籌廣場、防汛等設施建設,合理開發地下空間,重點推進云錦路沿線景觀軸線和若干公共綠地建設,提升濱江地區公共開放空間的環境品質。
3.加快基礎開發重點區域建設
按照開發基礎和進度時序,加快推進楊浦大橋周邊地區、“吳淞口-三岔港”地區兩個基礎開發重點區域發展,完善規劃編制,加強土地前期開發,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楊浦大橋周邊地區。包括浦西W5、W7單元和浦東E8、E10單元,總面積36平方公里。要加快推進區域轉型提升,爭取城市面貌得到顯著改善,傳統工業得到有效提升,濱江公共空間實現基本貫通,基礎設施實現基本覆蓋,重點產業初步確立,功能特色逐步形成,成為傳統工業再生的活力區域、歷史文化與現代時尚融合的創意區域。
——楊浦濱江發展帶。堅持歷史保護與功能開發并重,繼續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沿江公共開放空間建設,推進“漁人碼頭”等地塊整體開發,推動傳統工業制造區向現代工業設計和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轉型,以設計產業帶動時尚和貿易型總部要素集聚,打造以創新創意、科技商務、觀光休閑、會展論壇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服務業功能帶和體現上海時尚產業國際形象的功能區。
——新華-民生地區。加快沿江市政道路和濱江綠地建設。探索碼頭岸線的合理化利用,為發展“三游”經濟提供條件。推進民生碼頭歷史建筑的保護性開發。積極引進航運金融、航運專業服務、航運科教組織和航運服務企業及機構,初步形成高端航運服務綜合功能區。
“吳淞口-三岔港”地區。包括WN7和EN6單元,總面積615平方公里。要穩步推動產業調整升級,大力發展“三游”經濟,改善河口地區的生態景觀,培育旅游文化休閑功能,成為全市“三游”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和黃浦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功能區。
——吳淞口地區。圍繞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和濱江公共空間建設,重點推進基礎設施、產業開發、景觀配套等綜合發展項目,構筑以郵輪經濟為核心、旅游休閑和商業娛樂相配套、現代服務業延伸帶動的產業體系。促進“三游”產品對接、水陸旅游聯動發展,打造商旅文融合發展的生態活動區。完成炮臺灣濕地公園二期建設,發揮長江河口科技館等設施的載體作用,打造以郵輪服務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以河口生態為主題的科普教育基地。
——三岔港地區。建成三岔港游艇基地,依托上海濱江森林公園以及二期建設,進一步完善濱江公共環境,形成連貫開闊的大型生態綠化片區。
(二)打造高端集聚的產業功能
按照“高端化、特色化、集約化”的原則,集聚高端商務商業,提升旅游休閑產業能級,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加快構建與“四個中心”建設相匹配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形成體現國際大都市能級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帶。
1.加快推進產業調整升級
繼續推進沿江工業、倉儲設施和碼頭岸線功能轉換。加快傳統工業調整轉型,鼓勵發展研發創新、總部經濟、文化創意、會展博覽及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支持發展符合要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北部地區進一步加快傳統產業調整優化。分層次、分階段調整一批傳統產業,推動高橋沿江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依托產業轉型發展用地,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保留部分工業歷史遺存資源,創新開發文化創意及旅游產業。支持具有較豐富歷史積淀的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積極利用信息、節能等新興技術,提升沿江產業能級。
中部地區基本完成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實現生產制造類企業轉型發展,有序推進土地收儲,整理資源、盤活存量,提高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實現產業轉型提升,鼓勵發展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創意產業,推進沿江區域成為上海重要的創新研發策源地。
南部地區啟動產業結構調整準備。加強綜合環境整治,繼續推進沿江部分規劃工業區塊提升產業能級。組織實施產業普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各類產業現狀和布局,制定科學可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方案。
2.大力發展高端商務商業
圍繞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建設,積極營造高效的商務環境,大力發展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服務、科技研發、酒店居住等高端商務商業,形成以知識和智力密集型高端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
進一步提高金融業集聚度。大力引進國內外功能性金融機構、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及其運營機構總部,支持各類新型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完善金融產業生態鏈。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和相關功能業態的空間集聚,形成以陸家嘴金融城和外灘金融集聚帶“一城一帶”為主,以北外灘航運金融、楊浦濱江科技金融、徐匯濱江金融總部為輔的金融業發展格局。
著力推進航運服務業發展。發揮區域內航運企業集中的優勢,大力引進大型航運企業和功能性機構,優化航運服務產業鏈,著力提升航運服務功能。拓展和完善北外灘航運和金融服務集聚區功能,積極吸引航運企業總部和功能性機構落戶,大力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運經紀、航運保險、航運咨詢、船舶管理、海事法律和仲裁等各類航運服務,加快完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建成航運企業總部基地、航運要素集聚中心。新華-民生地區要依托陸家嘴金融資源集聚優勢和已有的航運科研教育資源,積極發展航運金融、航運科教、航運專業服務,形成以航運金融服務為核心的高端航運服務綜合功能區。
提升商貿功能國際化水平。強化總部經濟、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等功能,加速聚集國內外大企業總部、國際組織、要素市場等機構,全面提升商貿國際化水平。依托世博園區后續利用的會展設施,完善配套服務及商務功能,重點發展大型國際性會議及論壇、精品專業主題展覽,會展相關商務及總部商務、國際新型主題體驗式商業綜合體,發展成為環境宜人、交通便捷、低碳環保,具有活力的知名企業總部聚集區和國際一流的商務街區。提升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核心CBD功能,大力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地區總部、營運中心、結算中心、定價中心、大型商貿企業、貿易促進機構和行業組織等。徐匯濱江地區、世博園(浦東地區)及周邊地區建設高檔商務樓宇與會展中心,形成大型企業總部集群,提供高端商務、會展服務。
大力發展專業服務和科技研發。著力發展咨詢、法律、會計、中介、教育培訓、人力資源、信息服務等各類專業服務業。積極發展科技研發及高新技術服務等產業。徐匯濱江地區依托民航“四大中心”(適航審定、安全技術、外航服務、配套服務)項目、高新技術服務業創新基地等建設,突出航空服務特色,吸引各類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入駐,發展高新技術服務業。楊浦濱江地區依托高校教育研發創新優勢,促進科技成果的孵化、轉化及產業化,吸引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閔行濱江地區依托紫竹科學園區的輻射效應和高等院校的資源優勢,進一步集聚科技研發總部機構和時尚創意企業。
健全完善高端配套服務功能。以甲級寫字樓等高檔商務樓宇開發為重點,打造環境一流、設施先進的現代辦公環境。發揮濱江景觀優勢,重點引進國際知名品牌的高星級酒店,打造一批高檔公寓式酒店、商務酒店,提高濱江區域品位。適度發展以租賃為主的高檔住宅,完善商業、文體、娛樂等配套服務環境,打造具有國際文化內涵和多元生活方式的生態居住社區。構建由品牌百貨店、時尚精品店、專賣店等組成的高端商業業態體系,積極引進國際一線品牌和國內知名品牌,加強購物、娛樂、旅游等功能聯動,打造上海高端時尚品牌集聚地。
3.著力提升旅游休閑產業
充分利用獨特的濱水景觀優勢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依托世博園區的后續利用,加強水陸聯動,開發創新旅游產品,完善旅游服務功能,打造具有特色的國際大都市濱水旅游集聚帶。
大力發展“三游”經濟。結合岸線碼頭調整與功能轉換,拓展水上游覽線路,設計多元水上旅游產品,重點推進黃浦江、內河、長江和海島水系等一批水上旅游項目,提升以“三游”為主的水上旅游功能。以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和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為依托,大力發展以郵輪服務為特色的休閑旅游,促進郵輪經濟與都市旅游的融合。以三岔港游艇基地等項目為抓手,適時發展游艇經濟,為打造沿江休閑產業提供支撐。搞好世博水門后續利用,結合浦江游覽提升的發展需求,進一步拓展浦江游覽的范圍,豐富觀光游景點和線路,形成以十六鋪旅游碼頭為主,秦皇島路旅游碼頭、世博旅游碼頭等為輔的“一主多輔”沿江旅游系統。
不斷深化都市游和生態游。提升小陸家嘴、老外灘、十六鋪碼頭等知名旅游景點的吸引力,加強與南京東路、豫園等腹地景點的功能聯動,豐富都市觀光旅游的內涵。發揮世博后續效應,依托世博園區保留的場館發展世博原址游,利用場館空間開展主題節慶、文藝表演、會展等活動,形成世博旅游品牌。以三岔港濱江森林公園、炮臺灣濕地公園等為重點,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開發旅游項目,著力打造生態休閑旅游。
積極發展文化和工業旅游。深入挖掘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充分利用景觀區位突出、遺留建筑規整、適用性廣的歷史文化遺存,注入游憩展示功能,開辟文化旅游景點。改造和再利用現有舊工業建筑、碼頭及各類構筑物,開發具有上海產業文化特點的工業旅游資源,發展工業體驗旅游。
(三)創建宜人貫通的公共空間
積極“打造貫通可達、交通便利、服務完備、環境宜人”的公共活動空間,進一步推進高標準的配套設施建設,全方位提高濱江區域的公共服務能力。
1.打造高端品質的公共開放空間
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滿足公眾休閑活動需求,打造水城相融的開放空間和特色休閑帶,成為市民群眾觀光休閑的重要場所。
加快貫通公共開放空間。加快沿江岸線功能調整,推進工業、倉儲等生產性岸線向公共活動空間的功能轉換,采用外圍通道聯系、分時對外開放等靈活方式,逐步打通沿江斷點,中部地區基本實現貫通。對部分公共事業單位占用黃浦江岸線,可沿外圍街道加建公共通道與周邊聯系;對岸線貫通難點,采用架設水上步行橋等多種方式,以保障貫通。
提高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加快建設以步行、自行車和使用清潔能源的觀光車為主體的濱江慢行交通體系。大力推廣自行車交通,合理布局公共自行車租賃點,與軌道交通、大型交通樞紐站實現“無縫對接”。利用沿江公共活動空間貫通的條件,加強步行通道建設,實現沿岸交通人性化的出行環境。開展沿江地區有軌電車系統和電動觀光車系統的研究,豐富濱江便捷交通方式。
完善公共活動中心布局。根據各區段的特點和條件,依托大型綠地、標志性建筑等,建設特色鮮明、服務完善的公共活動中心,健全配套服務設施,完善公共活動中心布局,基本建成外灘、陸家嘴、世博園、北外灘、徐匯濱江以及三林濱江綠地、民生碼頭濱江綠地、新華碼頭濱江綠地、耀華濱江綠地等多個大型公共活動中心。提高公共活動中心的綜合功能,強化外灘、陸家嘴、世博園等區域的文化功能,注重楊浦大橋、漁人碼頭、白玉蘭廣場、十六鋪、民生碼頭等重點公共場所休閑娛樂功能的塑造。
打造濱江公共休閑帶。通過綠地、廣場、步道及各類休閑、娛樂、文化設施的建設,形成空間構成立體多樣、活動內容豐富、尺度親切宜人、路徑連續貫通、步行安全舒適的濱水環境。引入多元化功能,創造多樣的公共活動空間,建立層次分明的濱江公共活動系統,提升空間特色,滿足市民休閑、文化體驗等不同需求,形成吸引人流、凝聚人氣的活力濱江休閑帶。
2.營造富有韻律的濱江景觀輪廓
擴展黃浦江沿岸景觀框架,構建以兩大世界級地標建筑群為引領、以五大標志性景觀區段為架構的沿江景觀新輪廓,為全線景觀脈絡和功能主題布局奠定基礎,為遠期的局部景觀細化和上下游延伸作鋪墊。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級新地標。利用上海世博會的物質遺存和非物質影響力,在世博原址上建設新的城市公共中心,打造功能多元、空間獨特、環境宜人、交通便捷、綠色低碳、創新獨特,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世界級新地標。相對完整地保留包括“一軸四館”核心建筑群、城市最佳實踐區在內的主要建構筑物在世博期間的外觀形態,強化世博印跡;結合保留建筑開展后續規劃和建設,襯托核心地標;適當沿用世博格局,保持原有的分區關系、交通軸線指向和沿江尺度,強化地區整體協調性。將世博園地區建設成為與“外灘-陸家嘴”的CBD景觀地標相呼應、展現高度公共性和文化訴求、代表上海形象的又一世界級地標。
構建有序分布的標志性景觀區段。結合沿江功能空間布局,分段整合線形景觀,以“外灘-陸家嘴”景觀區段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組織五大各具獨特景觀標識的區段,形成合理、有序的濱江景觀高潮序列。重點打造“十六鋪-南外灘”和“北外灘-上海船廠”兩大連續的核心景觀區段,分別體現“金融-航運”高端商務辦公和國際休閑旅游特色,建設體現國際化大都市風貌的標志區段;著力渲染“世博地區”的公共文化與總部辦公景觀特色,打造集中成片的標志性建筑群;突出“龍華-三林”、“楊浦-民生”兩地的生態特色和休閑景觀,塑造形態自由、主題鮮明的區段標志建筑。
(四)創新傳承歷史的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注重歷史文脈保護和文化環境提升的有機結合,加強歷史與現代的滲透與融合,著力打造集歷史傳承與時尚創新于一體的國際大都市文化品牌。
1.加強歷史風貌保護與利用
加大歷史建筑保護和功能再植力度,加強歷史文脈的延承,實現文脈遺存的經濟、文化、景觀、社會等綜合價值。
整合提升歷史地區的整體風貌特色。根據腹地功能、風貌形象和區位特點,形成由6個主題段落構成的歷史風貌特色區布局,分別為展現老上海鼎盛時期商務使館風貌的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世博浦西、復興、新華-民生等3個以碼頭倉儲和船舶工業為主的水運經濟發展歷史風貌段,以及楊浦、龍華2個凸顯上海工業化歷程的市政類風貌段。
加強對歷史建筑的修繕和功能再植。通過功能延續、升級或置換,實現歷史遺存綜合價值的提升,增強歷史遺存的生命力和與時俱進的表現力。對兩岸地區范圍內需要保護的優秀歷史建筑和文物保護單位,根據保護要求進行外觀修繕,并探索多樣化的利用方式。對具有較優景觀區位、建筑規整且適用性廣的歷史遺存,加強水岸設施與休憩功能、交通功能的有機結合,改造為商業休閑、文化娛樂和辦公的集中地。對具備一定特色且結構較好的倉庫、廠房等部分建筑,在保留其風貌的基礎上,盡可能更新改造為公共建筑。
2.提升文化創意與交流功能
注重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的銜接,在延續歷史文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注入時尚創意元素,集聚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展多樣化的文化交流活動,彰顯黃浦江兩岸地區的城市個性魅力。
積極打造濱江文化創意集聚帶。深入挖掘黃浦江景觀優勢和歷史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創意、時尚消費、演藝娛樂等產業,形成世博園區城市最佳實踐創意區、十六鋪上海碼頭文化創意旅游功能區、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徐匯濱江創意商務功能區等為重要節點的文化創意集聚帶。其中,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地區成為集創意設計、交流展示、產品體驗等于一體,具有世博“文明前沿”特征和上海“海納百川”特色的文化創意街區。依托世博場館改造,推進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兒童藝術劇場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建設。南外灘復興地區初步完成改造和開發,結合歷史建筑改造利用,突出碼頭文化主題,形成集創意辦公、會議會展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功能區域。積極推進上海國際時尚中心二期、三期項目建設,成為時尚機構的集聚地、時尚會展的舉辦地、時尚產業的孵化地、時尚產品的展示地。徐匯濱江地區依托濱江劇場和文化主題公園等建設項目,打造新媒體產業集群,努力形成上海高尚文化消費中心和新媒體中心。浦東民生碼頭區域結合碼頭、倉庫等保留建筑的改造和開發,形成文化創意與濱江休閑娛樂相結合的綜合體。三林北地區圍繞東方體育中心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發展運動休閑、文化傳播功能,形成市級文化體育中心。
積極開展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發揮上海歷史文脈優勢,延續世博效應,積極開展形象推介和國際國內文化交流活動,大力培育博覽會展、會議論壇和文化交流功能,體現浦江兩岸地區的文化傳承和社會人文價值。在世博園及周邊地區,結合展館設施的保留再利用,打造國際交流核心區域。引進時尚演繹、品牌展覽、創意發布、文藝演出等活動,塑造浦江文化品牌,打造上海文化體驗與交流的重要地標區域。開展大型節慶和文化活動,積極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點節慶活動,促進交流、擴大影響、充分發揮國際文化創意交流功能。
(五)完善現代便捷的基礎設施
合理把握開發節奏,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濱江交通體系,構建完善現代化的沿江基礎設施體系。
1.建立健全區域交通體系
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統籌道路、軌道交通、地面公交、慢行、靜態交通等系統規劃,建立完善且符合濱水區特點的交通體系。
繼續推進濱江道路和越江隧道建設。結合各區濱江地區道路網現狀和發展規劃,加強主干道路和沿江支線道路建設,提高濱江地區道路網密度和交通可達性,完善濱江陸域交通系統。進一步優化越江道路布局,建設3條越江通道。加緊完成長江西路隧道工程;新建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均衡越江交通流量;推進郊環線越江隧道建設,緩解外環隧道擁堵;儲備江浦路、嫩江路等越江隧道。
大力推進公共交通體系建設。優化濱江重點地區的公交組織,加強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公共交通的銜接。加快在建軌道交通項目的建設,推進研究和盡快啟動其他沿江地區軌道交通設施的建設。完善沿江地區的公交站點、輪渡碼頭、軌道站點等公共交通設施,不斷優化公交線網和沿江、腹地、兩岸之間的公交聯系。
2.繼續完善市政設施建設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為區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
完善濱江專用設施建設。結合腹地開發、綠化和公共空間建設,推進沿江防汛設施建設。根據市區防汛墻工程千年一遇和上游干流段防汛工程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以保障安全為第一準則,兼顧市民親水需求和濱江生態景觀功能,提高濱江兩岸防汛水平。協調優化沿江旅游碼頭、輪渡站、公務碼頭的設施布局,加快碼頭設施整合和建設。
提高市政設施建設水平。加強大型市政建設,加快完善各區水泵改造和新建工作,加快沿岸排水管網建設。加強水、電、氣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智慧城市建設要求,加強黃浦江兩岸地區尤其是重點區域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物聯網、無線寬帶、智能管理等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
3.有序推進地下空間建設
充分發揮濱江土地價值,高效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合理有序推進重點地區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促進交通、市政等配套功能與濱江主導功能的一體化開發。
聚焦重點地區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結合軌道交通、架空線入地、綠地和開放空間以及重點地區的功能開發,推進地下空間合理有序的綜合開發。在世博園地區、徐匯濱江核心商務區、耀華路以北地區、南外灘復興地區、上海船廠地區等重點地區建設一批骨干性的地下空間工程。世博園地區A、B片區的地下空間以及相關商業、文化、休閑、娛樂等配套設施等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實施建設,形成地下空間先建設、地上項目后招商的新機制。
探索地下空間開發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形成高效、長效管理機制,積極探索建立有償使用機制,將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重點地區在土地出讓的同時,細化地下空間開發管理要求,推動地下空間的系統化開發。不斷開創符合國際化大都市功能要求的地上、地下空間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為濱江地區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奠定基礎。
(六)建設綠色低碳的生態環境
積極承載和延續世博效應,加快應用世博科技成果,推廣世博先進理念,完善綠化市容管理,保護沿江生態環境,實現低碳發展,建設成為中心城區重要的生態廊道。
1.深化綠化生態建設
進一步推進綠化體系建設,加強兩岸生態環境保護。
優化完善濱江綠化結構。統籌優化黃浦江兩岸既有的濱江綠帶、公園、濕地、防護林等綠化資源,構建“一帶、一片、多點、多楔”的濱江綠化結構。“一帶”,指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貫通的濱江綠化帶,在既有基礎上,重點打通浦西楊浦大橋地區、南外灘地區、龍華原水泥廠和浦東老白渡地區、上鋼三廠等區段。“一片”,指吳淞口河口生態片區,拓展炮臺灣濕地公園二期和濱江森林公園二期。“多點”,指濱江綠帶局部重要放大節點,進一步完善已建成節點,重點建設董家渡綠地、世博江南公園和龍耀路綠地三個新增節點。“多楔”,指連接濱江與腹地的楔型綠地,重點建設楊浦大橋、張家浜、南棧、盧浦大橋、楓林路、龍耀路、中環線和徐浦大橋八處楔型綠地,將黃浦江生態廊道與城市生態環境的足跡交織起來形成“梳狀”滲透軸,使其生態效應輻射至更廣范圍。大力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懸掛綠化等各類立體綠化形式,實施花卉街景的常態化布置。提高建成綠地的養護等級,實行綠地養護分類分級管理。
加強重點生態節點保護。增強黃浦江生態功能,加強生態水系和生態綠化的建設,重點保護上游水源保護地和河口濕地。在上游地區嚴格保護水源涵養林,全面完成一級水源保護區內的涵養林建設。中游地區加強林地建設,研究將部分非水源涵養林轉化為向公眾開放的生態公園,在保持沿江綠化連續性的同時,增加趣味性和公共性。下游地區形成貫通的濱江綠帶。河口地區形成大型濱江生態綠地,保留和保護河口自然濕地,維護生物多樣性。
2.加強市容和環境管理
不斷提高市容和環境管理水平,加大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逐步改善干流及支流水質,全力保障飲用水安全。
提高區域城市管理水平。繼續推進沿江建筑外立面整治。優化黃浦江景觀燈光,拓展盧浦大橋至徐浦大橋的徐匯濱江段、浦東東方體育中心至三林地區的景觀燈光。加強城市保潔日常管理,提高道路保潔機械化作業水平。率先建立和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區域覆蓋率達到全市先進水平。加強黃浦江及其支游的水上公共環境保潔,清理船舶廢棄物和油污,控制入侵植物生長擴散,維持航道通暢和江面景觀良好。
嚴格控制污染源排放。加強黃浦江兩岸地區污染源監管,二級水源保護區內污染源產生的廢水全部納管排放,并強化對準水源保護區內污染源和排污口的管理。集中開展沿江化工、石化企業的綜合整治,嚴格實行化學品生產、使用及儲運過程的風險評估和監管。加強船舶等水上流動源污染排放管理和風險控制。提高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水平,完善中心城區污水輸送系統和積水點改造,推進沿江地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控制和消除合流污水泵站污染,實施分流制雨污混接改造工程。
深化黃浦江河道整治。以截污、疏浚和水系溝通為重點,進一步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全面完成黑臭河道整治。嚴格控制黃浦江支游污染,完成蕰藻浜、淀浦河綜合整治規劃并啟動相關項目。
3.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傳承世博發展理念,加快世博科技成果的轉化利用,支持低碳技術示范和推廣應用,成為全市低碳實踐的先行區域。
加快世博科技轉化利用。積極推廣上海世博會期間應用及展示的前沿低碳技術和產品。在信息技術領域,加強新型網絡通信覆蓋,支持物聯網示范應用。在節能與新能源領域,推進綠色照明系統應用,發展江水源和地源熱泵技術,積極利用太陽能和風能利用,推進風光互補示范項目。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鼓勵新能源汽車作為公共開放空間的觀光車。在新材料領域,支持新建建筑應用具有節能環保、可循環利用的新材料。
推廣綠色建筑標準。通過補貼、獎勵和設置招拍掛條件等多種方式,鼓勵沿江地區公共建筑按照國家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設和使用。鼓勵標志性公共建筑建成三星級綠色建筑。支持建設光伏一體化建筑和綠色屋頂。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推進低碳實踐區建設。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積極推動兩岸低碳建設。把握上海推進低碳發展實踐區建設的契機,鼓勵濱江地區先行先試,結合區域特點推進低碳實踐,努力探索可持續的低碳發展模式。
四、“十二五”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的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管理體制,是開發工作有序推進的重要保證。在新一輪發展中,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從體制上確保黃浦江兩岸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健全全市統籌的領導體制。充分發揮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加強市級層面對區級開發行為的統籌協調力度,適時補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同時,加強對各區綜合開發的引導,推動不同區段實現錯位競爭。
建立強有力的管理體制。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發揮市浦江辦的組織協調作用,加強跨區域的規劃協調、項目協調和政策協調,高效有序地推進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
進一步完善條塊結合的推進體制。更好地發揮市浦江辦成員單位聯席會議等例會制度和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審批內部征詢制度的作用,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條塊結合的長效管理機制,形成合力,加強對濱江公共環境、公共設施以及功能性項目的管理。
(二)完善規劃管理
按照“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要求,深化細化相關規劃。同時,加強規劃引導和對土地和岸線的控制,促進資源合理高效利用。
加強規劃引導和控制。促進區域開發規劃和產業規劃相協調、項目引進和功能培育相結合,確保規劃落地。注重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推動沿江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功能轉型。進一步加強政府對公共資源的控制和利用,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完善細化規劃編制。繼續推進濱江各編制單元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以及向上下游延伸部分結構規劃的編制。啟動上游區段的結構規劃編制,指導外圍地區的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和城市化發展。重要區段深化公共設施、地下空間、歷史風貌保護、旅游系統以及道路市政等專項規劃編制。
加強城市設計導引。重點開發的功能區域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城市設計。加強濱江公共空間和建筑形態的有機結合,從整體上體現功能景觀和諧。研究制定城市設計導則,提出開發建設的細化要求,對濱江景觀和環境進行控制和導引,優化城市空間形態。
(三)創新開發機制
繼續深化市區聯手的開發機制,研究探索互利共贏的運作機制,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為加快推進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提供機制保障。
繼續深化市區聯手、強化統籌的工作機制。以資本為紐帶,加強市、區兩級政府的全方位合作,充分發揮沿江各區的積極性。加強招商引資體制和項目的統籌,加快推進重點地區的開發建設。
研究探索互利共贏的開發機制。探索建立并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協調各方利益關系,調動沿江單位產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性,鼓勵濱江企業按規劃實施,加快推進沿江地區功能調整。
創新土地出讓方式。積極創新和嘗試有利于提升開發建設水平的土地出讓方式,鼓勵有實力、有品牌的企業參與開發建設,確保項目按規劃要求實施。
(四)優化投資結構
切實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黃浦江兩岸地區的開發建設,實施投資、經營主體多元化戰略,拓展融資渠道、優化投資結構。
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堅持政府性投資主體在公益性項目和功能性項目中的主導地位,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杠桿效應,推動整體規劃的有效落實,提高政府投資的績效和影響力。
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探索多元投融資模式,廣泛利用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建設,尤其是吸引有國際經驗的規劃設計公司,世界一流的經營、管理、建設團隊,以及有實力、有經驗的大公司參與綜合開發,確保開發的高質量和國際化水準。
(五)健全制度規范
適應黃浦江兩岸地區發展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特點,進一步提高規劃和土地管理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健全相應的法規制度,制定高標準的行業規范。
加大法規和政策支持力度。適應發展形勢的變化,按照法定程序,對涉及黃浦江兩岸開發的法規和政策進行修改完善。
堅持嚴格執行征詢程序。市有關部門和沿江各區要堅持嚴格執行征詢程序,并根據實際需要,擴大征詢事項范圍。對重大問題要進一步廣泛征詢意見,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
高標準制定技術標準和行業規范。借鑒國內外濱水地區開發的成功經驗、上海世博會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先進理念,按照生態、環保、低碳、集約的要求和高于全市的標準,研究制定黃浦江兩岸地區的建設運營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