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十二五”規劃 2012-05-17
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以下簡稱“集聚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是指按照現代城市發展理念統一規劃設計,依托交通樞紐和信息網絡,以商務樓宇為載體,將相關的專業服務配套設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空間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組織科學、建筑形態新穎、生態環境協調,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具有較強現代服務產業集群功能的區域,也稱為微型CBD(MCBD)。,是上海根據城市地域特征和經濟結構特點,在借鑒國際大都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率先在全國提出的創新舉措,是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四個中心”,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產業結構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載體和突破口。為繼續推動集聚區在“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上海市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編制本規劃。
一、“十一五”時期本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本市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和人口規??焖贁U張的時期。為緩解中心城區商務功能過度集中帶來的壓力,本市率先探索中央商務區多極化、分散化發展的新路。2007年3月,認定了20個集聚區黃浦區西藏路環人民廣場現代商務區、原盧灣區淮海中路國際時尚商務區、靜安區南京西路專業服務商務區、閘北區不夜城現代交通商務區(蘇州河北岸)、浦東新區外灘-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世紀大都會) 、徐匯區徐家匯知識文化綜合商務區、虹口區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普陀區長風生態商務區、徐匯區漕河涇高新科技產業服務區、楊浦區大連路創意產業服務區(海上海)、青浦區青浦趙巷商業商務區、松江區松江(歡樂谷)休閑旅游區、長寧區虹橋涉外商務區、浦東新區世博花木國際會展集聚區、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創意文化和信息服務業集聚區、楊浦區江灣—五角場科教商務區、寶山區寶山鋼鐵物流商務區、嘉定區國際汽車城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閔行區七寶生態商務區、奉賢區南橋中小企業總部商務區作為重點建設和推進的項目。這些集聚區分布在除崇明、金山以外的區域,其中內環以內7個,內外環間7個,外環以外6個。
?。ㄒ唬┈F狀和特點
到2010年末,全市20個集聚區中的80%已基本建成或部分建成并初具規模。據初步統計,集聚區建成面積達到1556萬平方米,完成投資總額2194億元。初具規模的集聚區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效益顯著,效應明顯。目前,集聚區內的服務業增長幅度超過全市服務業的平均增長幅度。從已入駐企業的規模和性質看,相當一部分集聚區已成為企業地區總部、上市公司總部、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和服務中心的重要入駐地,并成為國際服務業向上海轉移的主要導入區域。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集聚區共引進全球及中國500強企業設立的各類總部機構408家,從業人員達到79萬人。2010年,集聚區共完成稅收476億元,擁有年度稅收億元以上樓宇150棟。
二是重點突出,產業集聚。各集聚區根據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產業、人文特點,圍繞商貿、金融、文化、現代物流和航運、會展旅游、信息服務、專業服務等重點領域,核心產業定位清晰,上下游產業不斷集聚,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發展新高地正在形成。
三是形態新穎,環境優美。集聚區建筑設計新穎,外觀形態各具特色。在拓展空間的同時,注重城市文化遺產、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使傳統與現代得到有機融合。集聚區內平均綠化率接近30%,環境優美,地標作用逐步顯現。
四是配套便利,交通便捷。集聚區在集聚重點產業的同時,注重商務辦公、文化娛樂、休閑購物等功能配置。同時,與城市交通體系尤其是軌道交通資源相連接,有效疏導人流、車流。80%的集聚區距已建成軌交站點的步行時間在10分鐘以內。
?。ǘ┕δ芎妥饔?/p>
集聚區較好體現了推進上海新一輪發展的功能。
——“四個中心”建設的新載體。集聚區融合了金融、商務、信息、咨詢等各種服務功能,為大量的新興服務企業和總部機構提供了聚合空間,凸顯了對服務企業的集聚能力和對產業、區域的輻射能力,加速了服務產業鏈的形成。一批集聚了金融、航運等服務功能的集聚區,對上海加快實現“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集聚了7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13家國內外金融要素市場和銀行、證券、保險等中外金融機構,數量約占全市的70%。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集聚了4200多家航運及相關企業,凸顯了“航運企業成群、航運要素成市、航運產業成鏈”的集聚效應。
——經濟轉型的新抓手。集聚區建設注重與上海城市發展和經濟轉型相結合,對上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漕河涇高新科技產業服務區在不斷優化制造業的同時,服務業比重逐年提升,2010年達到40%。寶山鋼鐵物流商務區集聚了包鋼、首鋼、中國冶金自動化研究院等鋼鐵行業上下游的企業入駐,MYSTEEL鋼鐵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鋼鐵價格指數發布平臺之一。
——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集聚區建設在提升上海城市服務功能的同時,也有力帶動了集聚區所在區域的經濟增長,經濟拉動作用日益增強。集聚區已成為所在地區的新地標,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熱點和增長極。2010年,南京西路專業服務商務區有17幢樓宇稅收超過億元,其中恒隆廣場達到24.4億元,成為本市首幢“月雙億樓”。江灣—五角場科教商務區在發展總部經濟的同時,商業也迅速發展。2010年,五角場商業中心實現銷售(營業)總額已從“十五”末的5.62億元上升至80億元(包括電視購物)。長風生態商務區已從“長風工業區”轉型為現代化辦公樓宇集聚、多家跨國公司總部入駐、環境優美的生態節能商務區。
實踐證明,集聚區建設有利于擴大服務業規模,提高服務業比重;有利于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提升服務業水平;有利于實現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服務業能級;有利于促進長三角聯動,增強服務業輻射力;有利于社會公共資源的有機整合,實現公共配套服務的最大化合理利用;有利于能源的集約利用,實現產業的節能和環保。
?。ㄈ┐嬖诘牟蛔?/p>
“十一五”時期,集聚區建設雖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階段成果,但與上?!八膫€中心”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目標相比,與上海經濟發展轉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推進聯席會議和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推進辦公室兩大協調和推進機構尚不完善,其職能發揮、推進力度、工作持續性受到影響。部分區縣的推進機制尚不健全。市、區縣兩級的統籌協調機制有待進一步強化。
二是對集聚區的用地指標、規劃控制、項目審批等的政策傾斜力度尚不明顯。制度化、科學化的統計調查和信息公開的量化指標尚未建立。社會各方對集聚區建設的認知度尚未形成,集聚區發展的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是部分集聚區產業鏈長度和厚度不夠,缺少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龍頭企業,上下游企業集聚度不夠。集聚區內生活、商務配套以及專業服務業配套不夠。產業集聚能級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時期本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有利條件
“十二五”時期繼續推進集聚區建設,不僅是上海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客觀需要,也是在多種資源、環境約束下的必然選擇?!笆濉睍r期集聚區發展的有利條件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未來五年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戰略,尤其是世博場所的后續利用,虹橋商務區和郊區新城的建設,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基本建成和進一步發展,城市信息網絡的不斷完善,為集聚區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二是國際上傳統CBD內高度集聚的金融、保險、法律、廣告等服務業向城市外圍小幅轉移,大量新興的商務服務、信息、研發等專業服務業向郊區發展,以及“十一五”時期集聚區建設在推進機制、開發模式等方面積累的經驗,為集聚區發展打下了基礎。
三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趨勢下,隨著城市國際知名度和開放度的進一步提高,上海憑借比較優勢成為國際服務業向中國轉移的首選地之一,多行業、多企業、多業態在上海落戶和發展,為集聚區的發展帶來了有效的內涵支撐,為集聚區形成和產業鏈拉伸提供了可能。
四是上海在推動金融、商貿、航運、信息等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加快發展的同時,圍繞重大項目建設,培養、引進、集聚了大批人才。人才優勢為集聚區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三、“十二五”時期本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ㄒ唬┲笇枷?/p>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四個中心”建設戰略目標,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優化規劃布局、產業功能和綜合環境;發揮集聚區在提升城市服務功能、集聚高端要素、輻射帶動周邊的示范引領效應。
?。ǘ┌l展目標
到“十二五”期末,集聚區基本形成“定位科學、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發展格局,成為發展服務經濟、提升城市功能的功能型區域,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創新型區域,廣泛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慧型區域,以及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低碳型區域。具體為:
——在“十一五”認定的20個集聚區的基礎上,結合后世博發展、虹橋商務區和郊區新城建設,新增浦東新區世博園區會展商務集聚區、青浦區西虹橋商貿商務集聚區、金山區楓涇國際商務區、松江區松江新城國際生態商務區和崇明縣陳家鎮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等5個集聚區。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基本建成集聚區的數量達到25個。
——新增建筑面積600萬平方米,完成投資1200億元。
——累計引進各類總部機構達到500家;吸納就業人數達到100萬。
四、“十二五”時期本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主要任務
?。ㄒ唬┙y籌規劃,優化集聚區的空間布局
按照區域特點和發展需要,推進集聚區的整體規劃,統籌考慮產業布局、軌道交通、土地利用和建筑形態,突出核心區概念,強化規劃的前瞻性、操作性和約束性,強化集聚區產業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優化規劃布局,重點在兩個方面突破。一是增強中心城區現有集聚區的協同效應,推動集聚區向功能帶的發展,特別是使浦江沿岸和延安路沿線的“大十字”現代服務業發展軸發展成為上海核心商務功能帶。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北外灘航運和金融服務集聚區、西藏路環人民廣場現代商務區、淮海中路國際時尚商務區、南京西路專業服務商務區、虹橋涉外商務區等集聚區成為“大十字”發展軸上的核心區域。
二是與全市“十二五”總體規劃緊密銜接,圍繞城市發展的重點產業和區域,結合城市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和郊區新城建設等重大項目,在產業規劃明晰、交通和信息等基礎設施有優勢、條件成熟但還沒有布點的區域,統籌規劃新增集聚區。新增集聚區在建設過程中,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要求,實現產業規劃與形態規劃的有機結合,實現產業、功能、形態的“三合一”。
?。ǘ┓诸愅七M,促進集聚區的協同發展
各集聚區的推進重點根據建設進度的不同而有所側重?;窘ǔ傻募蹍^在深化產業定位的基礎上,以拓展提升功能、放大集聚效應為主,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能級的提升,打造產業集群,提高特定優勢產業的集聚程度;部分建成的集聚區在加快建設推進的基礎上,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和市場品牌的塑造,加大宣傳和招商力度,加快形成服務企業的集聚;尚未建成及新增集聚區圍繞區域功能定位,明確發展方向,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突破瓶頸,加快空間載體建設,實現建設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步做好招商引資工作。
各集聚區加強與周邊區域的協同和聯動,進一步增強集聚區與集聚區、集聚區與中心城或新城的聯系,強化集聚區對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對外參與長三角周邊城市分工合作,對內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提升能級,不斷擴大輻射半徑。
?。ㄈ﹪@重點,打造集聚區的功能特色
結合服務業發展特點,從“四個中心”建設的功能性要求出發,分析研究集聚區的自身條件和系統差異性,突出各自的業態和功能特色,將現代商貿、金融、航運、會展、物流、專業服務、電子商務、信息服務以及制造業配套服務等領域的服務企業作為吸引和集聚的重點,打造各集聚區在地域、功能和形態方面的鮮明特色,集聚行業龍頭企業及相關上下游企業,延伸產業鏈。中心城區的集聚區重點以綜合商務和特色專業服務業為主,郊區的集聚區以與制造業配套的服務業以及商旅文服務業為主。依托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和世博園區的開發利用,突出高端商務、總部經濟等業態功能,打造上?!八膫€中心”新平臺和核心區,強化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市場功能。
?。ㄋ模﹦撔履J剑l揮集聚區的載體作用
采用聯合開發機制,注重市場化運作,擇優引進設計方和開發商,協調各方利益關系,鼓勵外資、民資和各類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建設,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和經濟主體參與集聚區的建設發展,不斷拓展集聚區的品牌效應,體現集聚效應;制定集聚區招商引資導向目錄,重點引進符合上?,F代服務業發展方向的企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投資促進機構、已入駐企業等在招商引資中的作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推介格局;聚焦總部經濟和研發中心、營運中心等功能性服務機構,著力引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引導各行業龍頭企業進駐;將集聚區建設成為服務產業融合發展、各類服務業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的前沿陣地,發揮集聚區對“四個中心”建設、服務業發展、總部經濟聚集的載體作用。
(五)完善配套,提升集聚區的綜合功能
從完善功能、集聚人氣和營造氛圍出發,以入駐企業的共性需求為導向,合理配置商務、商業、文化、休閑、會展、餐飲、酒店、娛樂、住宿等功能,推動集聚區配套設施的完善,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加強供水、供氣、公交等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管理,完善交通集散、信息網絡、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綜合配套設施。吸引相關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和信貸、融資、咨詢、物流、孵化等各類專業服務企業入駐,在滿足企業開展基本商務活動的同時,不斷改善和優化區域整體商務環境,為企業提供及時、便利、高效的服務,促進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和聯動發展,實現商務活動的高效、優質。
?。┮匀藶楸?,實現集聚區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將低碳設計理念貫穿于集聚區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的全過程。積極推進集聚區能源中心建設及合同能源管理,推廣使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為全市乃至全國服務業低碳化發展提供示范效應。加強綠地、公園、河湖等生態環境建設,構建點、線、面、環、廊相結合的城市綠化體系,建設花園式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開發建設商務樓宇,處理好集聚區開發與歷史風貌保護的關系,推進集聚區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構建便捷的內部連通網絡,塑造多樣化的公共空間,促進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發展。
五、“十二五”時期本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保障措施
?。ㄒ唬娀M織保障和工作推進機制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政府宏觀引導的雙重作用。根據各集聚區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人文環境,進一步明晰主導產業,加大投資促進力度,加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提高集聚區建設發展的水平。
堅持聯合推進、協調發展的保障機制。進一步發揮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推進聯席會議的作用,統籌確定全市集聚區發展的目標任務,協調解決集聚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進一步充實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推進辦公室的力量配備。
完善市、區縣聯動、有效銜接的工作機制。各區縣成立相應的推進協調機構,落實職責分工和保障措施,建立相應的跟蹤評估和責任考核機制,負責區域范圍內集聚區建設的組織推進工作,并接受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推進辦公室的業務指導。各區縣明確集聚區的建設推進責任主體,確保集聚區按照規劃有序建設推進。對涉及面廣、影響大的服務業重點項目落戶集聚區事項,建立重點項目市、區縣聯合推進機制。
?。ǘ┐龠M各項政策聚焦集聚區發展
積極爭取國家和本市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扶持資金和重點項目向集聚區傾斜。研究制定集聚區在市場準入、土地規劃、稅收征管、金融扶持、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加大財政資金對集聚區的支持力度。對重要的功能性項目和龍頭企業,優先考慮在中央及地方各專項資金中予以扶持,并用好用足本市服務業引導資金等各類專項資金。鼓勵市、區縣兩級政府加大對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項目的專項資金扶持力度。探索完善集聚區項目建設審批“綠色通道”,對規劃建設的集聚區內重點項目,在規劃控制、土地供應、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和重點支持。優先落實服務業各類人才引進和培育政策,吸引國內外行業領軍人才、緊缺人才集聚,為集聚區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加大對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投入力度,強化平臺的跨地區、跨部門的資源組織能力,為企業提供專業化、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ㄈ┨嵘蹍^的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度
利用多種形式開展集聚區的宣傳,統籌策劃和組織安排集聚區的統一形象宣傳,全面客觀地展示集聚區建設成果,擴大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知度。
開展集聚區示范區和品牌的創建工作。建立相應標準,培育集聚區品牌。鼓勵集聚區完善功能、提升能級,支持品牌輸出管理,不斷拓展集聚區的品牌效應。對評為示范區的集聚區,在規劃土地、投資環境營造、招商引資等方面支持先行先試。
建立集聚區進入、退出機制。規范集聚區申報和確定的程序,完善集聚區的命名辦法。對規劃調整或建設進程嚴重滯后的集聚區,要及時與相關區縣政府進行溝通,必要時進行調整直至退出。完善評估體系,定期開展對集聚區的評估。
(四)強化分析研究、信息統計等基礎性工作
加強集聚區發展和實踐的基礎研究,及時總結不同階段、不同類型集聚區發展的特點和模式,研究解決制約集聚區發展的瓶頸問題,提高分類指導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利用學術研討、培訓與交流等形式,提高推進建設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依托政府職能部門及專業的研究和信息機構,及時收集分析集聚區建設的各項信息,組織編寫本市集聚區年度發展報告和投資報告,繪制年度產業投資地圖,開展集聚區的對外招商和宣傳推介活動。
研究制定規范化的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搞好年度統計和分析,建立集聚區的數據統計、信息收集報送網絡,建立統計數據報送和重大信息溝通制度。
附件:“十二五”時期推進建設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名單(25個)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附件
“十二五”時期推進建設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名單(25個)
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
浦東新區花木國際會展集聚區
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創意文化和信息服務業集聚區
浦東新區世博園區會展商務集聚區
黃浦區西藏路環人民廣場現代商務區
黃浦區淮海中路國際時尚商務區
靜安區南京西路專業服務商務區
徐匯區漕河涇高新科技產業服務區
徐匯區徐家匯中心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長寧區虹橋涉外商務區
普陀區長風生態商務區
閘北區蘇河灣商業商務服務業集聚區
虹口區北外灘航運和金融服務集聚區
楊浦區大連路總部研發集聚區
楊浦區江灣—五角場科教商務區
寶山區寶山鋼鐵物流商務區
閔行區七寶生態商務區
嘉定區嘉定新城上市企業總部集聚商務區
金山區楓涇國際商務區
松江區松江(歡樂谷)休閑旅游區
松江區松江新城國際生態商務區
青浦區青浦趙巷商業商務區
青浦區西虹橋商貿商務集聚區
奉賢區南橋中小企業總部商務區
崇明縣陳家鎮現代服務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