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奎:“引領區”為探索制度型開放提供巨大空間 2021-07-20 來源:解放日報
??出生于1947年的原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理事長王新奎,親歷了浦東開發開放前后的30余年。
??如何理解把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在王新奎看來,這是浦東開發開放史上,第三個具有極重大歷史意義的文件。
??“每個文件發布背后,都有當時的特殊國際國內背景,也都賦予浦東既有延續性,又嶄新的、重大的歷史使命。”王新奎指出,《意見》對浦東下一階段開發開放的核心要求是從要素開放到制度型開放,解決與國際通行規則的相互銜接問題。而且這個銜接,是要通過率先構建高標準國際化經貿規則體系、擴大風險壓力測試范圍,在浦東全域打造經濟功能區來實現的。
??王新奎還說,“一座城市要以強大的科技創新力為基礎,完善的金融體系為手段,高品質的城市人文生活環境為依托?!鄙虾T诮酉聛碓鰪妵H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過程中,要圍繞科創、金融、人民城市的建設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以下是王新奎的詳解——
??理解《意見》須從歷史緯度出發
??此次《意見》實際上是中央推進浦東開發開放的第三份重要文件。我們要理解它,必須要從歷史的緯度出發,先去理解國際國內大環境、大背景的變化。
??第一份文件發布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親歷了那個摸著石頭過河、解放思想的年代。當時,中央領導到上海宣布浦東開發開放,發布了24條政策。核心內容其實就一條:中央要求浦東以實行全面對外開放為動力,率先把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從商品價格市場化改革向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全面推展。
??當初我們完全是從一張白紙開始進行艱難探索的,外高橋對標中國臺灣高雄保稅港區,金橋對標新加坡裕廊出口加工業區,張江對標日本筑波和中國臺灣新竹科技園區,陸家嘴當時我們的設想是對標倫敦金融城。
??真正形成浦東開發開放的系統思路是在1992年左右。上海搞了一個“邁向21世紀的上海”的重大戰略性研究,有4000多名國內外專家參加了這項研究,并形成了“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城市發展目標,和“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方針。那時候,每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都有專門一章寫浦東,而且持續很多年。
??浦東第一個階段的任務就是帶領中國從封閉走到開放,所以這次《意見》中也提到:“上海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浦東開發開放掀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嶄新篇章。”
??第二份重要文件是在2013年形成的,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落地上海浦東。
??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們一直在思考,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怎么解決與以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基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WTO規則體系接軌的問題。當時,中央把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接軌、對標的任務交給了上海自貿試驗區,提出了先行先試、壓力測試和可推廣的要求。我們也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包括對外資準入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給予準入前國民待遇等。這些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接軌的實踐探索,還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
??然而,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后的8年里,國際形勢又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甚至可以說是遭遇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目前,經濟全球化已然進入了全球經貿規則重構、供應鏈和生產布局調整、氣候與公平貿易、全球數據跨境流動和數字貿易規則創制等新的階段。
??全域開放與制度型開放相輔相成
??我認為這次《意見》的重點是制度型開放。整個文件就是圍繞制度型開放展開的。
??《意見》中提出,“從要素開放向制度開放全面拓展,率先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互銜接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句話怎么理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融入全球經濟一直是以要素開放為主要途徑的。要素開放的主要手段是邊境措施,如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貿易便利化、貨幣可兌換、自然人流動等。但制度型開放的主要手段是邊境內體制的改革,是與競爭中立、司法審查、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性改革有關的措施。而且規則要“相互銜接”,就是說我們要和國際規則接軌,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形成相互銜接的關系。
??《意見》中還有一句話,“率先構建高標準國際化經貿規則體系,打造我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發展和治理的功能高地?!币馑际沁@一次中央賦予浦東的任務,已經不再是對標的問題了,而是要為我國參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提供實踐范例。這也是為什么在《意見》指導思想部分就提到:浦東要成為“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而要想實施制度型開放,相對應的,就必須全域打造經濟功能區。過去上海自貿試驗區兩次擴容,實際上有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比如浦東一級政府功能與特殊監管功能區之間的關系問題;又如特殊功能監管分區的空間拓展問題等等。
??所以這次《意見》提出,“在浦東全域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引領區和一級行政區完全重合,將為探索制度型開放提供巨大的空間。
??下一個與國際競爭的基礎是科創
??《意見》出臺后,浦東要充分實踐“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增創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那么怎么增強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我認為有三個方面會是接下來的重點:
??一是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上海建設“五大中心”,究竟哪個中心為引領,實際上伴隨時代變化也在發生變化。浦東剛開發開放的時候,顯然是貿易中心為引領;到了2000年前后,洋山深水港建設,航運中心為引領;2013年前后自貿試驗區的一系列探索,圍繞金融中心建設的舉措非常多。
??而面向未來,上海下一個與國際競爭的基礎則是科創。這次《意見》提出,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對浦東而言,接下來就是要以張江為基礎,加快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集成電路、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謀求發展。這也是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國際競爭力培育的第二個方面是金融業的發展。全球資源配置中心功能的核心是金融資源配置的中心功能?!兑庖姟返氖?、十四、十五條,非常具體地指明如何通過金融創新,增強全球資源配置中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我認為《意見》中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那就是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條,中央對上海、特別是浦東如何圍繞“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重要理念,不斷提升現代化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是未來上海建設有競爭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又一個關鍵點。一座城市要以強大的科技創新力為基礎,完善的金融體系為手段,高品質的城市人文生活環境為依托。
??最后,我還要提一個發展的“動力機制”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對外開放;到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來自于大規模的城市化基礎設施;現在,《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求浦東“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從根本上解決新發展格局下浦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問題,對此必須要有足夠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