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問答實錄(2024年10月15日) 2024-10-15 來源:市政府新聞辦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請問交通部,為支持上海建設全球領先的國際航運中心,開展了哪些工作,今年論壇將會有哪些重要的成果發布?
高海云: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2009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 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要求,我部分別于2010年、2012年、2016年與上海市政府簽署了部市合作備忘錄,有力推動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上海考察,賦予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的重要使命。交通部將會同上海市政府立即啟動新一輪《部市合作備忘錄》的起草工作,在本屆論壇上雙方將簽署新的合作文件。
新的《部市合作備忘錄》將重點圍繞5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共建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主要包括立足夯實基礎服務,鞏固集裝箱樞紐港傳統優勢,聚焦大力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統籌推進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發展,完善長三角內河集疏運體系等。
二是提升上海航運服務業能級。主要包括立足補齊短板弱項,強化高端航運服務自主供給能力,聚焦打造世界級航運交易所,提升航運金融保險服務水平,創新完善海事仲裁機制,提升船舶檢驗服務水平等。
三是推動航運業綠色智慧安全發展。主要包括立足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航運業綠色智能技術攻關、標準制定、產業布局,聚焦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應用,深化航貿數字化建設,加快推進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設等。
四是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國際影響力。主要包括立足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聚焦提升“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品牌影響力,支持航運相關國際組織落戶上海,支持在滬機構參與全球海事治理等。
五是建立部市協同推進機制,加強部市協同組織保障。
我們相信,新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將有力促進部與上海市進一步深化合作,協力奮進,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新華社: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已經連續舉辦多年,今年的論壇有哪些亮點安排?
于福林:今年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進一步聚焦國際化、專業化和高端化,主要特色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成果項目更多元,打造海運航空領域重要成果的“首發站”。今年的論壇成果值得期待。一方面,將緊扣主題,發布綠色智慧成果,引領行業新賽道;另一方面,也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高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在金融保險、海事仲裁等領域推出重磅項目,體現航運中心“軟實力”。此外,還將在現場設置成果發布廳,舉辦多場簽約儀式和發布會等,促進合作成果落地生效,也歡迎媒體朋友們積極參與。
二是嘉賓層級再提升,成為業界前沿觀點的“擴音器”。本屆論壇邀請了150位演講嘉賓,匯聚境內外部長級政府官員、相關國家市長級嘉賓、全球海運航空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國際組織和機構負責人、全球領軍企業負責人以及知名院士學者等,將為大家帶來全球視野下的深度見解、前瞻洞察和思維碰撞。
三是內容設計更聚焦,搭建行業開放合作的“大平臺”。為進一步強化論壇的專業深度,本屆論壇整合行業資源,在框架設計上進一步優化,設置海運、航空兩個主論壇,并將原來的安全與合作論壇和原救助與打撈論壇合并為海上交通安全論壇,進一步加強內容議題的聚焦度。此外還新增上海交通大學作為數字與智能論壇的承辦單位,新增中國船東互保協會作為金融與保險論壇的承辦單位,進一步擴大了參與面。
東方網: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今年已經是第四屆了,目前,虹口航運業發展如何?另請介紹下高端航運服務功能核心承載區建設情況。
陳帥:2021年,首屆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成功舉辦,同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北外灘地區要發揮航運總部經濟優勢,抓住新一輪開發機遇,吸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運企業、國際組織和功能性機構,形成高端航運服務功能核心承載區。經過這四年的發展,今天的北外灘航運基礎更扎實、高端服務能級更集聚、國際影響力更廣闊。
從產業基礎來看,四年來,航運產業的區域貢獻逐年增高。全球排名前50的班輪公司,四年前有12家在虹口設立跨國公司總部、分公司或代表處,今年這個數字已增長到了15家。地中海航運、沃行信息等企業接連獲評市級外資跨國公司總部和研發中心,雷諾斯、漢宏、希杰等全球貨運龍頭企業的大中華區總部相繼落戶北外灘。
從航運服務來看,高端航運服務功能拔節生長。一是北外灘海事仲裁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先后引入上海國際仲裁學院、上海國際仲裁會客廳,成立北外灘航運爭議預防與解決中心,為海事商事仲裁案件提供開庭場所和配套服務。全國首例涉外海事臨時仲裁案件在虹口北外灘開庭并作出裁決,這里我也做個預告,今年論壇上,北外灘在臨時仲裁方面有個突破性的成果將正式對外發布,敬請期待。
二是航運綠色低碳加速推進。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落戶北外灘,北外灘國際航運綠色發展共同體正式成立。區內多家企業實現綠色產業首突破,比如上港能源投運中國首艘甲醇加注船,中遠海綠水試航全球首制700teu純電池動力集裝箱船,中太能源交付全球首套散貨船碳捕集系統。
三是高端要素不斷積累,航交所出臺的上海出口集裝箱結算運價指數(SCFIS)歐洲航線,《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編制規范》獲得“上海標準”,成為國內第一個關于集裝箱運價指數的企業標準。中國船東互保協會已吸引達飛等國際大型船公司入會,入會船舶噸位排名全球第八。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獲得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一等獎以及上海市重點培育智庫等榮譽。
從國際影響力來看,隨著連續四屆的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舉辦,北外灘已然成為國際航運業界的新地標。一方面航運景觀煥彩新生,耶松船廠、海鷗飯店、雷士德工學院、北外灘航海公園、國客中心碼頭等一批航運地標形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另一方面,中國航海日系列活動、新華-波羅的海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發布、 Seatrade國際海事頒獎典禮等一系列高能級活動紛紛舉辦。北外灘坐擁一江一河,今年迎來了七海探險、銀海、世邦等國際頂級郵輪靠泊,更有招商伊頓號為北外灘帶來外籍游客,開啟豐富多彩的中國探索之旅。
今后,北外灘將進一步提升產業能級,統籌區域資源,加強與航交所、環交所等功能平臺深化聯動,共同推進航運指數期貨產品推廣應用,探索推進航運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全力打造現代航運服務功能優質完備,航運綠色低碳示范引領的高端航運服務功能核心承載區。
上海電視臺: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北上廣等國際航空樞紐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功能,對此東航有何打算?
萬慶朝:東航始終以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己任,攜手各方共建世界級航空樞紐。一是全力提升航網通達性。去年至今,東航國際航班快速恢復,并新開上海至開羅、利雅得、馬賽、威尼斯、喀山等國際航線,不斷提升上海的洲際連接能力和全球輻射能力。目前東航已實現航線網絡對國內千萬級以上機場全覆蓋,并成為中國到法、俄、匈、新馬泰地區航班量最大的承運人,也是中國到日韓地區通航點最多的承運人。接下來,東航將以浦東機場T3航站樓建設為契機,致力于構建“六進六出”航班波,重點布局“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等新興市場,預計明年開通更多通往歐洲、中西亞、中東地區的客運航線,加密通往歐美的貨運航線,持續拓寬“空中絲綢之路”。
二是努力增強樞紐競爭力。今年,東航推出了上海=新加坡、上海=曼谷、昆明=曼谷國際空中快線,累計開通36條空中快線。此外,聚焦國際旅客出入境和中轉需求,東航聯合多方推出“東方E境”、“行李無憂”、隔夜中轉等便利化舉措,顯著提升了入境中轉效率。上半年東航在浦東機場進出港航班和運輸旅客同比去年分別增長48%和84%。下階段,我們將聚力提升國內國際互轉、國際轉國際中轉能力,加快形成高效通達的航線網絡和航空快線體系,與各方加強協同運行,持續強化中轉功能,助力樞紐能級提升。
三是合力構建出行一體化。去年航空論壇上,東航發布“長三角經濟圈空地一體出行網絡建設”成果。今年東航升級了“空巴聯運”和“空鐵聯運”,推出了長三角“區域通”,搭建了“蘇新快線”,在全國4個直轄市、23個省會城市及5個自治區首府均實現了航空與鐵路一站式購買,暢享全國47個樞紐城市換乘中轉。未來東航將充分依托空、鐵、公、水立體交通網絡,以“航空+”構建更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打造全球聯程運輸網絡,完善長三角地區空巴聯運,深化“飛機+郵輪”合作,探索航空與直升機、城軌、輪渡等的聯運,切實增強上海樞紐對長三角區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第一財經電視:請問中遠海運,這次中遠海運作為論壇的承辦方有什么考量,論壇未來會如何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羅虎:從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成立以來,中遠海運集團就主要承辦了國際海運論壇。一直以來,中遠海運集團都以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使命,通過承辦北外灘國際海運論壇等方式,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建設。主題是論壇定位的靈魂和成功舉辦的關鍵,本屆國際海運論壇的主題是“如何以航運業高質量發展來應對不確定”,前三屆國際海運論壇的主題都是圍繞“把握變局”來展開,可以看出,本屆論壇主題既一脈相承,又有了明確的聚焦和重點即“高質量發展”,能充分發揮論壇及行業發展前瞻和引領作用。
論壇主題強調要應對不確定,不確定性是航運業的常態,實際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2021年第一屆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起,航運業就面臨著不確定性不斷深化的新常態,從氣候變化到綠色低碳轉型,從技術突破性發展到貿易摩擦再到地緣政治沖突,都對航運業帶來了巨大不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是航運業的永恒主題,論壇明確提出要用航運業高質量發展來應對不確定。
如何理解航運業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次重要指示精神給出了明確指引:一是在首屆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賀信中明確提出要“順應綠色、低碳、智能航運業發展新趨勢”,這為航運業高質量發展指出了明確方向;二是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這為航運業高質量發展指出了“航運+港口+物流”的一體化發展路徑;以上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航運業打造全球綠色數智化綜合物流供應鏈服務生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這也是航運業能真正應對不確定實現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遠海運集團近年來正是按照這一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了“一二四”的高質量發展路徑(“一個愿景”即建設世界一流航運科技企業,“兩個賽道”即數字智能和綠色低碳,“四大戰新產業”即全球數字化供應鏈、船用新能源、綠色低碳智能船舶研制和智能航運產業),并以此更好地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本屆論壇將秉承一貫的高端化和專業性來深入闡發主題,主要體現在:一是本屆國際海運論壇第一次由平行論壇升格為主論壇;二是論壇議程設置分為“權威論道、走勢展望、高端訪談和成果發布”四個環節,充分體現高端化;三是論壇演講嘉賓來自行業重要國際組織、咨詢機構、產業鏈相關重要企業、著名高校等,充分體現國際化和權威性;四是論壇演講主題及發布成果充分體現專業性和前沿性。
勞動報:今年海事大學承辦綠色與低碳論壇,這是海事大學第四次承辦這個論壇,今年論壇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內容,未來學校將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服務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施欣:上海海事大學是一所以海事為特色的應用研究型大學。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標志性活動,是上海和全球航運業交互合作的重要技術平臺。過去幾年,在交通運輸部有關司局、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教委等部門的領導下,上海海事大學深度參與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主論壇有關工作,積極承辦“綠色與低碳主題論壇”,助力提升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的國際化水平和專業化程度。目前,在各方努力下,本屆綠色與低碳主題論壇的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
今年的綠色與航運主題論壇主要有三個亮點:第一,參會人員層次高。在本屆論壇的籌備過程中,學校充分發揮自身的航運辦學特色和優勢,特別是積極協調國際海事組織亞洲海事技術合作中心和國際海事教師聯合會的專業資源,邀請到了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相關司局負責人,全球航運頭部企業CEO、有關國家海事主管機構代表以及多位行業知名專家,將圍繞綠色航運的公約標準、技術應用、新船用燃料開發、金融保險、人才培養等議題,分享當今航運業脫碳的最新實踐,共同推進全球航運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國際化特征明顯。全球多家知名航運類國際組織將出席本屆綠色與低碳主題論壇,其中包括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國際航運公會、全球海事論壇、全球海事脫碳中心等。根據目前報名情況,本屆論壇近1/4的參會代表為境外嘉賓。
第三,積極展示行業成果。當前,中國正處在綠色轉型前沿,已經成為世界其他地區不可或缺的綠色合作伙伴。自去年9月上一屆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發布《上海港-洛杉磯港綠色航運走廊實施計劃綱要》以來,該項目已成為全球綠色航運走廊建設的標桿。在今年的論壇上,擬發布上海港-洛杉磯港/長灘港綠色航運走廊合作伙伴關系年度進展報告,旨在總結經驗,進一步促進各方的溝通協作。
在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方面,上海海事大學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發揮學校在國際航運領域的優勢,優化專業布局,凝練人才培養特色,以學科和專業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特色人才培養質量。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深化國際雙向交流合作,不斷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助力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全球海事領域的話語權。
解放日報:這次論壇主題是數字、智能、綠色,請問上海在航運新生態打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對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高質量發展接下來有什么考慮?
于福林:近年來,我們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圍繞打造以洋山港為核心的國際領先智慧生態大港和以浦東、虹橋兩大機場為核心的全球卓越智慧低碳機場,深入調整運輸結構,持續優化能源結構,不斷強化污染防治;大力發展數智服務,全面推進智慧運營,創新應用智能裝備;強化航運科技創新和應用生態打造,推動產業和行業協同、航運經濟與數據科技融合,培育國際航運新標桿,積極推進落實《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方案》各項任務,為“三化轉型”奠定了扎實基礎,取得了初步成效。
海運方面,國際集裝箱運輸服務平臺系統(集運Maas)正式上線,基本實現國際集裝箱運輸出口流程18個節點、進口流程14個節點的箱貨車船跟蹤數據查詢,推動集裝箱運輸領域的數據互聯互通。全面實施“岸電電子交接單”,目前,上海港國際集裝箱和國際郵輪碼頭岸電使用量均位列全國第一,集裝箱碼頭上半年岸電使用5462艘次,總用電量 1625萬度,同比增長297%。全球最大江海直達純電動集裝箱船“中遠海運綠水01”號首航洋山港。洋山港智能重卡示范運營日益成熟,目前共投入82輛新能源智能重卡,累計試運營里程超890萬公里。我剛才提到的新開港的羅涇集裝箱港區一期,是目前全新一代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航空方面,上海機場加快“超級大腦”和“數字孿生”建設,為機場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提供智能決策支撐。上海機場持續推進機場內設備和車輛的新能源替代,近機位輔助動力裝置新能源替代設施實現全覆蓋。另外,可持續航空燃料也已實現首次商業應用。
下一步,上海將立足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密切關注“三化轉型”相關技術發展和國內外政策動態,力爭到2025年,基本構建起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綠色化智慧化發展框架、集約低碳集疏運體系,并初步建成智慧港口、智慧機場;到2030年,基本建成智能化碼頭集群和空地一體、多網融合的“5G+數字孿生”智慧航空樞紐,實現出行一張臉、物流一張單、通關一次檢、運行一張網、監管一平臺,促進上海機場、港口碳排放進入峰值平臺期,努力實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高質量發展,為打造航運強國貢獻上海經驗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