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問答實錄(2024年8月27日) 2024-08-28 來源:市政府新聞辦
解放日報:臨港五年引才10萬人,剛剛您提到要唱響做實“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為吸引年輕人到臨港工作,還會有哪些讓人政策、舉措?
陳金山:“臨港,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確實越來越深入人心。我們不僅要把這句話作為臨港城市形象的宣傳口號來唱響,更要把它作為臨港城市發展的目標來做實。我們立志,一定要把臨港建設成為深受年輕人鐘愛的、真正具有“國際風、未來感、海湖韻”的現代化新城,一定要讓“年輕態”成為臨港這座城市最獨特的氣質!所以我們在未來的五年中,對怎樣將臨港打造成為一個年輕人喜歡的城市,做了很多制度性的安排和工作上的舉措安排。
首先,讓年輕人在臨港有更充足的就業機會,成就事業的夢想。未來三年,我們將提供不少于15萬個新就業崗位,主要方向包括人工智能、跨境數據等數字經濟產業;科技金融、離岸金融、航運服務等高端服務業以及智能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民用航空等先進制造業。這些行業不僅具有廣闊發展前景,也符合年輕人的就業意愿。
第二,讓年輕人在臨港落戶更容易買房更輕松,實現安家立業的愿望。今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新一輪支持臨港發展的政策文件,讓人才落戶臨港有了更為寬松的條件,并且特別強調“將賦予重點用人單位在人才落戶額度管理上更大自主權”,這些舉措意味著在臨港重點企業就業,落戶更簡單。同時,臨港在購房、租房上對各類人才都有特別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再加上臨港的購房條件更加寬松,房價也相對較低,年輕人在臨港購房將會顯得非常輕松。
第三,讓年輕人在臨港享受更為優質“子女教育”“就醫”保障,讓生活在臨港的每個家庭更舒心稱意。臨港一直堅持“把辦好優質基礎教育作為臨港城市發展最核心的競爭力”。去年我們在這里宣布籌建的滴水湖學校已開工建設,明年9月將正式開學,現在已經招錄了一批來自劍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近期,我們還將在全國范圍內篩選優秀老師和管理人才加入團隊。同時,今年9月將開辦上海交大、華師大、上師大、上財等高水平大學附屬學校,這也將極大增強臨港基礎教育水平。在臨港六院擴建和浦東醫院臨港院區建設中,我們都把兒科及婦幼保健科作為建設的重中之重,以努力為年輕人、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針對性的醫療保障。
第四,讓年輕人在臨港運動休閑更愜意更暢快,在臨港就能享受到“詩和遠方”。隨著滴水湖一帶建設的基本完工,臨港確實變得越來越漂亮。繼天文館、朵云書院后,中銀雙子塔、金融灣“榮耀之環”、滴水湖櫻花島,正在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隨著“冰雪世界”開業,臨港時刻光影秀常態化舉辦,滴水湖水上運動中心今年開工,臨港將為年輕人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活動,讓臨港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我想在這里特別誠邀我們年輕的朋友們,歡迎你們利用各種機會來臨港,來體驗這座“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的獨特魅力和巨大的發展活力。
鳳凰衛視:臨港新片區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定位是什么?下一步圍繞支持臨港新片區再保險、科技金融、離岸和跨境金融等重點領域發展方面有哪些新的舉措?
陶昌盛:臨港新片區自成立以來就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發展、攜手并進。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持指導下,臨港新片區金融開放創新先行先試深入推進,5年來涌現出一批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舉措。
一是金融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不斷擴大。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資本金專用存款賬戶,落地高版本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國產飛機跨境人民幣融資租賃出口等多個“首單”業務,出臺全國首個公募基金領域數據跨境場景化一般數據清單,完成首單國際原油跨境數字人民幣結算。
二是高能級金融要素資源加速集聚。落地全國首家外資合資理財公司、首家外資獨資金融科技公司、首家險資私募基金,落戶申能財險等一批標志性項目,累計落地持牌金融機構98家。建設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15家再保險運營中心和3家保險經紀公司入駐。
三是金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提質擴面。打造“千億級”產業基金集群,撬動社會資本3500億元。實施“科創金融伙伴計劃”,設立規模200億元的臨港科創母基金。成立集成電路共保體,累計提供保障2.65萬億元。試點科技企業員工持股貸,15家試點企業完成備案。在全市率先出臺匯率風險中性管理相關支持政策。
面向未來,臨港新片區將持續發揮特殊經濟功能區的制度優勢,當好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試驗田和壓力測試區,助力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為更好支持臨港新片區深化金融高水平開放,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勇當先鋒,近日市委金融辦會同臨港新片區、在滬金融管理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金融領域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聚焦重點領域提出新一批50條舉措。比如:在建設國際再保險功能區方面,加緊落實近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與市政府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我市發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支持國際再保險功能區建設的若干措施》,進一步推動再保險市場、機構、業務、人才、數據等在臨港新片區集聚,打造對標國際的國際再保險功能區。在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質效方面,全面推進科技信貸、保險、股權投資等領域創新,深化科技企業員工持股貸試點,創新科技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持續發揮集成電路共保體作用,并將經驗推廣到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前沿產業;引導和帶動更多長期資本、耐心資本集聚臨港新片區,積極發展與科技企業發展周期、風險特征、資金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在發展跨境金融和離岸金融方面,發揮浦東新區法規功能,支持在相關領域開展立法探索;鼓勵金融機構建設跨境金融、離岸金融中心等業務平臺,推動非居民并購貸款業務創新發展,聚焦再保險等應用場景研究數據跨境清單,深化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
上海電視臺:臨港新片區在產業發展方面有哪些優勢和重點成效?市經信委如何進一步支持臨港發揮既有優勢,構建產業生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宏韜:臨港新片區成立五年以來,按照全市聚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總體部署,在產業和信息化領域不斷改革創新,積極打造上海高端產業的“排頭兵”“試驗田”“增長極”。從2019-2023年,臨港新片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從近千億規模提升至突破四千億,成為世界觀察上海產業變革的窗口。
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兩大千億級產業加速發展。我們緊盯產業生態,通過一攬子產業發展政策,推動前沿產業集群化發展。以整車為牽引,集聚特斯拉、上海汽車、瑞庭時代等鏈主企業,吸引200多家配套企業落戶;發放全國首批無駕駛人路測牌照,累計測試里程約27萬公里。體系化打造“空天陸海能”動力產業,集聚一批高端動力裝備龍頭企業。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三大百億級產業不斷壯大。我們圍繞產業鏈構建,凸顯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集成電路產業實現設計、制造、材料、核心零配件等全產業鏈布局。人工智能產業以智能算力和應用場景為核心,構筑智算新基建。民用航空產業一手抓大飛機整機批量生產,一手抓發動機等重要產業鏈環節的研制攻關,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聚焦企業主體培育,產業發展活力持續迸發。我們不斷完善重點企業“服務包”和“企業服務直通車”制度,五年來推動臨港完成企業注冊約10.9萬家,科技型企業和創新主體持續增長,目前在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比5年前擴增5.8倍。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473家,市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064家,萬眾興業、生機勃勃。
下一步,市經濟信息化委將一如既往地支持臨港新片區加大力度,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產業增長極,培育新質生產力。一是繼續支持前沿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臨港新片區發揮第三代半導體細分賽道承載區的優勢,推動寬禁帶半導體的自主創新和應用。支持臨港率先推動自動駕駛、工業制造等領域垂類大模型落地應用,打造全市智算高地。支持臨港培育大飛機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世界級民用航空城。
二是繼續支持高能級主體不斷集聚。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重點產業鏈,支持臨港新片區定向招商重點企業和項目。市區協同優化產業布局,市區聯動建立招商服務協同機制,加強資金、場景、數據、載體等要素保障。
三是繼續支持臨港新片區深化改革創新。抓住國家賦予上海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的機遇,推動一批標志性試點項目在新片區率先落地;支持臨港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提級增效。
我們將始終支持臨港新片區敢想、敢闖、敢試,面向國際競爭,瞄準世界前沿,繼續當好全市經濟增長極和產業發動機。
新華社: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推進“五個中心”建設,請問發改委,臨港新片區在“五個中心”建設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陳彥峰: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要求上海要以“五個中心”為主攻方向,統籌牽引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工作,特別強調要堅持整體謀劃、協同推進,重點突破、以點帶面。7月召開的十二屆市委五次全會也明確聚焦“五個中心”建設,全方位大力度推進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我們理解,當前“五個中心”建設已經進入全面發力的關鍵階段,隨著各行業各領域的交叉融合越發廣泛,各中心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交織,因此不僅要注重單點深化突破,更應在促進多中心相互賦能上下功夫。
作為全國唯一的自貿試驗區新片區,臨港新片區承載了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等多重國家戰略任務,具有充足的創新空間和豐富的業態場景。在承接好、實現好、放大好全市“五個中心”建設各項部署功能的基礎上,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在促進“五個中心”聯動發展方面積極探路先行,可以重點深化三方面工作。
一是創新發展新型國際貿易,賦能國際貿易中心提質升級。例如,在離岸貿易方面,通過優化拓展“新片區跨境通”平臺功能,進一步匯集整合全球航運信息和貨物運輸狀態,為提升貿易真實性審核效率提供支撐。同步鼓勵商業銀行探索優化業務審核流程,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跨境資金結算便利。在數字貿易方面,在支持高標準建設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的基礎上,集中規劃建設一批高性能智算中心,爭取率先落地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探索發展針對全球數據加工處理的創新業務,拓展數字貿易新空間。
二是提升高端航運服務能級,促進國際航運中心內涵延展。例如,在航運金融方面,依托上海國際再保險登記交易中心建設,支持聚焦重點領域率先開展新型風險轉移產品發行和交易試點,創新巨災風險和特殊風險分散資本補充機制,深度融入國際再保險市場。在船舶燃料供應方面,把握航運綠色化發展趨勢,以構建完善清潔燃料加注體系為突破口,持續擴大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液化天然氣、綠色甲醇加注等業務規模,進而探索建立支撐綠色氫基能源產品貿易的國際化交易平臺,助力上海完善綠色航運產業鏈生態。
三是打造離岸創新基地,推動國際科創中心功能提升。支持在臨港新片區建設全球離岸創新基地,是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明確的重點任務,需要從全鏈條角度進行體系化設計。例如,在要素跨境流動方面,進一步優化科研設備和試劑耗材等貨物通關流程,建立向全球開放的科技創新定向捐贈機制,打造與國際接軌的跨境技術交易服務體系。在成果轉化方面,針對性布局一批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公共服務平臺和高質量孵化器,加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品產業化進程。
下一步,我們將支持臨港新片區不斷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加快形成更多鮮活案例,為上海“五個中心”耦合共生和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臨港經驗”。
上海證券報:臨港新片區圍繞國際數據經濟產業發展,有哪些最新成果?在促進國際數據合作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下一步的目標是什么?
邵軍:2021年,中央文件明確提出建設國際數據港,臨港新片區作為先導區探索國際數據合作創新之路。去年10月,臨港新片區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順利揭牌,為進一步拓展數字經濟領域國際合作提供了平臺。五年來,臨港新片區緊扣“五個中心”建設,主動鏈接數據合作“內與外”,在數據領域形成了一批首創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案例。
一是積極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規劃建設了一批重點平臺和示范場景,在電子提單、電子信用證等方面取得進展。目前,臨港新片區聚焦貿易無紙化、物流信息可視化、數字身份互認證等方面搭平臺、促創新、優服務,為航運物流、跨境電商、國際金融等多個行業注入新動能。參與中新數字政策對話機制,積極推動兩地數據服務領域深入合作。二是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區塊鏈、算力集群、隱私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部署與功能應用,啟動面向國際數據合作的功能性數據中心建設,探索面向“6+1”上海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提供能力支撐,支持國際數據加工、交換業務等發展。三是積極探索數據清單場景化創新,臨港新片區圍繞智能網聯汽車、公募基金、生物醫藥3個領域探索11個場景,形成場景化數據清單,并基于數據清單實踐案例深化數據跨境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支持臨港新片區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打造國際數據合作樞紐,重點推進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依托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穩步擴大數據領域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探索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研究國際數字經濟領域制度規范與標準,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功能區域。二是全面推進臨港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建設,市級層面將加大政策支持、產業導入和項目落地,以制度創新為抓手,推動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加速發展,并在數據跨境流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突破力度,力爭將臨港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建設為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國際數據合作的高水平開放平臺。三是促進數據依法有序自由流動,會同相關部門推進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與“操作指引”制定;深化國際數據中心建設,打造國際數據合作一站式服務窗口,為上海國際數據樞紐建設不斷探索創新。
界面新聞:臨港新片區設立以來,海關在支持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在支持保稅創新業態發展方面有哪些考慮和具體安排?
張翼:臨港新片區設立以來,上海海關以“五個重要”為指引,推動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分別于2020年5月、2022年3月實現一期、二期封關運行,助力臨港新片區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高水平融合發展新格局的示范新高地。一是系統性構建全新監管流程。創新實踐以一線徑予放行、二線單側申報、區內充分自由、賬冊全面取消、統計高度便利、大數據充分運用為特征的全新進出境監管制度體系,使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成為我國對標國際公認、競爭力最強自由貿易園區的重要載體。
二是支持實體經濟、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以創新實踐國產大飛機“一司兩地”一體化監管模式為契機,促進民用航空等重點產業在臨港新片區集聚發展。充分發揮監管創新和特殊功能優勢,支持保稅維修、保稅加工、保稅展示交易、跨境電商等業態在臨港新片區加快布局。
三是助力提升上海全球航運樞紐能級。推動高低硫燃料油混兌調和政策落地實施,試點開展出口監管倉庫和保稅倉庫兩倉功能整合,推動國內首單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業務、國內首單外資班輪公司非五星旗國際航行船舶“沿海捎帶”業務等在洋山落地。在上海洋山港和長三角3省11港之間創新運用“聯動接卸”監管模式,進一步擴大上海港對長三角、長江經濟帶港口的輻射帶動作用。
四是全力推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聚焦國務院印發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有關措施、方案,充分發揮改革開放“策源地”“試驗田”作用,推動“簡化特定品類貨物境內檢疫措施”等涉及海關任務事項落地實施,目前《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中涉及海關的16 項任務已完成12項,4項正在推進。
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以來,進出口總值持續增長,連續突破一千億、兩千億元關口,在全國綜保區排名由2020年封關運作當年的第10位躍升至目前的第4位,今年上半年,該區進出口總值1361.2億元,同比增長6.2%。上海海關將加強與地方政府的聯系配合,不斷提高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助推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再上新的臺階。
一是以更高要求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推動“擴大徑予放行政策適用口岸范圍”等任務事項落地實施,持續提升貨物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動形成更多引領性、標志性制度創新成果;二是以高水平制度供給和服務舉措推動重點產業創新發展,進一步優化完善監管模式,支持以民用航空為代表的重點產業發展,助力企業更好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三是以更大力度支持保稅創新業態發展,支持保稅維修、保稅研發、保稅加工、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等“保稅+”業態發展。支持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打造“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中心功能區,圍繞服務解決跨境電商產業鏈發展過程的定制化需求,不斷提升監管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