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問答實錄(2023年9月26日)(上午) 2023-09-27 來源:市政府新聞辦
人民日報:普陀現在的關鍵詞是“中華武數”科創布局,請問普陀區如何把“中華武數”各類創新要素和創新主體聚合起來,以激發創新發展動能?
姜冬冬:普陀區科創資源較為豐富,不僅有中以(上海)創新園、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這樣的重大科創平臺,還擁有華東師大和同濟大學滬西校區等知名高校、16家科研院所、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一批國家級和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及千余家科技創新企業。把這些創新要素和主體聚合起來,深化協同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立足“中華武數”科創布局,重點圍繞“武林大匯”四個字下功夫。
一是圍繞“武”字,練好內功。我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發揮區域化黨建聯盟的作用,不斷織密組織網絡、拓展服務陣地、創新活動載體,結合大興調查研究,建立常態化走訪聯系機制,在穿針引線中打造“紅色引擎”,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比如,我們成立了武寧創新共同體科創人才實踐基地,緊跟產業發展需求,依托院所、平臺和企業推出了一批實踐鍛煉崗位,借助華東師大、同濟大學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高校資源“訂單式”設置人才培訓項目,打通人才“引育管用”全鏈條。今年以來,普陀區產生了一批很有分量的科創成果。比如,我們會同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了全國首個地市級數字化轉型指數,支持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圍繞車腦芯片研究承接市級科技重大專項。
二是圍繞“林”字,做優生態。我們推動構建“雨林型”創新生態系統,既要“頂天立地”,又要“鋪天蓋地”,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蓬勃發展。一方面,積極探索“企業出題,院所答題”的模式。以市場需求端、應用端為牽引,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前不久,區內一家行業龍頭企業中國建材遇到了技術上的困難,華東電力設計院及時幫助解決,雙方還就此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這兩家單位都是武寧創新共同體的成員單位,目前兩家企業聯手承接了更多項目。另一方面,面向科創企業提供集成化服務。我們成立了“百大平臺”聯盟,積極推動設立一批科技研發平臺和企業技術中心,圍繞科創企業所需的基礎性技術、共性技術,提供專業化、“組團式”服務,降低企業創新的門檻。
三是圍繞“大”字,做大產業。我們把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緊密結合起來,對重點產業圖譜進行細化,瞄準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網絡安全、數字廣告等具有一定基礎的領域,不斷做大做優做強。我們發布了“普陀科創十條”,都是含金量很高的干貨。成立了“半馬蘇河”科創基金,調動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為創新的種子插上風投的翅膀。用好“靠普貸”等政策工具,聯合2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組建60億元額度,最大程度降低科創企業的融資成本。比如,我們依托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的研發優勢,引進了一批集成電路潛力企業;發揮哪吒汽車的“鏈主”作用,集聚了近40家智能網聯車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
四是圍繞“匯”字,深化合作。我們強化系統思維,推動平臺、項目、技術、機制一體化布局,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資源整合、項目對接、成果共享的協同創新機制。今年6月,“中華武數”科創集市開市,我們根據平時動態收集的企業需求,定向聯絡銀行、基金公司、人力資源機構等進行現場集中服務,并開展項目路演、融資對接、政策培訓等一系列活動,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推介展示的平臺,也為企業對接各類資源節省了時間和成本。我們還發揮區位優勢,進一步加強同長三角地區特別是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沿線城市的交流合作。比如,牽頭成立了長三角軟件行業協會上海會客廳,安家在天地軟件園,為相關企業提供合作共享的平臺。
接下來,普陀區將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努力打造更多科技創新的新亮點,為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出更大貢獻。
界面財聯社:普陀區在優化產業結構,培育重點特色產業方面取得哪方面的成效?下一步在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還會推出哪些舉措?
肖文高:產業是地區發展的基石,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普陀區始終堅持產業立區、產業強區不動搖,“十四五”以來,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2022年占區級稅收比重達61.5%,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支撐。同時,為順應產業變革趨勢,我們將智能軟件、研發服務、科技金融和生命健康作為四大重點培育產業,納入全市產業地圖,提出了“411產業倍增”計劃,實現了四大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轉變,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全市重點產業布局,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全力構建符合普陀發展實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做強重點產業。堅持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發展方向,在產業主賽道上持續深耕,推動四大產業由局部優勢向整體優勢、由一般優勢向明顯優勢跨越,使其真正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比如,在智能軟件領域,我們共有關聯企業4800余家,經過多年沉淀,建成了天地軟件園等高質量載體,培育和集聚了拉扎斯、波克城市、360等領軍企業,接下來,我們將緊盯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錨住高附加值環節,大力發展智能軟件總部經濟,提升產業總體能級。
二是做實特色產業。一方面,開展產業圖譜研究,在四大產業的細分和衍生領域上做文章,持續強鏈補鏈延鏈。我們將根據自身特點,發揮市網絡安全產業示范園、市數字廣告園等載體作用,更加聚焦網絡安全、數字廣告、本地生活等已經具備一定先發優勢的產業,逐步實現關鍵細分領域突破與全產業鏈發展并舉。另一方面,堅持規劃和產業互為前置,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統籌推動重點產業、重點地區、重點平臺聯動發展,依托“一帶一心一城”重點地區、“中華武數”科創平臺的資源優勢,持續做好政策支持、空間布局和要素保障,提升產業集中度、顯示度。比如,依托市數字廣告園,在真如地區集聚了利歐、劇星、快手等數字廣告頭部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招強引大,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
三是做亮未來產業。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進一步優化“3+5+X”產業政策體系,促進現代服務業升級、戰略新興產業提速。重點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賽道,找準引領賽道風口的“核爆點”。上個月,全球元宇宙大會上海站活動在普陀舉行,我們發布了“半馬蘇河”元宇宙政策包,與華東師大、上海聯通、礪算科技等簽署合作伙伴協議,“元上蘇河”應用場景受到廣泛關注。接下來,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提升區域創新濃度,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態。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普陀正在全力打造“半馬蘇河”城市名片,隨著蘇州河的岸線貫通,未來普陀在打造“半馬蘇河”品質提升方面,還能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期待?
姜愛鋒:蜿蜒21公里的蘇州河岸線,對于普陀人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寶貴資源。近兩年,我們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圍繞“半馬蘇河”做足文章,深化濱水和腹地一體化發展,全力打造“半馬蘇河”的靚麗名片。
一方面,繪好“半馬蘇河”多彩畫卷。一是進一步完善蘇州河沿線驛站的建設。蘇河驛站主要作用是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和便民服務。為此,我們充分利用濱水公共空間和跨河橋梁的橋下空間進行合理選址,全面提升岸線服務能級和輻射范圍。目前普陀區已建成蘇河驛站24個,正在研究推進建設6個。二是加快推進百合橋、白玉路橋等慢行橋梁建設,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質。同時,將對現有的武寧路橋、江寧路橋、華政橋等跨蘇州河橋梁進行品質提升。三是美化蘇州河景觀照明。我們正在啟動建設以“半馬蘇河,樂活普陀”為主題的照明系統建設三期工程,圍繞歷史建筑、商務樓宇和居民區打造夜景亮點,營造休閑、游憩、觀賞的夜間濱河氛圍,讓老百姓“靜得下來”。同時增加夜間燈光引導和公共空間互動投影,讓市民夜間“跑得起來”,激活“半馬蘇河”的新“夜”態。
另一方面,塑造“半馬蘇河”生活秀帶。一是盡快出臺《普陀區蘇州河岸線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養護管理標準、禁止行為和限制行為等內容,為保障蘇州河沿岸高品質開放和高水平管理、打造世界級濱水區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設立規范、統一、易辨識的蘇州河標識指引系統,完善游覽導引、慢行休憩、休閑娛樂、行為規范等標識提示,方便市民游客“找得到、進得去、留得下”。三是改善無障礙設施環境建設,針對老年人等群體,開展硬件設施改造和提升,著力構建有溫度的濱水公共空間。
蘇州河經過了多年的治理、岸線貫通、品質提升,現已成為深受市民歡迎的公共空間。我們將全力繪好“半馬蘇河”的工筆畫,高標準打造成為上海的“城市項鏈”和“旅游名片”。讓普陀的蘇州河兩岸展現出世界級城市濱水區的風范。
澎湃新聞:普陀區作為全市民營經濟的大區,這幾年打出了“人靠譜(普),事辦妥(陀)”服務名片,請問普陀區在下一步還有哪些思考和設想來打造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
肖文高:近年來,普陀區在打造優質營商環境方面,得到了包括民營企業在內各類市場主體的充分認可。2020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實施招商引資“十億百千萬”計劃,剛才書記介紹了我們今年的成績,經過三年時間,我們已有38家億元能級項目、398家千萬元能級項目選擇了普陀,用實際行動給普陀營商環境投了信任票。同時,去年全區新設企業達到1.3萬戶,增長非常迅速,顯示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體量大小、各種類型企業關注普陀、投資普陀、入駐普陀的發展態勢。接下來,我們將以更大的決心,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主要建好四個環境。
一是高效直達的政策環境。持續打好減稅降費、助企紓困政策“組合拳”,結合大興調查研究,做好各項政策的跟蹤問效和優化調整,有效提高政策知曉度、匹配性、直達率。比如,截至2022年底,全區共有民營企業7.6萬家,占全區市場主體達到95%,為此,我們推出了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方面舉措,有效激發了民營企業的活力。同時,形成了企業走訪、中小企業服務專員制度,實現221個樓宇園區全覆蓋,今年以來,累計走訪聯絡企業達到1.9萬余次,推動政策直達快享。
二是用戶導向的政務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縮短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比如,在全市首推“一業一證幫辦服務一件事”,中心城區首家山姆會員店僅用5天就辦出了行業綜合許可證,辦理時限縮短三分之二;海納工程院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長壽24街坊地塊實現“交地即交證”。“一網通辦”開展五年來,全區網辦件數量增長10倍,目前區內新設企業已全部通過“一網通辦”辦理。
三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進一步強化法治保障,為企業提供更加公正、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2022年,普陀區政府透明度指數在全國縣(市、區)政府序列中排名第二。今年7月,區人大常委會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人靠譜(普),事辦妥(陀)”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決定》,以法治方式助力區域營商環境建設。對于關注度較高的知識產權保護,我們通過設立“知心辦”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工作室等方式,提供全鏈條服務。同時,保持對企業的包容審慎監管,為企業定制“健康體檢報告”,降低違規風險。
四是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持續做優“普陀人才優享卡”機制,提供工作、學習、生活等“一站式”服務。“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籌措人才公寓近一萬套,滿足各類人才的安居需求。此外,隨著桃浦中央綠地、武寧路快速化道路、蘇州河岸線貫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全面完成,普陀的綠化景觀、市容面貌、交通出行等方面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后續還有一系列民生工程將繼續推進,我們也熱忱歡迎大家來普陀走一走、看一看,品味發展魅力、共享未來盛景。
新民晚報:普陀是一個人口大區,也是居住大區,未來在推進城市更新和改善人居環境方面會有哪些具體舉措?
姜愛鋒:近年來,普陀區接連啃下全面完成舊改和消滅手拎馬桶的硬骨頭,鋪開城市更新行動。下一階段,我們將重點圍繞“安居、宜居、樂居、美居”四個方面,深入推進住宅小區各項居住民生工程。
一是圍繞“安居”,守牢房屋安全底線。普陀區始終把房屋安全工作擺在重要位置。2021年起,我們根據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要求,領先完成城鎮房屋排查任務。下一階段,將借鑒以往成功案例經驗,因地制宜推進隱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堅持守住房屋安全底線。
二是圍繞“宜居”,深化“兩舊一村”改造。我們持續加大“兩舊一村”改造和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力度。舊住房成套改造方面,今年計劃啟動實施舊住房成套改造2.38萬平方米。自2018年,全區已累計實施45個項目、近35萬平方米。下一階段,將集中精力推進“小梁薄板”不成套房屋改造,確保按市總體要求,于2025年底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2027年底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方面,為解決“懸空老人”上下樓問題,普陀區持續推動加梯工程,今年新簽約417臺,開工270臺,完工251臺,下一步將把加梯工作與推進城市更新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規、建、管”一體化、全周期、可持續的工作機制。
三是圍繞“樂居”,推進小區建管并舉。我們從精簡在管物業企業、建立區域化物業聯盟、推動物業費質價相符、整合小微小區等方面提升小區物業的服務水平。后續,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小微小區完成物業管理區域合并或管理歸并,不斷提升物業管理行業集中度,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管理水平。
四是圍繞“美居”,精準施策美化小區環境。“十四五”期間,我們聚焦居民的急難愁盼,計劃實施“精準施策型”專項提升修繕1000萬平方米。我們編制設立了小區地下管道、小區道路、公共設施、小區環境、消防設施、智能化改造、適老化改造等七類專項提升改造工程,實現了城市更新和修繕改造領域的全市首創。
接下來,我們將乘勢而上、再接再厲,繼續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采取“修、建、管、提”多措并舉的方式,努力改善普陀百姓的居住質量,更多的獲得感。
文匯報:近年來,半程馬拉松賽、中國龍舟公開賽相繼在普陀舉行,怎么借助大型文體比賽契機,讓更多居民共享文體資源,提升居民幸福感?
王玨:隨著普陀區蘇州河21公里岸線的全面貫通和提升,去年的9月17日我們迎來了蘇州河游船開航。一條河加一條航線,把兩岸豐富的文體資源串珠成鏈,為普陀帶來了人氣和流量,為老百姓帶來美好與歡樂,也為普陀文旅和體育事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下面,我從三方面介紹相關情況。
一是蘇河新活力。我們借助“半馬蘇河”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按照“南岸走起來、北岸跑起來、水上劃起來”的構想,舉辦眾多大型文體賽事活動;按照“海派煙火地、蘇河新活力”的定位,構建更多有意思的場景和空間,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加豐富的文旅體生活體驗。蘇州河龍舟賽至今已歷時20年,成為了享譽上海乃至全國品牌賽事。除了龍舟賽,今年上半年,我們舉辦了“半馬蘇河”上海賽艇城市精英賽、上海蘇州河半程馬拉松賽,10月22日還將舉辦上馬系列賽的上海10公里精英賽,為上馬的全馬進行暖場,一批專業賽事因為優美的“半馬蘇河”而成為景觀賽事。每年9月份的蘇州河文化藝術節,目前已經升級為“半馬蘇河”文化旅游節,過去兩年線上線下的活動累計吸引近1600萬人次參與。今年首次在蘇州河上舉辦的彩船巡游,成為今年上海旅游節的一大看點,也為上海“一江一河”建設增添了新的亮點。
二是蘇河新玩法。除了長風公園、長風海洋世界、樂高探索中心等傳統“遛娃圣地”,近兩年隨著市少兒圖書館長風館、普陀青少年活動中心長風校區、半馬蘇河公園的陸續開放,親子休閑游的多樣性更加豐富。同時通過深化水岸聯動、文旅融合,串聯起不同主題的“city walk”:比如,滬西工人半日學校史料陳列館、顧正紅紀念館、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作為紅色主題線路受到各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中小學研學活動的歡迎;市民朋友沿著蘇州河步道從M50創意園漫步到紡織博物館、造幣博物館、最后到創享塔園區享受美食咖啡,主打一個文博創意時尚主題;還可以從長風公園碼頭坐船一路去往黃浦江河口,盡享蘇州河兩岸的風光……更多可玩可看可品的潮玩地、打卡點,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好體驗好時光。
三是更多家門口的好去處。我們把“半馬蘇河”周邊的“金邊銀角”變成了高品質的休閑娛樂運動空間,如長風大悅城天空跑道、云嶺西路中環籃球公園、半馬蘇河公園里的腰旗橄欖球場、露營區、煙囪廣場狗狗聚會地、baba部落美食夜市、蘇州河咖啡館等等,更多的空間為不同人群所喜愛,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去處。
半馬蘇河,未來可期。最后,我借今天的機會,向各位媒體朋友并通過你們向廣大市民發出誠摯邀請,希望大家經常來“半馬蘇河”沿岸走走看看,體驗文化魅力,享受運動活力,也多請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建議。
東方網:據了解,普陀區已經入選了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請問接下來在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上,普陀會有哪些亮點和特色?
蔣龍:近年來,普陀區聚焦“善美普陀•同心家園”,全面推進以“鄰聚里”為品牌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實現空間共享、功能復合、就近便捷,穩步打造高品質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介紹相關情況。
一是劃定生活圈層,實現“一圈多能”。根據普陀區實際情況,圍繞織密“鄰”的布局、做實“聚”的功能、捂熱“里”的溫暖,以“十全十美”為導向豐富社區服務內容,做到10個街道鎮“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街區。在整體把握全區公共服務規模總量、空間布局和人口特點等基礎上,將全區劃分為30個生活圈,其中商務圈5個、產業圈3個、居住生活圈22個,完善近距離公共服務。我們還努力在點位布局中實現多領域的“融合式精細治理”拓展,探索生活圈與養老托育圈、文化休閑圈、健康健身圈、金融服務圈等圈圈相融,構筑完成標準化、數字化、精細化的善治共享“普陀樣板”。
二是緊盯居民需求,實現“服務+治理”。我們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項目清單”,最后轉化為居民的“滿意清單”。比如針對“市民早餐問題”,增加早餐網點密度,保障居民“吃得上”;構建多層次早餐供應體系,努力讓居民“吃得好”。針對“老年人吃飯”問題,目前全區已有102家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區、方便可及的服務網絡,基本滿足了普陀老年人就近、便捷的助餐服務需求。為解決老年人在普陀跨街鎮,不同社區食堂就餐支付不便難題,我們積極探索社區食堂智慧助餐場景建設,打造“普陀區智慧養老助餐管理系統”,讓普陀老年人實現區內就餐“一卡通吃”的便利,同時持續探索市場化運作促進行業良性發展,進一步提升老年助餐服務水平。
三是科學精準定位,實現“一圈一特色”。蘇州河是上海,更是普陀的寶貴資源。為了完善蘇州河沿岸公共空間的配套服務功能,目前已建成蘇河驛站24個,正在半馬蘇河21公里岸線上建設的還有6個,這些驛站都以提升城市安全、品質生活、休閑活動等功能為主。比如聚焦中遠兩灣城人口密度高、服務需求量大的特點,拓展“鄰聚里”中心的陣地功能,全力推進半馬蘇河驛站•1690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將其打造為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主陣地”、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示范點”、蘇河文化歷史的“旗艦站”、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樣板間”。聚焦蘇州河游船碼頭附近客流量大、長風地區白領商務人士多的特點,推進半馬蘇河驛站•長風灣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打造水岸經濟“旗艦店”,為樓宇黨群服務提供實體支撐。
下一步,普陀區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織密和拓展“鄰聚里”服務網格,提升各類設施和公共空間的服務便利性,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各種需求,全面構建與上海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區發展相適應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