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首場重頭戲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登陸上海 用展覽搭建滬港雙城更深層文化對話 2025-05-12 來源:解放日報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現場。記者 賴鑫琳 攝
??記者 李君娜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在上海宣布啟動“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后不久,香港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如約而至。
??作為“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首場重頭戲,由M+帶來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登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談及展覽,華安雅眼中泛起熱忱光芒。400余件展品跨越百年時空,將建筑大師的東方血脈與全球視野編織成流動的視覺史詩。
??“貝聿銘先生用建筑連接東西方,而我們則用展覽搭建更深層的文化對話。”華安雅說,“這不僅是建筑展,更是滬港雙城共同的文化基因解碼。”
??窗外,新天地的梧桐樹影婆娑;窗內,華安雅以“熱忱、說服力與耐心”編織著滬港雙城的藝術脈絡。
??記者:M+在上海西九文化周期間會展示哪些項目?這些項目將如何凸顯上海和香港的互補文化和特色?
??華安雅:M+至今已接待了超過850萬訪客人次。我們的藏品已頗具規模,有9000多件藏品和6.5萬份檔案藏品。這些藏品以香港的視角為根基,具有全球視野,賦予了我們獨特的聲音。
??上海西九文化周將展示香港正在通過像M+這樣的各類機構積累重要的文化資本。我們帶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筑”,這個展覽經過7年的籌備才完成。這是首個貝聿銘的全面回顧展,在香港展出時,觀眾反響非常積極,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們很高興能把它帶到這里,因為貝聿銘的成長歲月有一部分是在上海度過的。這座城市對貝聿銘的思想形成和成熟有著重要影響。
??記者:在您看來,上海和香港如何通過資源共享和創新來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華安雅:我覺得我們就像姐妹城市。定期合作,一起舉辦展覽、策劃項目、進行表演,我認為這很棒。我很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合作。
??記者:M+如何探索虛擬現實(VR)和擴增現實(AR)等數字展示技術應用?這些技術如何提升全球觀眾的參與度?
??華安雅:在21世紀,數字化是我們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越來越重要。它既是我們進行溝通的工具,也是我們作為21世紀的博物館回應藝術家創作方式的途徑。
??數字化的應用范圍幾乎是無限的。舉幾個具體的例子:我們博物館大樓里有一塊很棒的M+幕墻,我們委約藝術家創作作品于LED幕墻上播放。每天18點到22點,大眾可以在香港島欣賞到這塊幕墻上的作品,也可以在線觀看。在香港這樣一個滿是流動影像幕墻的城市里,我們覺得有一塊專門展示創意藝術作品的幕墻非常重要。目前在這塊幕墻上展示的作品《戲夜尋謎》(2025)來自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他選取了一些經典香港電影的片段,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處理。我們也在探索將人工智能作為藝術創作工具。
??記者:M+的“Z世代”會員增長數據如何?您認為吸引年輕人的關鍵是什么?
??華安雅:我們的觀眾非常年輕,84%的觀眾年齡在18歲到44歲之間。在過去四年里,我們的公眾活動是最成功的項目之一。我們努力與所有學校建立聯系,現在香港約50%的中學都會組織學生來博物館參觀。
??我認為吸引年輕人的參與對于一家致力于反映我們生活和文化的世界級機構至關重要。作為一家展示21世紀當代文化內容的博物館,展覽內容反映我們的生活和文化世界,這更容易吸引年輕觀眾產生共鳴。我們的觀眾還會不斷回訪,香港觀眾每年回訪次數高達4次。
??記者:近年來,中國博物館加速“走出去”戰略,M+有海外巡展計劃嗎?如何在國際上講述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故事?
??華安雅:我們已經在進行由M+策劃的海外巡展,這些展覽是香港城市故事和我們文化機構知識成果的一部分。“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之后還會移師多哈卡塔爾國家博物館、阿爾里瓦克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