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 滬上高校師生牢記囑托砥礪奮進 夯實未來產業發展關鍵人才支撐 2025-05-06 來源:解放日報
同濟大學科技園內,專注于低空經濟領域的勵騁智能工作人員在調試無人機。記者 賴鑫琳 攝
??記者 徐瑞哲 李蕾
??從“加強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到“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滬考察調研,勉勵大家不斷干出新業績、作出新貢獻。對此,滬上高校師生牢記囑托、承擔使命,搶抓機遇、砥礪奮進,推進高教綜合改革,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面向未來一個時期,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作為以上海城市命名的大學,上大黨委書記成旦紅表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交匯的前沿,上海大學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錨定學校事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以硬核科技服務國家高水平自立自強,引才匯智打造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強磁場”,并加速前沿科技的商業化進程,為產業創新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在上海交通大學,全校瞄準科技前沿和時代變革,已成立人工智能學院、集成電路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深化“大電類”綜合改革,制定“AI(人工智能)+HI(人類智慧)”教育教學改革計劃,構建具有交大特色的“大信息”學科布局。上海交大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表示,未來,上海交大將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持續聚焦科技創新策源、新興產業培育、科研成果轉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等領域縱深發展,以底層創新推動顛覆式創新,以基礎突破引領革命性突破,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夯實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人才支撐,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貢獻高校力量。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必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進一步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推動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上海電力大學黨委書記李明福說,要以“適配國家需求、適配時代特點、適配學生發展”為目標,以人工智能賦能為契機,促進教育教學范式變革,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
??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在滬寄語青年:“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跑好歷史的接力棒,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寬廣舞臺上綻放絢麗的青春光彩。”正值“五四”之際,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向參與主題團日的青年學子表示,把“信念”和“信仰”相融,讓青年理想在沃土中扎根;把“需求”和“智慧”交織,讓技能本領在實踐中提升;把“勇氣”和“毅力”結合,讓創新精神在砥礪中奮進;在尋找真問題的人生旅途中樹立長遠目標,以胸懷天下的格局,洞察時代,把握未來。
??以AI重構人才培養新理念新范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對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提出新要求,強調要加強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
??記者了解到,4月底,華東理工大學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數智化發展戰略,明確以數智化賦能人才培養。作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華東理工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杜文莉表示,研究生教育是培養未來人工智能人才的主力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優化學習體驗和培養創新能力。
??“接下來,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指引,不斷更新重構研究生教育范式與人才培養理念,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賦能下的研究生教育體系革新,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在培養目標、專業課設置、科研過程、學術評價等多方面做出一系列變革。”杜文莉教授表示,同時也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研究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培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力爭培養出更具創新思維、研究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高層次人才。
??“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養出能夠適應并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成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難題。”同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吳志軍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同濟全力打造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加快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創新,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針對人工智能需要的本體技術、場景應用、系統集成和社會治理四類人才,聯合多所高校共同建設人工智能工程技術課程體系,構建新工科專業知識圖譜與知識模型,搭建AI4E(工程智能)教學創新實訓平臺,培訓萬名AI+新工科教師,創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新范式。
??作為上海市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高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智能技術學部人工智能系主任王棟透露,目前人工智能系針對大模型應用技術方向,新建了大模型部署技術、大模型微調技術、大模型知識庫技術和大模型智能體應用技術4門課程,并且與機器人工程系聯合建設了具身智能與機器人課程,課程負責人都是年輕人,充分體現了年輕老師勇于擔當的精神。
??科技報國既需仰望星空又需腳踏實地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滬調研的“模速空間”入駐企業之一,上應大經濟與管理學院大四學子李灝楠主創公司——上海羲夢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Z·Pilot AI黑科技體驗店展出的努技AI智能鼠標,出現在當晚《新聞聯播》中。
??李灝楠介紹,這款智能鼠標憑借其“語音輸入+AI助手”的創新形態,成為最受歡迎的展品之一。大二下學期,他從材料物理專業申請轉至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管工融合的知識儲備和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為他后續的創業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也讓他更加精準地把握AI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應用方向。
??“4月29日,從手機里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人工智能產業的消息時,我正坐在實驗室調試機械臂的代碼。”來自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院的機器人專業方向博士生朱永同說,新聞里“模速空間”“大模型”“智能體”這些關鍵詞迅速引發了他的興趣,也讓他特別有共鳴。
??朱永同表示,在機器人領域,新技術迭代的速度快得驚人,上個月還在論文里的算法,下個月可能就被開源了。“作為學生,我常常焦慮自己學的知識會不會‘過期’,但總書記的話讓我意識到:正因為行業年輕,我們才更有機會成為定義規則的人。”他表示,身處上海這一科創高地,青年科研工作者不僅要勇攀技術高峰,更要立足國家需求,努力投身于解決“卡脖子”難題的實踐中。“新時代的科技報國之路,既需仰望星空,又需腳踏實地——這是總書記的殷殷期許,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使命。”
??領銜腦機接口研發團隊的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金晶表示,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本質上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實踐探索,這要求我們既要瞄準國際前沿深耕基礎研究,在神經解碼等核心技術上保持定力,又要加快臨床轉化,讓實驗室成果早日應用于漸凍癥、帕金森等腦疾病治療,也提醒我們腦機接口技術不僅要追求技術突破,而且要聚焦患者康復實際需求,讓科技創新真正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