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議“兩院”報告時 多位代表都談到受理案件數和訴前調解成功案件數: 數據一降一升 “這是件好事” 2025-01-18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閑樂 胡幸陽 顧杰
昨天下午,市人大代表分組審議市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市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代表們認為,過去一年上海法院、檢察院工作既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又能貼近時代、關注民生,積極探索司法檢察工作新局面新機制,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司法貢獻。
多位代表在審議時都談到一組數據:2024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86萬件,同比下降11.4%。訴前調解成功案件31.6萬件,同比上升121.5%。
“數據一降一升,我覺得是件好事情,體現了法院在社會綜合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王興鵬代表說,法院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可以從根本上減少案件數量,“現在很多案件最開始可能只是一點小糾紛,如果及時化解就可以避免發展為更惡劣的案件,這對維護上海城市安全非常重要”。
周凌代表認為,報告顯示上海有重罪數下降的趨勢和特點,建議法院、檢察院根據新形勢,適時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簡化辦案流程,縮短辦案周期,減輕當事人訴累。同時,積極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減少輕罪案件的發生。
潘書鴻代表注意到,現在上海一些法官、檢察官的工作壓力很大,說明“案多人少”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案件審判質量,更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依法糾正‘小過重罰’行為”“建立違規異地執法、趨利性執法線索通報機制”……“兩院”報告中涉及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相關內容,受到代表們高度肯定。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王振代表說,上海法院和檢察院要加強對“遠洋捕撈”類違規執法行為的關注,充分發揮司法作用,保護企業合法權益。
季諾代表建議,要進一步探索跨區域協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或跨區域監督,避免或減少對涉案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依法促進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更好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吳月代表建議立法、司法、執法機關之間加強溝通協作,明確“小過”和“重罰”相關標準,促進適法統一。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發了不少新型糾紛,其復雜性和專業性對司法審判提出了嚴峻挑戰。”呂琰代表說,法律通常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難以完全涵蓋新興技術帶來的新問題,導致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對同類案件的認知和判斷存在差異,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時有發生,損害了司法權威和公正。建議建立專門的前沿科技審判案例庫,加強審判案例示范機制建設;加強對法官的專業培訓;加強跨區域司法協作與交流,形成跨區域統一的裁判標準和尺度。
今年“兩院”報告都用一定篇幅介紹了數字法院、數字檢察建設成果,這引起了代表們的關注。
翟惟清代表建議,將數字法院、數字檢察建設和司法為民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司法保護。“比如職業索賠類案件,按照最新司法解釋,法院可能不會判決支持職業索賠者的賠償要求,但商家的質量問題又確實存在。”她說,法院如果能通過技術手段處理隱私信息,再將相關案件數據提供給消保委等機構,這樣就能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發揮司法大數據的價值。
“報告體現了法院、檢察院工作正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緊密結合,令人感到振奮。”張治代表注意到,報告中還提到了青少年保護的問題,建議對于家源性的侵犯青少年權益問題加強關注。
檢察公益訴訟是代表們討論的另一個焦點。代表們認為,公益訴訟要進一步強化法律監督職能,完善聽證等程序,保障各方陳述的權利,重點解決市民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唐寧玉代表建議,要在食品安全、隱私保護等方面加大公益訴訟和司法懲戒力度,同時利用大數據等新手段應對新型高科技犯罪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