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重大使命 強化戰略敏捷 市政協會議舉行大會發言 委員們緊扣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建言獻策 2025-01-17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洪俊杰 鄔林樺 肖彤 林子璐 劉雪妍
昨天下午,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委員們緊扣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圍繞全力提振消費需求、下好科技創新策源“先手棋”、推動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支持創新藥可持續發展、提升涉外法律服務能級等議題,直陳建議,貢獻真知。
打造一站式新貿易快捷服務
“在外部環境更為復雜、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上海外貿外資發展面臨挑戰。”童繼生委員為此建議,要加大上海傳統外貿向新型外貿轉變力度,認真總結上海外貿外資外經的歷史經驗與不足,克服路徑依賴,打通瓶頸、“玻璃門”,新設立海關、稅務、簽證、外匯等涉外經濟全要素統一服務窗口,打造全國領先的一站式新貿易快捷服務生態環境。
與此同時,要抓住國際貿易格局重塑機遇,搶抓先發優勢,增強高水平新型貿易中心功能。童繼生建議,制定境外加工貿易、邊境加工貿易、離岸貿易、轉口貿易、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等新業態支持政策;吸引國內外品牌商、制造商、服務商入駐上海虹橋品匯,提供“采購集散便捷+稅費專項政策+集拼多式聯運+跨境供應鏈韌性服務+上海下單上海結算”便利。
童繼生還建議,進一步打造上海國際新時尚消費中心。一方面,提高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時尚度,打開東西文化融合的時尚新天地;另一方面,制定配套政策支持上海時裝周、上海寵物時裝周、上海國際藝術節等,用科技與文化藝術引領上海時尚產業經濟發展,帶動消費升級,促進進出口貿易,吸引全球買手、消費者來滬下單,擴大貿易增量。
提振消費發揮“長尾效應”
提振消費是今年的重要任務。沈開艷委員說,上海必須以優化消費環境為主線,全力提振消費需求,激發消費市場新活力。
引導和鼓勵大宗消費,應加快出臺具有上海特色的“兩新”政策。沈開艷建議,延續并優化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補貼政策,減輕消費者資金壓力,提升購買意愿。關注二手車市場,通過以舊換新帶動新車銷售,進一步提升置換和更新需求。對購買環保型、節能型大宗商品的消費者,在消費稅方面給予優惠,引導綠色消費。
沈開艷還建議,深入挖掘上海高端服務與文化IP資源,推出一批具有網紅效應和引領功能的個性化消費場景,帶動多層次服務和實物消費;組織服務業市場主體創新服務“菜單”,延長外地來滬游客在滬時長并挖掘消費潛力。同時,在支持小額消費方面,應優化消費券政策,實現消費券發放便捷智能化,放大其對消費需求的乘數撬動效應。
“我們要注重演藝市場的衍生產品開發、周邊產業培育,放大演藝、賽事、展覽等活動的消費帶動效應。”沈開艷建議,通過策劃文博大展活動,打造爆款、引流賦能,將客流和消費流量的瞬時“潮汐效應”,轉變為可持續的“長尾效應”。
完善耐心資本供求生態
朱建高委員代表民建上海市委發言說,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要“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上海作為金融改革前沿陣地,已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但在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方面仍面臨一些問題。
他建議,完善評價體系,讓耐心者安心。健全循環機制,讓退出者順心。探索建立推薦優質被投項目申報IPO的“綠色通道”,推動構建私募股權基金份額轉讓平臺、S基金、并購重組等多元化退出通道,形成“投資—退出—再投資”良性循環。讓耐心資本進得來、干得好、退得出,進一步激活耐心資本的主動性和參與度。
此外,培育多元主體,讓共投者放心。他建議,調動國有、民營、外資等各類市場投資主體的差異化優勢,協同完成創業投資“接力”,形成完善的耐心資本供求生態。
圍繞產業升級加快AI賦能
邵馳委員代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建議,要以加快人工智能賦能為切入點,建強產業高端引領主陣地。
邵馳指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上企業、產業規模、人才儲備均居全國前列,但當前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場景還不多,尤其需要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高端引領,加快人工智能應用賦能。
他建議,按照近期出臺的《關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加快布局AI for Science和AI for Engineering重大項目,推動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創新范式演變和創新效能提升,釋放更多以人工智能引領產業高端發展的變革性價值。出臺制造業“工業大腦”實施計劃,打造工業領域具身智能系統,拓展制造服務一體化、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綠色低碳服務等應用場景,推進制造業降本增效和高端轉型。圍繞供應鏈產業鏈高端發展目標,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集成創新,聚焦需求預測、采購排產、智能調度等關鍵環節,在大宗商品、集成電路、汽車等重點領域“一鏈一策”推動智慧供應鏈建設。
健全大模型產業相關法規
黃海清委員代表科協界別發言,呼吁探索語料數據合理使用規則,推動大模型產業健康發展。
他表示,“算力、算法、數據”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三要素,語料數據如同燃料,作為大模型產業的核心驅動力,決定大模型訓練結果的上限。要加快明確大模型語料數據的合理使用規則,推動“文本與數據挖掘”在預訓練領域的適用。實現在國內推行針對機器學習的數據合理使用,平衡著作權人權利和科技發展需要,解決授權難的問題。
與此同時,政府還要出臺鼓勵政策,支持語料數據企業加強自動化工具鏈平臺研發,降低語料數據成本。圍繞上海金融、制造、教育、醫療、文旅、城市治理等六大重點行業,具身智能、自動駕駛、智能終端、科學智能、在線新經濟等五大關鍵領域,加強自動清洗算子及自動標注算法等技術研發,打造AI自動化清洗與標注工具鏈平臺,降低語料成本。
此外,他建議加快人工智能生成物保護范圍的法律研究,制定規則明確的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權屬與責任。
改善退出機制促進資金循環
郁敏珺委員代表市工商聯在發言中提到,上海要最大限度地盤活創新創業投資資源,更好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創中心聯動發展,加快培育一流企業,助力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她建議,健全準入機制,發揮市場效力。同時,優化考核機制,增強市場動力。還要重構退出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募投管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退出難影響了資金的良性循環,必須有效改善退出環境,促進創投行業的健康發展。”
健全回報機制支持藥企創新
合理用藥需求能滿足、個人和醫保基金能承受、藥企創新投入有回報這個“不可能三角”如何打破?堯金仁委員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建議,完善商業健康險,支持創新藥可持續發展。
堯金仁指出,在相關政策推動下,商業健康險2019年以來支付規模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但對創新藥的支付貢獻2023年僅約占5.3%。個中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創新藥采購權在醫院,創新藥納保進院效果仍不理想;二是醫保控費和集采,不僅影響價格,還影響市場準入和銷量;三是商業健康險在產品創新、服務銜接、合作機制等方面還有很多挑戰。
基于此,堯金仁建議,以患者為中心、療效為導向,保障群眾獲得高質量、更安全、有效率、能負擔的就醫服務。有效連接藥企、商保公司、醫療服務提供方、健康科技公司等多個主體,依托政府主導,協力打造一體化的藥品、創新支付、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和生態。
堯金仁認為,可以充分發揮上海醫藥創新要素和保險機構集聚的優勢,推動商業健康險與醫保無縫銜接、有序對接、錯位發展。以市場化的風險共擔機制,健全支持藥企可持續創新的合理回報機制。制定“滬惠保”分級費率,開發“滬惠保”分檔產品,持續擴大“滬惠保”惠及人群。
構建國際組織人才信息數據庫
胡翊群委員代表農工黨上海市委發言時說:“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向國際組織輸送和培養各類人才,已成為重大戰略性問題。”上海在國家人才戰略布局中肩負著重大使命,應強化戰略敏捷,掌握戰略主動,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他建議,構建國際組織人才信息數據庫。全面梳理各類國際組織信息,建立與服務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相關的國際組織清單,建設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及崗位需求信息庫,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匹配人才與崗位,提高人才輸送效率。
其次,多渠道推動機構引入和人才輸送。引入或對接更多非政府間國際組織以及專業性、區域性國際組織,力促其落戶上海。多部門聯動,整合上海國際化人才優勢,開辟多元人才輸送路徑,推動各層次人才進入國際組織任職。
此外,切實發揮上海高校培養涉外復合型人才的優勢。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從語言類向專業類和綜合類轉型,構建語言、專業復合的“雙復型”體系,構建并充分發揮在校生與畢業后在職生雙渠道培養體系作用,加強高校與涉外機構合作,建立“政府—高校—社會”聯動互補的培養模式,合作推舉人才。
提升涉外法律服務能級
游閩鍵委員在代表無黨派人士發言時建議,適應企業海外利益保護需求,提升上海涉外法律服務能級。
游閩鍵坦言,當前涉外法律服務水平不足以滿足企業的需求。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供給不足,法律服務機構國際化程度不高,法律服務市場整體開放程度不夠。
“要注重普通法系統性教育,以實踐為導向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游閩鍵建議,改革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將普通法系和某些國別法列為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鼓勵國外高水平法學類院校來滬合作辦學,引進國際一流教學人才和國外實務專家,提高涉外法學師資水平。
他還呼吁培育國際一流律師事務所,為涉外法律服務走出去提供更多助力。借助東方樞紐政策紅利,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
“免簽政策對仲裁員、當事人、國際仲裁機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建議借鑒新加坡麥士威國際爭議解決中心經驗,在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建設國際爭議解決中心,吸引更多境外爭議解決機構和外國仲裁員到上海,推廣臨時仲裁,使上海成為涉外案件爭議解決首選地。”游閩鍵說。
完善勞動者權益協調機制
“近年來,隨著平臺經濟快速發展,上海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高度集聚,他們是服務保障民生、維護城市生產生活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王厚富委員代表市總工會發言時指出,平臺企業的主體責任亟需進一步明確,加快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協商協調機制建設。
為此,他建議: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壓實平臺企業建立協商協調機制的主體責任。同時加強專業研究,立足行業實際,科學確定平臺經濟協商協調的勞動基準。鼓勵引導頭部平臺企業持續優化“強制小休”“常態化協商協調”等,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可以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幸福生活。
此外,需創新立法保障,依托法律規范深化新就業形態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積極推動上海率先就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協商協調機制立法,突出平臺企業、行業主管部門、工會組織及行業協會等各方責任,細化協商協調的具體形式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