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國務院首個批復的超大城市總體規劃正式發布 “上海2035”: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 2018-01-05 來源:解放日報
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重要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夢圓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各項發展指標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17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以下簡稱:“上海2035”),明確了上海至2035年并遠景展望至2050年的總體目標、發展模式、空間格局、發展任務和主要舉措,為上海未來發展描繪了美好藍圖。昨天,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上海2035”全文內容。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國務院第一個批復的超大城市總體規劃,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經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的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規劃明確了上海的城市性質,即:上海是我國的直轄市之一,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同時,闡述了上海的城市目標愿景。
“主要反映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重在體現民眾意愿。”據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徐毅松介紹,“上海2035”把上海的目標愿景表述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通過“創新、人文、生態”三個分目標,深化了“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內涵,充分體現創新對未來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引領,突顯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彰顯以人為本理念和城市特色魅力。
銜接黨的十九大明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兩個階段”戰略安排,“上海2035”提出了近期(2020年)、遠期(2035年)和遠景(2050年)三個階段的城市目標愿景: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上海力量;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重要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始終當好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夢圓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各項發展指標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譜寫更美好的上海篇章。
“上海2035”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作為一根紅線貫徹始終。規劃強調,上海將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通過探索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引導和調動社會各方參與規劃實施和監督,逐步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確保“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干到底”。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明確,堅持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牢牢守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底線,實現內涵發展和彈性適應。到2035年,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32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