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府辦發〔2016〕64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上海市科普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上海市科普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2月29日
上海市科普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為進一步促進科普事業發展,全面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夯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社會基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結合《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和《上海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編制本規劃。
一、面臨形勢
“十三五”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上?;窘ǔ伞八膫€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決定性時期,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把科學普及工作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求科普工作確立新定位
“十三五”時期,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本框架,要求科普工作著力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提升公眾科學素質;著力激發創意、宣傳創新、服務創業,健全科普服務創新創業體系;著力優化公民理解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環境,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科普工作明確新任務
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公眾生活水平和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對科學、技術、教育、文化等需求與日俱增,要求科普工作樹立以能力為導向的理念,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科普服務,著力提升社會公眾的科學勞動能力、科學生活能力、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能力,培育具有較好科學素質的新型社會公民。
(三)傳播方式變化要求科普工作建立新模式
新媒體技術和手段的廣泛應用,正深刻改變著社會公眾的信息獲取方式。傳播者與被傳播者的界限日漸模糊,傳統手段和新媒體手段相互融合,要求科普工作適應這一變化,利用新的傳播技術手段,擴大科普主體、優選科普內容、創新科普手段,積極探索形成科普工作的新模式、新機制。
二、發展回顧
“十二五”以來,上??破展ぷ饕蕴岣吖娍茖W素質和提升科普能力為宗旨,圍繞關注目標人群、創新科普活動、推進資源共享、促進人才集聚、繁榮科普市場等重點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科普已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民科學素質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1.科普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十二五”時期,上海在繼續深化和提升科普教育基地功能的同時,著力推進科普設施向學校、樓宇和社區拓展,形成了以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市級科普教育基地為主體,以社區創新屋、大學生科學商店、青少年科技實踐工作站、社區科普大學等為輔助的科普設施體系。至2015年,全市平均每45萬人擁有一個專題性科普場館,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重點科普場館形成了廣泛影響力,上??萍拣^基本形成了“三館合一”的發展格局,被國家旅游局授予5A級旅游景點,進入了全球最受歡迎的20個博物館名單。
2.科技傳播網絡不斷拓展
“十二五”時期,上??破招麄鲌猿謧鹘y媒體與新媒體并重,初步形成了以專業媒體為主導、各類社會傳播載體為輔助的傳播網絡格局。2015年與2010年相比,全市科普圖書發行總量751萬冊,增長29.71%;出版各類科普期刊124種,增加48種,期刊類型趨于豐富;科技類報紙發行總數2039.2萬份,增長14.82%;電視臺播出科普(技)節目12040小時,增長68.27%;電臺播出科普(技)節目5417小時,增長48.68%;科普網站249個,增加187個。創設了上??破瘴⒉⒖破瘴⑿?、科普APP,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微博、微信、APP新媒體科普傳播平臺的省市。通過社區科普充電站、各大商圈和樓宇電子屏、地鐵列車、地鐵車站公益大屏、移動電視等傳播渠道,打通了科普進入社區、樓宇、公交、地鐵通道。
3.科普活動品牌效應凸顯
“十二五”期間,全市平均每年舉辦的各類科普活動達9萬次(場),參加人數超過3400萬人(次)??萍脊潱萍贾埽⑷珖破杖盏却笮涂破栈顒佑绊憦V泛,品牌效應加速提升。公共安全科普宣傳三年行動、上??破沾笾v壇、上??茀f大講壇等系列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社會效益凸顯。覆蓋各個人群的專題性活動異彩紛呈,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青少年科技創新峰會、“明日科技之星”評選及拓展活動、上海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上海國際科普產品博覽會、上海職工科技節、創新屋創意制作大賽等主題鮮明、形式新穎、類別各異的科普活動獲得了廣大市民的普遍好評。
4.科普內容開發加快推進
“十二五”時期,上海加大科普作品創作出版力度,科普內容開發加快推進,持續舉辦上海多媒體作品、科普PPS創作和“凌云杯”科普劇本創作大賽;上??平屉娪爸破瑥S、社會科普組織等科普內容創作機構加快發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科普作品。2011-2015年,上海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十萬個為什么》等10多部科普作品獲國家科技部“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稱號。制作發行了國內首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4D動畫電影《重返二疊紀》?!吨袊篥F》獲上??萍歼M步一等獎,實現了科普項目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零的突破。
5.科普發展環境逐步優化
“十二五”時期,市科技獎加大科普項目和人才的獎勵力度,上??破战逃l展基金會設立了“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構建上??破召Y源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了“一庫兩平臺”科普資源公共服務格局。修訂發布《上??破战逃毓芾磙k法》,同時探索科普項目的指南征集,創新項目管理方式,規范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破胀度敕€步增加,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總額由2010年的9.08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3.51億元,增長了48.79%。
但是,上??破瞻l展還存在一些問題。社會化科普工作格局亟需健全,科普社會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社會力量特別是企業從事科普的意愿和行動還比較缺乏,社會化科普主體在科普發展格局中存在“缺位”“錯位”現象,基金會等社會力量作用發揮不足;市場化科普工作機制亟待完善,市場在優化配置科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足,現有科普機構的市場化盈利能力不強,與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科普文化需求相比,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專職、專業化科普工作隊伍不足;科普工作國際影響力亟需提升,國際性科普平臺較少,科普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與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尚不相稱;科普品牌活動及內容亟需培育,原創性精品科普作品、新媒體科普內容比較少;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以及科普與文化、體育、衛生等相關內容的融合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三五”時期,上??破瞻l展要以能力建設為主線,以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為導向,聚焦“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主題,著力激發創意,積極宣傳創新,主動服務創業,加快推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市場化、國際化、品牌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技文化需求,為上海“十三五”時期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成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夯實社會基礎。
(二)基本原則
“十三五”時期,上海科普發展要按照“大科普”的思路,牢固確立科普事業創新拓展、開放聯動、融合共享和績優高效的基本原則。
1.創新拓展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優化科普工作體制機制,適應新形勢和新需求,持續推進科普宣傳內容創新、手段創新和形式創新,進一步豐富科普內容、拓展科普渠道、提升科普手段,優化全社會科普服務和科普宣傳環境。
2.開放聯動
以國際視野謀劃科普發展,深化國內外科普合作交流,提升利用和配置全球科普資源的能力;完善科普社會化運作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共同受益的科普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調動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科學普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化聯席會議機制,推進部門協作、市區聯動,促進科普資源跨界整合。
3.融合共享
圍繞創新鏈完善科普工作體系,促進科普工作體系與創新鏈的深度對接;堅持以人為本,注重職前、職中和職后人群全覆蓋;促進科普服務的普惠與公平,促進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促進科普與藝術、旅游、體育、衛生等有機結合,形成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相互融合的科普內容體系。
4.績優高效
以提高科普工作的綜合效益為導向,以完善績效評估機制為抓手,持續優化以能力為主導的科普工作模式,深化科普能力建設,注重科普資源的集約利用,不斷提高科普資源的利用率和社會影響力,著力提升科普服務的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
(三)發展目標
以科普工作的社會化、市場化、國際化、品牌化為導向,注重政府引導與社會推動相結合、公益屬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流的科普資源平臺、發達的科普內容創制體系、完善的公共服務配送網絡、領先的公眾科學素質水平,進一步健全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相匹配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培育上海科技節等3個以上具有國內外品牌影響力的科普活動;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普場館,達到平均每42萬人擁有一個專題性科普場館;創制科普電影電視節目等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的科普作品5部以上;公民科學素質達標率比“十二五”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繼續領先全國。
四、重點任務
“十三五”時期,全市科普工作將部署實施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創新沃土培育和科普能力躍升等三大工程。
(一)面向目標人群,實施科學素質提升工程
對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堅持職前、職中和職后三類人群全覆蓋,著重提升社會公眾的科學生活能力、科學勞動能力、參與公共事務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
1.提升職前人群科學素質,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目標:
以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完善科學化、長效化的青少年科普工作機制。到2020年,全市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實踐能力顯著提高,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奠定龐大的后備人力資源基礎。
任務:
(1)青少年創新拓展行動。鼓勵校內外教育工作機構開發一批少兒科普讀物、少兒益智游戲等優秀科普內容產品。繼續面向全市普通中小學校開展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學校選優培育工作。創建小學“未來教室”,建設“創智空間”和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進一步提升少年愛迪生、明日科技之星、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普校園行等各類科普活動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2)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行動。促進高??萍碱悓W生社團與社區創新屋、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資源緊密結合,拓展創業實踐空間和活動平臺。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繼續辦好“上海市高校學術科技創新作品展示評優”“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創業大賽等科普活動,在大學生中形成創新創業的良好風尚。
2.提升職中人群科學素質,增強創新創業能力
目標:
根據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求,建立健全面向勞動者的終身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創新創業、創新管理科普活動,提高勞動者在就業、擇業、創業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引導更多勞動者積極投身創新創業活動。
任務:
(1)城鎮勞動者技能提升行動。依托職工技協、企業科協、企業研發中心及職業培訓中心、企業培訓機構等組織機構,積極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群眾性技術創新和發明等活動。以各類科技園區、辦公樓宇和科技型企業為重點,開展“講理想、比貢獻”等系列活動。在科研人員中,深化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積極開展創新方法、科技傳播理論及方法培訓。廣泛開展進城務工人員培訓教育。
(2)新型農民科技致富助力行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實用技術、單項技術、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等農業科技培訓,提升農業從業人員技能。建立健全農村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服務組織網絡,促進科技惠農。面向農村婦女開設“智慧課堂”。
(3)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創新管理能力提升行動。健全完善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技教育制度,推動創新和科普課程進機關、進黨(干)校、進干部培訓課堂,重點加強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創新精神、創新方法的宣傳教育,有效提升組織管理和創新工作的能力。
3.提升職后人群科學素質,增強科學生活能力
目標:
以推進和諧社區、和諧社會建設為宗旨,以老年人和社區居民為重點,圍繞熱點問題或突發事件,聚焦自然生態、公共安全、節能環保、防災減災等內容,著力提升市民應用科學知識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促進全社會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任務:
(1)健康安全生活助力行動。深入開展和實施公益科教進社區、公共安全科普宣傳行動、身心健康咨詢等活動和項目,強化對老年人的科普內容推送和服務覆蓋。辦好老年大學。
(2)智慧便捷生活助力行動。完善社區科技數字院線、科普活動室、科普圖書室、科普畫廊等基礎設施,拓展和發揮科普功能。推行“指尖上的老年教育”,鼓勵和引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應用現代互聯網技術知識。
(二)圍繞創新驅動,實施創新沃土培育工程
圍繞創新鏈開展科學普及,著力激發公眾創意,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
1.植入創新基因,激發公眾創意
目標:
培育多樣化的創意教育及實踐平臺,集聚創客、能工巧匠等創新人才,推動創意基因與上海城市文化結合,濃郁全社會的創意文化氛圍。
任務:
(1)濃郁全社會的創意文化氛圍。充分挖掘國內外各種創新資源,組織開展上海科技節、創新市長獎等各類活動,通過科技創新成果的發布、科技產品的展覽展示、公眾科技嘉年華等多種方式和途徑,充分激發公眾創意火花,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創意文化氛圍。
(2)培育多樣化的創意教育及實踐平臺。依托各類科普、教育機構及眾創空間,開發各具特色的益智類游戲、動漫等創意教育及培訓內容產品,依托上??破召Y源公共服務平臺等網絡平臺,建設共享共用的創意內容作品庫。發揮社區創新屋、勞模工作室、青少年科學研究院等實踐平臺的功能,聚集各類創意人才。
2.加強科學傳播,推動萬眾創新
目標:
拓展科技創新傳播渠道,加強對創新主體、創新過程、創新成就的宣傳,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促進公眾對科技創新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任務:
(1)加大創新創業宣傳力度。加大對優秀科學家、企業家以及各類創新機構的宣傳力度,鼓勵勇于探索、開放合作、相互包容,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導全社會更多地關注創新、學習創新、參與創新。聚焦科技創新重大戰略項目和基礎工程,引導科研團隊和科技工作者,推動科技成果科普化,及時把最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成果向公眾傳播,讓科技成果惠及廣大公眾。積極宣傳國家和上海的科技創新戰略及政策,拓展公眾參與重大科技問題討論的渠道,引導形成創新戰略認同。
(2)提升科普傳媒影響力。在大眾傳媒打造一批精品科技節(欄)目。深入推進“互聯網+科普”,更多運用啟發式、互動性、參與型的科普傳播方法,提高科普傳播的吸引力和滲透力。鼓勵科普新媒體發展,引導各類科普組織和機構注重線上線下聯動,創設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科普傳播載體,推動科普相關新媒體實施社會化、市場化運作機制,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供給能力,強化科普傳播協作,定期、定向、精準地向公眾推送科普內容,激發創新熱情和興趣。
3.匯聚科普資源,助推大眾創業
目標:
以服務大眾創業為導向,通過開展各類科普活動,促進全社會良好創業氛圍的形成,提升社會公眾的創業素質和技能;鼓勵和支持社會公眾圍繞科普相關領域開展創業實踐,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大眾喜愛、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社會化、市場化科普組織。
任務:
(1)壯大社會化科普主體。鼓勵社會科普組織的發展,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引入社會資本投入,扶持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較大規模,以科普內容的創制、傳播和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各類社會化、市場化專業機構。
(2)培育具有科普功能的新業態。促進各類企業、機構之間的合作,推動科普與藝術、旅游、體育以及各類生活生產活動的跨界融合,在展教具、圖書出版、影視、玩具、游戲、旅游、網站等領域,催生具有科普功能的新業態。鼓勵各類社會機構、企業參與上??破召Y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增加專業化科普服務供給,集聚形成科普產業集群。
(三)著力持續發展,實施科普能力躍升工程
著眼于科普自身可持續發展,聚焦科普設施、科普活動、科普內容開發和科普隊伍建設等重點工作,提升科普信息化傳播能力、科普資源統籌能力和科普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1.完善科普基礎設施
目標:
提升一批以各類公共設施為依托的科普平臺,深入推進“一館一品”建設,打造線上線下聯通、館內館外聯動的科普場館服務體系,建成配置均衡、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國際水平的科普設施網絡。
任務:
(1)提升科普教育基地功能。加快推進上海天文館等科普場館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上海科技館等重要科普場館的升級改造;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建設專業或產業科技類、體驗型科普場館,引導企業、基金會等社會力量投入科普場館建設。深入推進“一館一品”建設,提升科普場館內涵及服務能力。鼓勵科普場館探索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的運作機制,實現規?;I化運營。健全科普場館與學校教育銜接機制,引導科普場館等校外教育機構策劃開展面向少年兒童的動手實踐探究活動,促進館校聯動。
(2)強化公共場所科普功能。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公園、商店、書店、醫院、影劇院、圖書館等公共場所逐步增加科普宣傳設施,推進“科普進地鐵”“科普機器人”進場館、社區等,將科普融入人們休閑、購物、醫療、旅游等日常生活之中。拓展郊野科普活動場所,設立科普主題的都市旅游觀光巴士線路,促進科普與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科普的精準化服務模式,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的落地應用,鼓勵發展各具特色的科普集市,開展科普服務圈創建試點,促進科普資源共享共用。
2.加強科普內容創作
目標:
進一步健全科普內容從生產、加工到投放的科普傳播鏈,上海基本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科普內容生產和輸出基地。
任務:
(1)培育科普內容創制基地。依托上??平屉娪爸破瑥S等傳媒機構和高校、科技場館等,推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普內容創制基地的創建工作,提升上海的原創科普內容開發能力。
(2)開發科普內容產品。加大對科普產品、展教具研發的支持力度,創作一批圖書、影視文藝節目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科普作品。支持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機器人的研制和科幻作品創作。
3.擴大科普活動影響
目標:
形成以年、周、節、日為核心,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富有特色、有機統一的科普活動體系,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科普活動品牌。
任務:
(1)提升科普活動的品牌影響力。鼓勵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上海國際青少年科技博覽會、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上海國際科普產品博覽會、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等大型活動的籌辦,提高活動的國際影響力。
(2)豐富特色化專題科普活動。結合節能、低碳、健康、環保、信息化等公眾關注的熱點,在全市范圍內組織策劃開展專題科普活動。提升公共安全科普的應急響應能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搭建多樣化的專題性科普活動平臺,擴大市民參與面。
4.壯大科普人才隊伍
目標:
完善多渠道培育、專兼職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科普人才培訓體系和培養模式,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普人才隊伍。
任務:
(1)大力培育科普人才。鼓勵高校開設科普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科技新聞工作者、科普作家等高層次科普人才;建立和完善培訓體系,開展科普講解員等專業人員的培訓;支持和鼓勵科普人員開展國際、館際、館校、校際交流,提高科普人才隊伍綜合素質。
(2)壯大科普志愿者隊伍。發揮科普志愿者總隊作用,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務網絡,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人員積極參加科普志愿者隊伍,壯大科普志愿者隊伍。
五、保障措施
進一步發揮政府管理引導、資源保障和政策推動效應,在規劃協調、政策引導、監測評估和獎勵激勵等工作推進的各個環節,建立完整的科普工作鏈條,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科普事業發展的合力。
(一)保障科普投入
保障財政科普投入,積極引導社會科普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科普投入體系,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多元化科普投入格局。
(二)優化工作機制
完善宏觀管理體制,加強政府對科普工作的管理和指導,進一步優化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建立部門、市區專題會商機制,以大型活動、科普項目為抓手,充分發揮各區、街道(鎮、鄉)、群團組織和各類社會科普主體的作用,提升區域科普能力,打造區域科普特色,協力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科普品牌。
(三)強化政策支持
落實科普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境內外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贈、投資科普事業。優化科普項目及經費資助辦法,吸引和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科普資源開發。開展科普產業發展支持政策措施的研究。
(四)加大獎勵激勵
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普獎項,進一步提升上海市科普教育創新獎、上海市大眾科學獎等科普類獎項的品牌影響力。對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按照國家和本市評比達標表彰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五)深化監測評估
依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做好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將科普工作納入文明創建工作內容,在文明城區、文明社區等創建項目評選中,進一步增加科普工作相關測評指標權重。優化區級科普工作綜合測評、科普示范區、科普示范街道(鎮、鄉)、科普示范社區、科普教育基地、社區創新屋綜合評價等重點工作(項目)的評估機制。
(六)拓展國際合作
充分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優勢,引進境外先進的科普展教用品、圖書、音像制品等優質科普資源,吸引外資機構參與本市科普事業和科普設施建設;推動本市科普機構加入國際科普組織,鼓勵本市科普組織赴境外開展科普活動、展覽、展示,引導科普工作者赴境外進修、講學或開展科普學術交流活動;深化國際科普文化交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科普合作,共同開展各種主題的國際科普交流活動,提升科普工作的國際影響力。
(七)加強科普研究
加強科普統計分析、科普理論和實證研究。加強科普工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開展對重大科普活動和科普項目實施效果的研究,提高科普工作的理論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展國內外科普發展動態跟蹤調查研究。探索依托部分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建設科普政策決策咨詢研究機構,集聚科普理論和政策研究人才,培育和發展科普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