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構建本市“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以赴推進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根據市領導部署要求,市經濟信息化委會同市規劃資源局、市財政局等有關部門制定了《關于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現將《若干措施》的總體考慮、主要內容做如下解讀:
??一、上海為什么要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
??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是破解產業發展空間制約的必然途徑,也是超大城市走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有利探索。首先,契合產業發展趨勢,重塑制造業發展空間。本市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三化三性水平快速提升,智造空間推動園區有城市味道、城市有產業氣息,完全符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其次,聚焦問題導向,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當下,上海的產業空間日趨飽和,在減量化背景下,推動工業上樓、打造智造空間可以推動制造業從“平面縮圈”轉向“立體增長”,提升經濟密度,實現“四個論英雄”。最后,堅持需求導向,探索產業空間新布局。上海的制造業企業對土地增高提容的需求旺盛,也有一些企業工業上樓的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過打造智造空間,促進“低容積率成為高容積率、低效用地升級高效用地、低端產業邁向中高端產業”,實現產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是我市向全社會釋放上海堅守實體經濟的強烈信號,宣示上海將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上海打造智造空間的目標和路徑是什么?
??我們將按照“起步穩妥、做好試點、穩步推開”的原則,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力爭三年推出智造空間3000萬方,其中生物醫藥板塊500萬方。市級將成立智造空間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市經濟信息化委),細化工作目標和任務節點,負責項目推進、審核認定等工作。我們將強化市區聯動,制訂《智造空間設計指引》、《智造空間產業指引目錄》等配套細則,確保政策措施有效落地,支持輕生產、低噪音、環保型企業上樓,推動項目拿地即開工、建成即投產。我們將開辟綠色通道,加大宣傳力度,培育科技含量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獨角獸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創造更多上海標準和上海范式。歡迎全球制造業企業來上海發展,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共同推進實體經濟發展。
??三、《若干措施》在規劃資源管理方面進行了哪些優化?
??持續優化規劃調整環節,釋放制造業發展空間。一是落實規劃彈性管理要求,由各區對項目進行帶方案審批,明確在產業準入、功能建設和運行管理方面的要求。二是充分尊重產業規律和企業意愿,確定項目容積率和建筑高度,由各區根據區域規劃和產業地圖,按實施深化管理要求和程序執行,加快產業項目落地速度。三是對存量工業用地提升容積率的項目,不補繳土地價款。
??四、《若干措施》在產業綜合用地方面做了哪些創新?
??創新推出產業綜合用地,加強產業功能混合。一是智造空間項目適用產業綜合用地(M0)政策,允許混合配置工業、研發、倉儲、公共服務配套用途等功能,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二是符合分割轉讓要求的項目,分割轉讓方案由各區初審后報市級專班審核。三是創新落實國家關于企業自用危險化學品倉庫建設的相關標準,放寬危化品倉庫面積限制,引入有資質的危化品倉儲物流專業單位為企業提供集中倉儲、統一配送服務;在符合環保、消防、安全等要求下,支持制造業企業入駐研發樓宇進行生產制造。
??五、對優質項目如何進行資金支持?
??強化資金支持,激發“工業上樓”積極性。一是加強財政支持,對經認定的優質項目,按開發建設投資總額(不含土地購置費用)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獎勵,單個項目獎勵最高不超過3000萬。市級獎勵資金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方式下達至各區實施。二是加強國企支持,市、區聯動,推動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盤活存量土地,共同盤活、規劃、建設,建設成效納入國企考核正向激勵事項。三是加強金融支持,鼓勵商業銀行通過銀團貸款、專項貸款支持項目建設,降低項目融資成本。鼓勵上海園區高質量發展基金、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支持項目建設。
??六、在吸引優質制造業企業入駐智造空間方面有哪些考慮?
??整合要素激勵,吸引制造業企業入駐。一是加大租金補貼,鼓勵各區給予入駐制造業企業租金補貼,補貼基準參照項目所在區域同類物業租金水平。二是支持優質人才落戶,將符合重點產業發展導向的優質制造業企業納入本市人才引進重點機構,充分運用本市梯度化人才引進政策,支持智造空間項目用人單位吸引、集聚各類人才。
??七、上海打造智造空間,值得重點關注的是什么?
??智造空間建設和使用,都應堅持工業屬性,確保新增空間用于發展實體經濟、支持工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要堅持產業地圖引領,在試點成熟的基礎上穩步推開,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建設。要按照“產業姓產”的原則,嚴格實施全過程監管,嚴防后續用途轉變和“炒樓”“炒地”行為。要守牢安全環保底線,壓實項目開發運營主體、行業主管部門和屬地的安全責任,加強全生命周期管理,嚴控源頭風險和日常安全隱患,嚴防發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