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3日)上午舉行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王為人介紹《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總體情況,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主任于福林、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吳永宏、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廳長蔡洪、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和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王曉杰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由上海市交通委牽頭組織,會同江蘇省交通廳、浙江省交通廳共同編制,作為示范區綜合交通領域重要的綱領性文件,近期已正式發布。
一、規劃背景和編制過程
交通是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官”。雖然地處滬蘇浙兩省一市交界區域,又毗鄰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但示范區一直以來都存在對外交通聯系效率不高、內部路網連通性不足、交通協同治理和綠色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等裉節問題。如何在“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的前提下,推動各方形成共識、凝聚合力,提出一體化的交通解決方案,并探索跨區域的項目協同與制度創新路徑,是規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示范區綜合交通規劃從啟動編制到最終發布,歷經4年時間,經過反復調研,深入研究,充分聽取“三級八方” (“三級”即省、市、縣三級,“八方”即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蘇州市、嘉興市以及上海青浦區、蘇州吳江區、嘉興嘉善縣)各部門及專家智庫意見,主要成果已納入示范區國土空間規劃。2月21日,國土空間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在此基礎上,我們重點從四個方面對綜合交通規劃進行了完善:一是進一步突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二是進一步突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的新要求;三是進一步突出綠色智慧新趨勢;四是進一步突出區域協同治理的新模式。
二、規劃亮點和總體考慮
示范區地跨滬蘇浙兩省一市,全域約2413平方公里,具有“生態綠色”“水網密布”“古鎮云集”等鮮明特點。因此,其交通體系的構建與集中城市化區域相比,存在較大不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定位上,本次規劃既是交通設施規劃,也是交通服務規劃、交通治理規劃。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轉變交通模式,實現交通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二是改善交通區位,引導兩省一市交界處從后發走向先導;三是優化交通服務,塑造宜居、宜業、宜游的世界級空間品質;四是創新政策機制,建立完善協同高效的跨區域綜合交通治理體系。
第二,在目標上,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大關鍵。通過構建“一體化、數字化、低碳化、共享化”的示范區高質量綜合交通體系,塑造宜居、宜業、宜游的交通環境,實現對外交通集約暢達、內部交通綠色便捷、交通治理協同高效的目標愿景。
第三,在策略上,突出生態綠色和樞紐支撐。在整體框架設計中,充分體現綠色生態理念,以TOD(公交優先發展)為導向完善示范區樞紐布局。其中,對外交通的優化重點為模式優化和效率提升,支撐示范區融入“軌道上的長三角”,發展綠色化、清潔化的貨運體系。內部交通強調互聯互通和差別發展,堅持“跨域一體”,整體規劃布局各類交通網絡,提升示范區交通連通性和可達性。并根據先行啟動區、活力城區、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區域的不同特點,實施差異化的交通設施配置和管理政策。啟動區及其周邊交通強調品質多元和特色營造,根據商旅、跨區通勤、日常生活等多元化出行需求,提供多樣化交通服務,探索發展需求響應式交通和水上交通等低運量、特色化交通系統。
三、規劃方案
根據示范區戰略定位,規劃方案重點聚焦“四個新”:
一是構建交通空間協調新格局。重點完善軌道交通、道路交通、特色交通、客貨運樞紐等四大交通系統。軌道交通方面,以干線鐵路、城際(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多層次、網絡化的軌道交通系統,滿足示范區對內對外多種出行需求。在滬昆高鐵、滬昆鐵路、滬蘇湖鐵路、通蘇嘉甬鐵路等國家干線鐵路主骨架的基礎上,重點補強城際(市域)鐵路網絡,規劃如通蘇湖城際鐵路、上海示范區線、水鄉旅游線、嘉善至西塘線等城際軌道交通線路。道路交通方面,以提升路網連通性和一體化水平為導向,落實“四橫五縱”(“四橫”為滬常高速、滬渝高速、申嘉湖高速、滬昆高速,“五縱”為蘇臺高速、常臺高速、常嘉高速、上海繞城高速、沈海高速)的高速公路骨架,加快構建“兩橫三縱”(“兩橫”為吳江大道、崧澤高架西延伸,“三縱”為嘉青昆快速路、G634、吳江江城大道)快速路系統,布局形成“七橫九縱” (“七橫”為紀鶴公路、北青公路、G318-東航路-康力大道-周蘆線、沈磚公路-練西公路-G318、辰花公路-四聯路-丁陶公路-盛八線、姚楊公路、G320。“九縱”為蘇震桃公路-S230、G524、G634-嘉善西部通道、汾湖大道-興善公路、金商公路-嘉善大道、蓮龔路-丁新公路、復興路-曙光路-朱楓公路、山周公路、嘉松中路)干線公路網,持續推進美麗鄉村道路建設;切實保障慢行網絡連續性和功能性,預計到2035年,獨立路權的自行車道總長將達3000公里左右。特色交通方面,構建區域級、城市級、社區級三級慢行綠道系統,依托骨干河道和重要湖蕩構建舒適宜游的藍道系統,結合太湖、淀山湖、太浦河等河湖水系構建“兩橫兩縱三環”(“兩橫”為沿吳淞江風景道、沿太浦河風景道;“兩縱”為沿太湖風景道、同里-蘆墟-西塘風景道;“三環”為環淀山湖、環元蕩、環古鎮風景道)區域風景道體系,全面打造“慢游”交通網絡??拓涍\樞紐體系方面,發揮虹橋樞紐核心門戶功能,構建空間融合、站城一體的客運樞紐布局,打造“外集內配”的貨運樞紐和城市多級配送體系。
二是升級內優外暢交通新體驗。重點提升同城化交通、水上交通、新型交通的出行體驗。同城化交通方面,聚焦道路對接、跨省公交、車輛服務等,創新城際(市域)鐵路貫通運營和公交一體化運營模式,推動示范區跨界出行享有“同城待遇”。水上交通方面,一方面協同推進內河航道整治,形成“四橫四縱”(“四橫”為蘇申內港線、蘇申外港線、長湖申線-蕪申線、湖嘉申線-杭申線。“四縱”為京杭運河-乍嘉蘇線、蘆墟塘-杭申線、丁諸線、油墩港)高等級內河航道網布局,建設綠色集約化內河作業區,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開辟水上客運交通線路,打造水上出行新體驗。新型交通方面,鼓勵“互聯網+”共享交通、需求響應式公交、無人配送等新型交通試點應用,探索高鐵物流、軌道快運等城市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新模式。
三是打造綠色智慧交通新樣板。綠色交通方面,通過交通活動引導、運輸組織優化等,構建綠色主導的交通模式;加快示范區公共領域用車新能源化,完善充電樁、加氫站等配套設施;積極推進基礎設施低碳化技術及管理模式創新,協同推進交通領域節能降碳和綠色發展。智慧交通方面,積極鼓勵5G、區塊鏈、物聯網等智慧交通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夯實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底座,共建示范區智慧交通監測和管理系統,推進MaaS(出行即服務)智慧出行服務系統建設。
四是創新交通協同治理新模式。重點從三個方面完善跨區域交通協同治理機制。規劃建設方面,按照“規劃同圖、質量同規、建管同推、進度同步”的原則,落實交通規劃建設全過程管理。運維養護方面,推動建立示范區交通基礎設施檢測、評價、養護的高質量一體化標準體系。執法監管方面,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的發布和實施,標志著示范區交通發展在一體化制度創新、空間格局協同構建、跨區域項目統籌規劃方面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必將對推動示范區交通互聯互通和高質量發展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下一步,兩省一市將繼續攜手奮進、砥礪前行,統籌抓好規劃實施保障工作,盡早將示范區交通發展的宏偉藍圖轉化為“施工圖”“實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