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
??生物多樣性是上海建設生態之城的重要基礎,是持續提高城市生態韌性、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現就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有效應對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挑戰、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為目標,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切實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和管理水平,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更好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重要生態保障,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上海。
??(二)總體目標
??到2025年,完成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評估,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和生物多樣性監管信息系統,初步形成以生態保護紅線及自然保護地為核心、城市生態空間網絡為框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自然保護地面積不低于114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19.5%以上,濕地保護率維持在50%以上,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12%,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數保護率達到75%以上,90%的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得到有效保護,長江河口區域江豚、中華鱘等旗艦物種數量保持穩定,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持續提升,基本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體系。
??到2035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和制度體系全面完善,形成系統高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市域生態用地占市域陸地面積比例達到60%以上,濕地總量保持穩定。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顯著提升,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打造成為生物多樣性高水平保護樣板區,長江河口區域水生生物種群數量有所增加,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基本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之城。
??二、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
??(一)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建設。完善地方性法規體系,研究制定配套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和監管制度。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和主要任務納入各區中長期規劃和相關部門行業發展規劃。編制并實施《上海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2-2035年)》,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項目儲備庫。
??(二)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制度。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設,健全生物多樣性損害鑒定工作機制。落實耕地河湖休養生息政策,推動實現耕地河湖資源永續利用,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綠色金融機制,支撐生態友好、綠色可持續發展。
??三、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
??(一)推進就地保護體系建設。逐步構建以生態保護紅線及自然保護地為核心、城市生態空間網絡為框架的就地保護體系。加強東海海域、長江河口、環太湖及環淀山湖、環杭州灣等區域生態保護,按照國家部署,適時推進崇明東灘國家公園體制改革。推進“雙環、九廊、十區”生態空間建設,構建“一江一河、一環多脈”藍綠生態網絡,重點推進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完善城市生態格局。加大古樹名木、鄉土樹種保護力度,建立珍稀瀕危植物保護體系,持續開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修復和規范化建設。制定極小種群保護計劃,維持野外種群數量,積極推進特色鄉土物種種群有效保護和恢復。
??(二)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編制并實施《上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恢復力。加強長江河口、杭州灣北岸、金山三島、黃浦江上游、佘山諸峰等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工作,組織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持續提升河湖生態系統健康水平,探索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共同開展重大生態修復項目。加強綠地林地生態保育,改善農田土壤健康狀況,提升生物多樣性維持能力與固碳潛力。持續開展鄉村區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斷優化鄉村生態空間布局,保護和提升鄉村生態功能。積極探索城市更新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式方法,在五個新城開發建設中構筑形成點線面多維生態景觀格局,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
??(三)完善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體系。進一步發揮動植物園對重要物種、生物資源的遷地保育和保存繁育作用,積極開展國家植物園創建,建設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基地。加強生物遺傳資源收集和保護,建立華東地區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開展物種基因庫建設的研究工作。實施河口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搶救性保護行動。健全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收容救護工作。抓好遷地保護種群的檔案建設與監測管理。
??四、構建完善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
??(一)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建立“空-天-地-水”一體化觀測體系,統一規范調查技術方法,加快遙感、機器視覺等現代化技術應用,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統籌各類資源調查監測工作,定期開展全市生物多樣性調查。探索建立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清單,開展長期監測和周期性調查。實施生物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登記,持續推進生物遺傳資源和種質資源調查、編目及數據庫建設,制定完善生物遺傳資源目錄。編制上海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并持續更新、定期發布。
??(二)系統開展生物多樣性評估。建立本地化生物多樣性評估技術規程,細化評價參數、評價基準及數據規范。按照國家要求,開展大型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等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價,提出應對策略。定期組織開展全市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每5年發布一次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報告。
??(三)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化建設。建設生態保護紅線和生物多樣性監管信息系統,整合各類生物多樣性數據資源,構建共建、共用、共享的數據交互平臺,探索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環境質量相協同的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場景,提升生物多樣性監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五、著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一)依法加強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監測管理。嚴格落實生物安全法,研究污染物生物環境影響監測技術規范,開展生物技術環境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提高環境安全風險的早期預判、識別、評估及應對能力。依法對進出口環保用微生物菌劑環境安全實施監督管理,加強對用于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微生物菌劑的環境安全管理。加強部門聯動,完善生物技術環境安全培訓、跟蹤檢查、定期報告等工作機制,強化過程管理,保障生物安全。
??(二)持續提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管理水平。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解決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重大問題。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加強港口、機場、車站和濕地、耕地、綠地、林地等重點區域外來入侵物種的監測預警、控制清除、生態修復等工作。完善外來物種入侵防范體系,加強外來物種引入審批管理,強化入侵物種口岸防控,加強海洋運輸壓載水監管,規范境外引進種質資源的隔離檢疫和人工養殖活動,探索開展水體生物修復技術安全評估。進一步加強重要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控技術研究和應用。建設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和預警平臺,加強應急處置隊伍建設,有效提升主動預警和溯源跟蹤能力。
??六、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科技支撐
??(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領域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受損生態系統修復等技術研究。創新研發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和裝備,加強新技術、新方法在監測監管中的應用。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研合作與技術交流,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進一步整合科技資源,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科技創新研發平臺。
??(二)加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開展農業、林木、水產等種質資源普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大力推進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與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有經濟價值的種質資源保護與改良的關鍵生物技術研發,建立長江流域特色種質資源庫,保護畜禽水產遺傳資源。加大本地特色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培育和推廣鄉土樹種。進一步擴大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鄉村振興相協同的示范技術、創新機制等應用范圍,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逐步構建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
??七、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
??(一)全面開展執法監督檢查。建立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定期遙感監測機制,將危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行為和整治情況納入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等專項行動。定期開展海洋伏季休(禁)漁和長江十年禁漁專項執法行動,清理取締各種非法利用和破壞水生生物資源及其生態、生境的行為。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采集、運輸、交易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等違法犯罪行為,形成嚴打嚴防嚴管嚴控的高壓態勢。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對嚴重破壞重要生物物種、生物遺傳資源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根據國家制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考核指標體系,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實行終身追責。
??八、深化國內外合作與交流
??(一)加強跨區域合作與交流。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推動成立長三角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委員會,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金融、碳排放權交易等領域技術協作和成果共享,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率先形成生物多樣性共保機制。深化流域合作,加強與沿江沿海省市的合作與交流,協同推進落實長江大保護重點任務。
??(二)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積極參與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網絡,加強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國際重要濕地等重點領域加強合作。支持舉辦全球生物多樣性、流域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國際會議,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影響力。積極參與打擊跨境生物資源貿易犯罪國際專項聯合執法行動。
??九、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參與
??(一)加強宣傳教育。充分利用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陣地,推動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公園。加強生物多樣性知識科學普及和普法宣傳,鼓勵、引導新聞媒體和網絡平臺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宣傳。面向各級黨政干部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推動各級黨政干部牢固樹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廣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活動,提升市民群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營造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氛圍。
??(二)完善社會參與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眾開展或參與多種形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社會組織等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建立全社會監督機制,暢通建言獻策渠道,鼓勵舉報濫捕濫伐、非法交易、污染環境等導致生物多樣性受損的違法行為,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強化信息公開,及時回應公眾關注的相關熱點問題。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強化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司法保障。積極開展創新示范,深入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引導綠色消費。
??十、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依托市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機制,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重大問題。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結合河湖長制、林長制,強化市、區兩級生物多樣性保護責任,推進環境污染防治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增效。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職能,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工作納入績效考核內容,實行目標責任制,加強協調配合,推動工作落實。
??(二)完善資金保障制度。加強市、區財政資源統籌,支持和保障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研究建立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多渠道、多領域籌集保護資金。
??(三)強化人才培養。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專業教育優勢,進一步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完善人才選拔和激勵機制,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加強專項業務培訓,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相關從業人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