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级日本三级久久99_又黄又粗又爽免费观看_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_亚洲看片lutube在线入口_亚洲欧洲偷自拍图片区_91精品国产网站

關于上海市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3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2023-01-18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2023年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上海市財政局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本市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3年預算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

  2022年,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全部工作的鮮明主題和貫穿始終的突出主線,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各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二十大精神,緊密結合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應對疫情沖擊帶來的嚴峻挑戰,落實落細各項助企紓困和經濟恢復舉措,財政政策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重點支出保障更加堅實有力,財政運行總體平穩。

  (一)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608.2億元,為調整預算的96.4%,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比2021年同口徑(以下簡稱“同口徑”)增長3.9%,按自然口徑計算(以下簡稱“自然口徑”)下降2.1%。加上中央財政稅收返還和補助收入、上年結轉收入、調入資金、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等4068.7億元,收入總量為11676.9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393.2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9.9%,增長11.4%。加上上解中央財政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出資金、結轉下年支出等2283.7億元,支出總量為11676.9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執行平衡。

  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15.9億元,為調整預算的101.3%,同口徑增長3.9%,自然口徑下降3.2%。加上中央財政稅收返還和補助收入、上年結轉收入、區級上解收入、調入資金、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等2870.5億元,收入總量為6286.4億元。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85.7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9.5%,增長5%。加上上解中央財政支出、市對區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債務轉貸支出、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出資金、結轉下年支出等3300.7億元,支出總量為6286.4億元。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執行平衡。

  1.財政收入預算執行情況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經歷上半年大幅回落后,自下半年開始,隨著經濟企穩回升,呈逐步恢復增長態勢。按自然口徑分季度看,一季度,在各項促進經濟增長舉措的效應下,收入實現10.9%的增長;二季度,受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疊加國家新出臺的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特別是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的實施,當季收入下降48.1%;進入三季度后,國家和本市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效應逐步顯現,當季收入增長9.3%;四季度,收入延續恢復增長態勢,當季收入增長47.2%。

  從行業結構看,貨幣政策總體寬松,在信貸投放總量穩中有升的促進下,金融業收入增長4.5%;工業收入經歷疫情沖擊影響后加快恢復,增長2.1%;城市數字化轉型引領數字經濟發展,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長0.4%;擴內需、促消費等政策效應釋放,批發零售業收入降幅持續收窄,下降2.6%;住宿餐飲業受疫情影響較大,收入下降63.4%。

  從稅費結構看,認真執行“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稅收收入同口徑增長3.2%,自然口徑下降3.9%,其中:增值稅受留抵退稅影響自然口徑下降23.3%,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平穩增長,增幅分別為13.2%、10.4%;非稅收入同比增長8.1%,非稅占比為16.5%,保持在合理區間。

  2.市級主要支出項目預算執行情況

  堅持總量和結構并重,加大資金統籌力度,保持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優先保障疫情防控、支持經濟恢復重振、基本民生等重點支出。教育支出312.2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1.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67.2億元,完成預算的99.6%;衛生健康支出381.9億元,完成預算的143.7%;節能環保支出137.3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1.7%;交通運輸支出275.8億元,完成預算的99%。

  3.市對區轉移支付預算執行情況

  2022年,市對區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1118.6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108.5%,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840億元,專項轉移支付278.6億元。主要用于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和市委、市政府重大項目,保持對教育、“三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安全、文化體育等重要民生領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二)2022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041.5億元,為預算的134.1%,增長7.2%。加上中央財政補助收入、動用上年結轉收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調入資金等1645.5億元,收入總量為5687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736.5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89.4%,增長4.7%。加上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調出資金、結轉下年支出等1950.5億元,支出總量為5687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執行平衡。

  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865.8億元,為預算的114.3%,下降7.9%。加上中央財政補助收入、動用上年結轉收入、區級上解收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調入資金等1280.6億元,收入總量為2146.4億元。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875.3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8%,下降4.4%。加上市對區轉移支付支出、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地方政府專項債務轉貸支出、調出資金、結轉下年支出等1271.1億元,支出總量為2146.4億元。其中,市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785.3億元,為預算的117.2%;市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支出806.1億元,完成調整預算的99.1%,主要用于中心城區舊區改造、軌道交通和重點區域土地收儲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支出。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執行平衡。

  (三)2022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情況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95億元,為預算的136.3%,增長11.4%。加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轉移支付收入、上年結轉收入等75.4億元,收入總量為270.4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46億元,完成預算的93.2%,增長86.5%,主要是上年超收收入結轉當年使用。加上調出資金、結轉下年支出等124.4億元,支出總量為270.4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執行平衡。

  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44.9億元,為預算的146.5%,增長11%。加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轉移支付收入、上年結轉收入等64.1億元,收入總量為209億元。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10.3億元,完成預算的96.8%,增長121%。加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轉移支付支出、調出資金、結轉下年支出等98.7億元,支出總量為209億元。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執行平衡。

  (四)2022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5801.4億元,為預算的97.4%,增長5.5%。其中,保險費收入5176.7億元,財政補貼收入426.6億元,利息等其他社會保險收入198.1億元。收入總量為5801.4億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支出4906.4億元,完成預算的96.8%,增長6.1%。加上全國統籌調劑資金支出32.3億元,支出總量為4938.7億元。本年收支結余862.7億元,年末滾存結余6176.2億元。

  (五)地方政府債務情況

  2022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核定本市政府債務限額為11303.1億元。截至2022年底,本市政府債務余額為8538.6億元。債務規模適度,風險總體可控。

  2022年,本市積極爭取國家地方政府債券額度支持,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802.1億元,包括新增債券781億元和再融資債券1021.1億元,主要用于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舊區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項目,污染防治等生態環保項目,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項目以及置換存量債務、償還當年到期地方政府債券本金。

  需要說明的是,預算執行中,根據預算法規定,對于增加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情況,市財政局編制市級預算調整方案,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會議和第四十六次會議審查批準。以上預算執行的具體情況及相關說明詳見《上海市2022年全市及市級預算執行情況2023年全市及市級預算(草案)》。

  (六)2022年主要財稅政策落實和重點財政工作情況

  2022年,我們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中共上海市委各項工作要求,按照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市人大預算審查監督條例等有關規定,結合審計等整改要求,持續深化財稅改革攻堅,著力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特別是面對疫情沖擊,我們迅速響應、主動作為,及時預撥應急處置資金,強化監測基層庫款保障情況,第一時間明確支出責任,加大市對區支持力度,新增安排市對區疫情防控一攬子轉移支付補助資金,并將中央下達本市的減稅降費補助資金重點向區級傾斜,及時分配下達各區215.7億元補充區級財力。加大政府“四本預算”統籌力度,通過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盤活存量資金以及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方式,保障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重振。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靈活運用各類財政工具,支持市場主體紓困解難,促進經濟加快企穩回升,保持社會整體和諧穩定。

  1.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企穩發展

  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防控。積極籌措資金,切實保障疫情防控經費,促進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全力提升醫療救治能力,關心關愛醫務人員,確保不因資金問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明確劃分市區兩級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細化落實各項經費保障。市級安排支出167.7億元用于醫療救治、發熱門診改造、疫苗接種、定點醫療機構開辦運營、方艙醫院建設、購置診療設備、發放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服務保障外省市援滬醫療隊、提升核酸檢測能力等。為支持各區疫情防控,緩解財政收支矛盾,進一步加大市對區轉移支付力度,在年初已安排市對區轉移支付資金的基礎上,累計增加下達市對區疫情防控一攬子補助125億元。第一時間啟動疫情防控有關貨物、工程、服務等緊急采購項目“綠色通道”,保障疫情防控政府采購便利。加強疫情防控經費分配使用情況的監督審核,根據審計結果,依法合規做好各項抗疫資金的結算撥付等相關工作。

  不折不扣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減稅降費超過2500億元。其中:落實小微企業及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減負超過1200億元;用好國家賦予地方的自主權限,頂格減征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六稅兩費”,抗擊疫情“房土兩稅”困難減免,減負約144億元;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實施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減負約112億元;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延續實施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減負約135億元;實施制度性降低醫保費率政策、階段性降低工傷、失業保險費率政策,允許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緩繳社保費,實施緩繳行政事業性收費、階段性降低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階段性減免收費公路貨車通行費等降費減負政策。

  多措并舉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嚴格落實國家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認真執行本市抗疫助企“21條”、經濟恢復重振“50條”、穩增長“22條”等政策,直面市場主體需求出招發力,創新政策實施工具,加力鞏固全市經濟恢復發展基礎。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給予財政補助、專項扶持、貸款貼息等各類政策和資金支持。進一步發揮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作用,完成新增政策性融資擔保貸款2.3萬筆,共計831.5億元,增長45%。修訂新一輪中小微企業信貸獎補政策,降低信貸風險補償門檻,提高信貸風險補償比例。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力度,提高貨物和服務采購項目給予小微企業的價格扣除優惠比例,階段性提高400萬元以上工程項目預留面向中小企業采購的份額。支持鼓勵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實施房租減免。給予非居民用戶3個月水、電、天然氣費用補貼。

  加快推動經濟恢復重振。落實市級建設資金473.8億元,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支持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等領域的重大項目,促進擴大有效投資。投入11.5億元,支持發放“愛購上海”電子消費券、舉辦“五五購物節”等重大促消費活動,發放促進汽車消費補貼、綠色智能家電消費補貼,激發消費市場活力。整合設立商務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擴大支持范圍和力度。投入外經貿相關政策資金,持續支持穩外貿穩外資。繼續綜合運用專項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等,促進三大先導產業加快發展。支持“五型經濟”全面發力,促進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2.深化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

  支持浦東引領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加快落實支持打造浦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各項舉措,實施特定區域公司型創業投資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支持浦東企業服務出口增值稅政策、研發機構采購設備免稅資格認定權限下放浦東等。對引領區意見中需要繼續研究的稅收政策,配合國家有關部委,進一步加強相關調研論證。

  支持“三大任務、三大平臺”建設。投入117.8億元,加快推動臨港新片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新片區內重點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精準實施,促進重點產業加速集聚。安排專項資金11.8億元,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制定出臺有關支持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建設和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會同江蘇、浙江兩省,制定示范區政府采購管理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共享政府采購電子交易管理平臺”等6項改革任務,穩步推進長三角區域政府采購一體化。運用專項資金、債券等政策工具,支持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安排城市保障經費,支持第五屆進博會順利舉辦。

  支持科技創新和教育現代化建設,促進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投入168.9億元,用于前沿基礎研究和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聚焦保障在滬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設施及重大科研項目,支持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和發展。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創新產品示范應用。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修訂上海市財政科研項目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擴大科研項目預算自主編制和調劑權,放寬科研經費結余留用政策。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范圍,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自主權。投入312.2億元,支持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國家示范區、“雙一流”建設等;完善研究生經費投入機制,促進本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鞏固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支持啟動新型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推動優化本市職業教育布局。持續推進人才類資金統籌整合,實施境外和海外回流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吸引和集聚高水平人才在滬發展。

  3.進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支持就業和社會保障。投入467.2億元,支持就業優先、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其中,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中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穩崗補貼,惠及1.7萬家企業;對招錄登記失業三個月以上人員或本市高校應屆畢業生的企業,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對受疫情影響的用人單位開展線上職業培訓,給予培訓補貼;對符合條件的電商平臺和郵政快遞企業上崗工作的一線人員階段性給予補貼,支持相關行業和企業穩崗留工有序運行。調整提高各類養老金、低保、醫保、失保等民生保障待遇,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向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并發放疫情期間一次性生活補貼。深化長護險制度試點。實施“以獎代補”政策,促進養老服務機構健康發展。提高生育醫療費補貼標準,支持優化生育政策落地實施。做好普惠性托育機構建設、退役軍人優撫、殘疾人服務等民生保障。

  支持推進健康上海建設。投入381.9億元,落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資金,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籌資水平;推進五個新城和南北轉型地區醫院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支持市級醫院創建國家醫學中心,推動臨床研究醫企融合創新,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完善公共衛生體系,落實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完成第五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支持上海市病毒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機構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級。

  推動改善市民居住條件。統籌平衡資金,投入240.9億元,加快推進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舊住房成套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支持深入實施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人行天橋加裝無障礙電梯等城市有機更新改造工程。

  促進文化旅游體育事業發展。投入75.7億元,保障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等重大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運行,支持辦好市民文化節、上海旅游節等重大文旅節慶活動。加大對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的支持力度,完成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并推進存放保護工作。支持新建社區市民健身中心等。保障上海市第十七屆運動會順利舉辦。

  4.推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支持生態環保建設。投入98.7億元,重點支持推進河道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支持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推進加快培育綠色企業、綠色產業鏈,支持重點領域節能技術改造、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建設、國三柴油車提前報廢、新能源汽車推廣以及公共充電樁建設等。發揮國家綠色發展基金作用,引領社會資本,加強長江經濟帶沿線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綠色交通、清潔能源和能源資源節約利用。

  促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圍繞推進治理數字化轉型,重點支持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改革和豐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應用場景。調整設立“城市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與“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形成錯位支持體系,分別從應用端、供給端雙向支持城市數字化轉型。制定出臺城市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范和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

  支持完善公共安全和應急保障體系。投入90億元,用于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災害防治、消防等體系建設,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運行。進一步增強物資保供能力和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強化城市韌性。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整合農業綠色生產補貼、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農田建設、科技興農、美麗鄉村建設等涉農專項,設立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加快推動本市“三園”工程建設。積極應對農資價格上漲等影響,對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投入77.8億元,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啟動與革命老區對口合作,支持對口地區以發展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七)預算管理和財政改革五年來的主要工作

  過去五年,本市預算管理和財政改革工作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縱深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取得積極進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1.堅持統籌推進,財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積極克服疫情影響,在不折不扣落實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累計減負超過8000億元的情況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18年的7108.1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7608.2億元,年均增長2.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2018年的8351.5億元增長到9393.2億元,累計近4.2萬億元,有力地保障了國家和本市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戰略任務實施。加強政府“四本預算”統籌銜接,按要求將政府性基金預算結轉資金規模超過該項基金當年收入30%的部分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將國資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逐步提高到30%,合理安排一般公共預算和國資經營預算補充社保基金,切實形成保障合力。2018—2022年,累計發行地方政府債券6741.4億元,其中發行新增專項債券3182億元,主要用于軌道交通、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項目,以及舊區改造、教育、醫療衛生等重要民生項目等,有效發揮促投資、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作用。

  2.堅持守正創新,重大財政改革持續深化。落實財政體制改革任務,制定實施基本公共服務、醫療衛生、教育、科技、生態環境、公共文化、自然資源、應急救援等8個領域市與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落實環境保護稅改革,明確環境保護稅市與區收入劃分等事項。完善市對區轉移支付分配辦法,市對區轉移支付資金五年累計達5326.2億元,支持各區疫情防控、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民生領域建設等工作。推動構建現代稅收制度,全面實施“營改增”,深化增值稅改革,配合研究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積極爭取重點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境外和海外回流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等在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特定區域先行先試,助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規范和清理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推動營造一流營商環境。試點開展預算單位差旅電子憑證網上報銷改革,完成全國首單報銷業務。全面實現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改革,完成市區兩級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收費電子票據運用全覆蓋。實現市、區、鄉鎮三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全覆蓋。

  3.堅持提質增效,財政管理水平持續提升。堅決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連續壓減一般性支出,加大存量資金資產盤活力度。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持續整合科技、人才、產業、商務、涉農等領域專項資金,鞏固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優勢。出臺本市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以及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市、區、鄉鎮基本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在各部門持續開展績效自評和績效跟蹤的基礎上,市區兩級財政重點開展績效評價,推動形成“預算決策有評估、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應用”的預算績效管理新機制。加強債務管理,規范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強化各級預算單位政府采購主體責任,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推進政府采購行政裁決示范點建設。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管理制度。健全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向人大報告制度,完成五年本市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全面推進政府會計改革,推動會計管理服務轉型。加快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實現財政數據集中貫通。加大財政信息公開力度,不斷提高財政運行透明度。

  總的來看,過去的五年,財政改革發展工作成效良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中還面臨一些困難、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財政收入保持持續增長面臨較大壓力。各領域資金需求旺盛,財政支出剛性特征明顯,預算平衡難度加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收支矛盾較以往進一步突顯。二是財政支出還存在部分分散交叉、效率不高等現象,支出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調整,財政資金有待進一步統籌整合。三是部分預算部門和單位績效管理不夠到位,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的質量有待提升,績效評價結果應用還需進一步強化。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23年預算草案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局之年,做好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意義重大。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部署,在市人大的指導監督下,深入研判財政形勢,科學把握總體要求,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合理安排財政預算,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開創新局面。

  (一)2023年財政收支形勢分析

  從財政運行面臨的宏觀形勢看,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受俄烏沖突和世紀疫情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出現逆全球化,增長放緩態勢明顯,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對財政收入傳導效應逐漸加大,給財政平穩運行帶來較大壓力。我國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多重困難,同時,制度優勢明顯,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整,市場潛力巨大,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本市經濟逐步恢復但基礎尚不牢固。上海擁有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匯聚疊加等優勢,在一系列防住疫情、穩住經濟、保障發展安全的政策措施作用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主要指標回穩向好,積極因素累積增多,預計2023年財政收入將恢復性增長。與此同時,經歷疫情沖擊后,企業經營持續承壓、保鏈穩鏈持續承壓、穩崗就業持續承壓,財政增收基礎還有待進一步穩固。經濟恢復任務較重,深化建設“五個中心”、強化“四大功能”等各方面支出需求較多,基本民生需要繼續加強保障,財政運行處于緊平衡狀態。

  (二)2023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

  2023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市委全會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的部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支持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促進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進一步提高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支持上海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更好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加大統籌力度,進一步提高財政保障機制的成效。把穩增長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強化財源建設。統籌財政收入、專項債券、存量資金等,加強政府“四本預算”統籌銜接。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資本的引導撬動作用,放大資金集成效應。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握指成拳,聚焦發力,不折不扣地把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戰略決策以及中共上海市委的部署要求保障到位、落實到位。加大協同力度,進一步提高財政政策落地的實效。更加注重全局性思考、整體性謀劃,突出系統觀念,集聚政策供給。綜合運用減稅降費、貸款貼息、融資擔保、信貸獎補、政府采購等政策工具,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產業、就業等各類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兼顧當前和長遠,強化財經激勵約束和財會監督,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風險可控。加大推進力度,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績效。把政府過緊日子作為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切實做到精打細算、節用裕民。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適當靠前發力,促進政策盡快落地見效,保障資金盡早轉化為實物工作量,增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加強收支緊平衡狀態下的預算管理,突出績效導向,強化成本效益分析,切實提高財政資金投入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三)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

  1.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工具,支持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深入實施

  落實重大戰略資金保障。安排臨港新片區市級專項發展資金,支持臨港新片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等。落實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補助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持續開展技術創新,促進專精特新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進一步發揮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啟動區專項資金作用,研究示范區建設財政資金保障長效機制。用好虹橋商務區專項發展資金,研究新一輪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支持虹橋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加快建設,強化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核心功能。按照將進博會“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的要求,做好進博會資金保障。

  深入實施財稅政策支持。落實推進浦東綜合改革試點,配合做好有關財稅政策調研論證,支持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持續推進實施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落實落細境外和海外回流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進一步營造有利于聚攬天下英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稅制環境。深化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等制度性稅收優惠,支持科創板發展。常態化實施進博會展期內展品銷售進口稅收優惠政策,持續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

  加大改革試點支持力度。穩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政府采購管理改革試點,探索推進制度體系共建,平臺互聯互通、監管協同、信息共享等區域政府采購一體化發展改革措施。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作用,持續加大擔保產品和模式創新力度,更好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加強市區聯動,扎實推進G60科創走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融資擔保服務基地建設。

  2.支持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統籌推進,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推動加快科技創新。優化財政科技支出結構,加大經費聚焦投入力度,保障科技創新領域經費需求。支持加強在滬國家實驗室、高端研究機構、大科學設施等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作用,助力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實現重大突破。深化財政科研項目經費投入和管理改革,進一步為各類創新主體和人才松綁減負,激發創新活力。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和導向作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綜合運用研發資助和后補貼、稅收優惠、政府引導基金、創新產品政府首購等財政支持方式,推動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培育各類科創企業不斷涌現,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形成合力。

  支持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持續保障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促進教育服務“補短板”“提品質”。推進“雙一流”建設和“高峰高原”學科、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健全基礎教育生均經費投入機制,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完善多元化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支持新型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深化產教融合,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源供給質量,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

  積極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加大人才支持資金投入力度。持續推進人才專項資金統籌整合,支持實施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建設重大人才平臺載體,提升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和領軍骨干人才集聚能級。支持推進人才安居工程等,落實人才資助和獎勵政策,促進優化人才發展綜合生態環境,讓各類人才近悅遠來,在上海扎根發展。

  3.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強化精準性、針對性,積極為市場主體減負增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增強政策的普惠性,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按貸款擔保浮動擔保費率中的最低一檔0.5%收取擔保費,鼓勵區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降低擔保費率,建立健全適應本市產業發展需要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幫助緩解企業融資困難;落實新一輪中小微企業信貸獎補政策,完善上海金融發展資金統籌安排機制,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大政府采購政策支持力度,試點實施政府采購云平臺網上超市采購,深化落實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穩步發展。

  促進內外需協調發展。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優化對本市重點促消費活動的財政支持方式,支持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規范發展,積極探索與免退稅購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財稅制度安排,充分挖掘消費市場潛力,支持率先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落實各類資金,保障重大投資項目建設,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和財政政策激勵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投資內生增長機制。促進對外投資合作,改善外經貿公共服務,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更大力度促進外資穩存量、擴增量,加快國際貿易能級提升。

  支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知名品牌、龍頭企業,支持傳統行業升級改造。支持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統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專項資金和政府投資基金,支持培育形成以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六大重點產業為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促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持續做強“五型經濟”,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強勁活躍的增長引擎。

  4.發揮財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作用,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支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加強就業公共服務,圍繞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等重點人群,促進優化職業見習政策,突出加強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完善多渠道靈活就業政策,推動健全就業支撐保障體系。對職業技能提升、企業線上培訓等給予財政補助,支持強化崗位技能培訓,助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實施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免收政策性創業擔保項目擔保費,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推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安排落實財政資金,加強基本民生保障。調整提高養老金、失業保險金、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保障待遇。加強社保基金管理,配合推進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改革,保障社保基金平穩運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優化為老服務,支持進一步加強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持續深化長護險試點。支持營造無障礙友好環境。實施醫療救助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社會救助托底保障體系,兜牢社會救助底線,促進形成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圍。

  支持深入開展健康上海行動。加大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保障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所需經費,支持加強疫苗接種,保障分級分類救治患者,支持做強分級診療體系,強化醫療服務保障。支持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與高質量發展試點,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完善政府投入、分級負責的公共衛生經費保障機制。加強對公共衛生重點學科和人才培養等所需經費的保障,支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

  推動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支持建立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促進優化住房保障覆蓋面,推動加大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籌措和供應,繼續支持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發揮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土地出讓收入作用,強化資金保障機制,統籌推進舊區改造、舊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等工作,深化城市有機更新。

  支持繁榮公共文化事業。安排落實財政資金,保障文化旅游體育事業發展經費。支持深入實施以上海博物館為主體的“大博物館計劃”、以上海美術館為主體的“大美術館計劃”、以市群眾藝術館為主體的“社會大美育計劃”,保障蘇州河國家級旅游功能區和黃浦江“世界會客廳”重點板塊建設,著力打造高品質公共文化空間。推進本市數字文旅中心建設。支持加強文物保護。落實專項資金,采用無償資助、貸款貼息等方式,促進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發展。

  5.支持建設韌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著力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支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構建精準、普惠的數字生活服務體系。持續支持“一網通辦”迭代升級,不斷加大對“一網通辦”全方位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進一步提升企業群眾線上線下服務的主動性、精準性和便捷性。促進“一網統管”由“進一網”向“管全城”提升,推動應用場景創新和共享賦能,支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制定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方案,充分利用節能減排、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專項資金,支持本市綠色低碳技術突破、產業發展和特色園區建設,安排土壤、水污染防治等資金,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面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支持現代海洋城市建設,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支持實施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第五輪三年行動計劃。支持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發揮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支持五個新城集聚配置更多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鼓勵更多科技企業落戶新城,加快推進新城建設和南北轉型發展,促進強化主城區中心輻射功能,著力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綜合運用土地出讓收入、債券資金等,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及城市間互聯互通。大力支持耕地保護和種業振興。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鄉村振興的比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支持打造安全韌性城市。支持完善城市安全常態化管控和應急管理體系,促進提高超大城市運行風險隱患的排查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支持老舊小區加裝消防設施,實施建筑消防設施改造提升,進一步消除居民小區消防安全隱患。支持健全公共安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推動強化安全生產整治,提升城市應對災害能力和安全保障能級。

  (四)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28億元,比2022年執行數(下同)增長5.5%。加上中央財政稅收返還和補助收入、上年結轉收入、調入資金、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等2087.6億元,收入總量為10115.6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500億元,增長1.1%。加上上解中央財政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調出資金等615.6億元,支出總量為10115.6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預算平衡。

  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05億元,增長5.5%。加上中央財政稅收返還和補助收入、區級上解收入、上年結轉收入、調入資金、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收入等1551.9億元,收入總量為5156.9億元。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075億元,增長3%。加上上解中央財政支出、市對區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還本支出、調出資金等2081.9億元,支出總量為5156.9億元。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支預算平衡。

  市對區轉移支付1012.7億元,下降9.5%。主要是2022年執行數中包括市對區疫情防控補助的一次性因素。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725.4億元,專項轉移支付287.3億元。資金安排方面,進一步加大教育、“三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生態補償、公共安全、文化體育等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更加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本市重點項目任務,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主要考慮:一方面,財政收入體現經濟發展狀況,總體看,2023年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財政收入面臨較大壓力。另一方面,本市三輪助企紓困穩增長綜合性政策疊加實施對經濟產生拉動效應,國家重大戰略持續發揮引領作用,為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注入新動力。對此,我們將把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組織收入力度,在不折不扣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的基礎上應收盡收,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更好運用財政政策和工具,推動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靠前發力、早日落地見效,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努力實現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從財政支出看,2023年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3%。一是2022年執行中中央財政增加下達本市基建支出、節能減排補助資金等,截至預算編制時,中央財政僅下達了部分2023年專項補助資金;二是2022年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包括通過發行新增一般債券募集資金安排的支出170億元,截至預算編制時,中央財政提前下達了部分本市地方政府債券額度。年度預算執行中,將根據中央財政下達的專項補助資金情況相應增加安排支出,并根據財政部正式下達本市的地方政府債券額度情況,及時編制預算調整方案,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

  2023年,繼續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國務院“約法三章”要求,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預算,市級行政單位(含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用財政撥款開支的“三公”經費預算合計7.2億元,比2022年預算數減少0.2億元。其中:因公出國(境)費1.97億元,與2022年預算數持平;公務用車購置費及運行費4.15億元,比2022年預算數減少0.15億元;公務接待費1.08億元,比2022年預算數減少0.05億元。

  (五)2023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018.8億元,下降25.3%。加上中央財政補助收入、動用上年結轉收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調入資金等957.9億元,收入總量為3976.7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296.5億元,下降11.8%。加上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結轉下年支出等680.2億元,支出總量為3976.7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預算平衡。

  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757.9億元,下降12.5%。加上中央財政補助收入、動用上年結轉收入、區級上解收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調入資金等441.9億元,收入總量為1199.8億元。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701.1億元,下降19.9%。加上市對區轉移支付支出、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還本支出、地方政府專項債務轉貸支出、結轉下年支出等498.7億元,支出總量為1199.8億元。其中:市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70億元,下降14.7%;市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支出631.1億元,下降21.7%,主要安排中心城區舊區改造、重點區域土地收儲和軌道交通建設等城市建設支出,以及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付息支出等。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預算平衡。

  (六)2023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13.5億元,下降41.8%,主要是在經濟運行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預計部分行業國有企業經營利潤有所下降。加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轉移支付收入、上年結轉收入等62.2億元,收入總量為175.7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26.9億元,下降13.1%。加上調出資金48.8億元,支出總量為175.7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預算平衡。

  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76.8億元,下降47%。加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轉移支付收入、上年結轉收入等50.5億元,收入總量為127.3億元。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89.6億元,下降18.8%。加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轉移支付支出、調出資金等37.7億元,支出總量為127.3億元。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預算平衡。

  (七)2023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6931.7億元,增長19.5%,主要是2022年緩繳的社保費預計將于2023年繳納,收入相應增長。其中,保險費收入6316.9億元,財政補貼收入399.2億元,利息等其他社會保險收入215.6億元。收入總量為6931.7億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支出5412.3億元,增長10.3%。加上全國統籌調劑資金支出32.3億元,支出總量為5444.6億元。本年收支結余1487.1億元,年末滾存結余7663.3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地方預算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由于各區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預算批準時間與本市總預算編制時間尚不銜接,2023年本市總預算中區級預算仍由市財政代編。

  三、扎實做好2023年財政改革發展工作

  積極貫徹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認真落實國家有關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的意見,著力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更好發揮財政在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職能作用,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堅實保障。

  健全財政資源統籌機制。把穩增長擺在突出位置,加強收入統籌。強化各部門和單位主體責任,督促部門和單位依法依規將取得的各類收入納入預算管理,統籌安排使用各類財政資金以及非財政撥款收入。強化新增資產配置與存量資產掛鉤機制,推動長期低效運轉、閑置資產調劑使用,促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深度融合。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教育、科技、就業和社會保障、衛生健康、農業農村、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的保障力度,確保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從嚴從緊控制一般性支出,從嚴從緊控制“三公”經費,把更多的財政資源騰出來,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

  進一步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深入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強化成本效益分析,提升績效目標和績效評價質量,加強績效管理結果應用,通過調整預算安排、優化政策內容、督促改進管理等方式,促進形成評價、反饋、整改、提升良性循環。落實零基預算理念,強化評審作用,做實做細項目庫管理。優化政府采購需求管理,提高政府采購績效,強化政府采購政策功能。加強直達資金常態化監控管理,促進財政資金規范高效安全使用。深化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將資產、績效等業務逐步納入,貫通預算管理全流程,著力推動財政管理能力高水平建設。加強預決算公開,進一步提升公開的及時性、完整性和規范性。

  加快落實財政體制改革任務。按照國家相關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方案,落實地方支出責任。推進本市已出臺的相關領域市與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方案有效落地,深入研究其他領域劃分改革方案。結合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以及收入劃分的改革進程,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突出一般性轉移支付均衡各區間財力配置的功能,推動財力向困難地區和基層傾斜。合理確定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和規模,結合落實國家及本市重大戰略任務和決策部署,聚焦重點、精準導向,加強市對區專項轉移支付績效管理,建立健全評估調整機制,增強資金分配科學性和合理性,提高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對區指導,強化市區合力,積極推進完成各項改革任務。

  增強財政可持續能力。結合穩增長和防風險需要,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機制,推動加強項目儲備,做好債券發行工作,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堅持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基層運轉“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合理安排和調整預算,堅決兜牢“三保”底線。充分考量需要和可能,制定政策、安排支出。

  優化財會監督體系。做好財稅法規和政策執行情況、預算管理監督工作,強化日常監管與專項監督同向推進,健全溝通協調機制,促進財會監督與黨內監督、人大監督、審計監督等有機貫通,更好發揮監督協同效應。強化會計質量監督和注冊會計師、代理記賬行業建設。嚴肅財經紀律,嚴格執行各項財經法規和管理制度,全面規范收支行為,保障財政資金安全規范、高效運行。

  依法接受預決算審查監督。主動對照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指導意見、預算審查監督條例,堅決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預算決議和決算決議,自覺接受預算決算審查監督,落實預算聯網監督要求,積極聽取吸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緊緊圍繞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中共上海市委各項工作要求,改進預決算編制,進一步提升支出預算和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繼續深入推進預決算公開工作。提升本市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編報水平。落實人大監督管理意見,更好回應人大代表關切,切實服務好人大代表依法履職。

  各位代表,做好2023年預算工作意義重大。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的指導監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奮力創造新奇跡、展現新氣象,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分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干在线视频论坛 |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 美女张开腿让男生桶视频 | 91啦丨porny丨国产 | 免费观看全黄做爰的视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 精品国产1区二区 |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福利姬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伦人人人人人人性 | CHINESE猛男浪小辉GAY国产 |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观看影院 | 久久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软件 | 日本激情视频中文字幕 | 免费黄色片子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小说 | 色中文网| 天天操综合视频 | 越做高潮越喷奶水视频 | 女同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 国产理论在线播放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国产足浴漂亮丰满技师av | FREEEⅩXX性欧美HD浪妇 | 美女黄色在线 | 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香蕉人人精品 | 日日摸夜夜爽人人添av | 国产日韩乱码精品一区二区 | av污在线观看 | 囯产黄色视频一级黄片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 成人久久久久久 | 日日干夜夜操视频 | 一级片韩国 | 精品日韩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