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對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第0825號代表建議的答復的函 2024-05-31 來源:市政府辦公廳建議提案處
齊飛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政府數字化轉型,助力政務服務高效便捷”的代表建議收悉。經研究,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您對本市加快政府數字化轉型、助力政務服務的相關建議,有助于持續優化利企便民數字化服務,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我們將積極吸納并推進相關工作。
一、相關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本市依托城市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建設,以企業和群眾感受度為標尺,加強頂層設計,不斷深化管理機制改革,進一步加大業務環節精簡和流程再造力度,并對系統進行迭代更新,持續提升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服務效能。截至2023年底,“一網通辦”實名注冊個人用戶逾8219萬,法人用戶逾352萬,接入事項3705項,累計辦件量4.6億余件,2023年度日均辦件量達43萬余件,網辦率達82.90%。
(一)關于上海戶籍辦理
人才引進落戶事項,涉及流程較多,審核條件較多。目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已通過數字賦能等方式優化流程,初步實現智能填報。一是通過電子證照庫和電子資料庫調取數據,獲取申請人戶籍、學歷學位、在本市的工作經歷、職稱(技能)、勞動合同、獲獎情況、房產,以及其配偶、子女的戶籍、子女出生證和就讀情況等數據,并進行預填。二是精簡材料審批信息,如刪除申請人的“政治面貌”“教育類型”“戶籍類別”“職務崗位”、配偶的“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獲獎情況”、子女的“戶籍類別”等填報要素。下一步,市人才局將根據不同申請對象的電子數據調取情況,分類分批穩步推進人才引進業務“全程網辦”試點工作,進一步方便辦事群眾。
(二)關于個人檔案保管機構查詢
2022年,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在“上海人社”APP上線“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所在地查詢”功能,可查詢保管在本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含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本市戶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2023年11月,“一網通辦”平臺上線“依據檔案記載出具相關證明申請”“檔案材料的歸檔申請”“檔案查(借)閱服務申請”“檔案的轉接申請”等申請事項,企事業單位可線上辦理相關業務;將“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所在地查詢”等功能整合并遷移至“隨申辦”APP,進一步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便利。下一步,本市將在上述四個申請事項中增設本市公共人才服務機構保管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數據接口,統一規范本市公共就業促進服務中心、公共人才服務中心在“一網通辦”中有關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公共服務事項名稱,進一步實現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一站式”線上查詢、開具電子證明功能。
(三)關于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記錄查詢
近年來,本市社保經辦機構依托“一網通辦”平臺和“隨申辦”APP向參保人員提供信息查詢服務,實現個人全量參保信息和2011年(含)以來參保明細信息的網上查詢服務,并為參保人員同步提供線下查詢和免費打印服務。在綜合考慮個人辦理各類社會事務的需求和評估對外服務效率的基礎上,將“一網通辦”平臺和“隨申辦”APP可打印的參保信息由原先的24個月延長至60個月,基本覆蓋各類服務應用場景。同時,通過數字賦能,本市政府部門之間已建立數據交互機制,個人辦理房屋交易、居轉戶、機動車拍牌、子女入學等社會類事務的,可通過跨部門數據傳遞方式實現信息共享,無需用戶提供紙質材料。下一步,本市將進一步拓展掌上服務項目、豐富手機端APP查詢信息內容,著力通過網上平臺為廣大參保人員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查詢服務。
(四)關于港澳臺居民“一網通辦”業務
港澳臺居民的證件有香港特區護照、澳門特區護照、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和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等類型,各種證件存在編碼規則不一的情況,即使辦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的,也存在數據交互問題,目前尚未實現實時信息核驗。因此,港澳臺居民仍需延續就業登記、社保登記線下分別辦理的模式。下一步,本市將繼續依托“一網通辦”支撐港澳臺人士身份統一認證,拓展可供港澳臺人士在線辦理的服務事項。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本市將持續關注和跟進您提到的問題和建議,堅持“以用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體驗為目標”的服務理念,舉一反三,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持續完善服務內容,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并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一是推行少填少交智能審。全面深化“兩個免于提交”(本市政府部門核發的材料原則上一律免于提交、能夠提供電子證照的原則上一律免于提交實體證照),強化發證單位和用證單位主體責任,深化電子證照應用。優化事項辦理流程,推行人工智能雙向賦能政務服務需求側和供給側,為企業群眾提供智能預填、智能預審、自動審批等智能服務,為工作人員提供受理和審批的智能輔助。
二是打造企業和個人專屬空間。依托后臺統一“服務池”的標簽化服務支撐能力以及用戶的相關偏好設置,推動實現多維度、個性化推薦,讓用戶不僅看到“我們想給用戶看的”,更便于看到“用戶自己想看的”,實現服務內容從“標準化推薦”到“個性化呈現”的轉變,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個性、精準、主動的智能化服務,實現政策直享、服務直達、訴求直通。
三是全面拓展服務范圍。以場景應用驅動服務供給,圍繞健康醫療、交通出行、文旅休閑、學有所教、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老有所養等個人全生命周期場景和市場準入、惠企政策、普惠金融、綜合納稅、專項資金、法律服務等企業全經營周期場景,將“一網通辦”服務理念和創新模式向公共服務、便民服務拓展,實現更多企業和群眾常用的服務網上辦理。
四是不斷提升“一網通辦”平臺支撐能力。夯實“一網通辦”統一受理平臺支撐,提高身份認證能力,完善精準授權體系,為非本市戶籍人員、港澳臺人士、外籍人士提供身份認證服務;落實公共數據便捷共享制度,促進供需高效匹配,推動公共數據通過應用場景授權共享,探索運用大模型技術和區塊鏈技術賦能政務服務,提升數據資源平臺數據共享能力和共享范圍,更快、更好地賦能更多政務服務,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數據的應用水平。
感謝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一如既往得到您的關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