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03-10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攻堅破解“老小舊遠”民生難題,大力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郊區和家門口延伸、向薄弱環節和重點群體傾斜,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邊際感受,鼓勵市場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共建共享,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讓人民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14.1 切實辦好人民滿意的一流教育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基于學齡人口動態發展趨勢布局教育資源,以教育評價改革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以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促進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功能,努力為每一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條件,辦好家門口每一所學校。
??14.1.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育人根本標準,創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過程性評價實施辦法,完善基于大數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深化“課程思政”和“學科德育”改革,建設校內外育人共同體。加強科學教育,培育創新思維,強化創新實踐,建設一批促進青少年科創學習交流的標志性場所,提升青少年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力和面向未來的全球勝任力。深化體教融合,以課程課余、活動賽事為載體增強學生體育素養,推動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加快建設學生身心健康守護網,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加強學生公共衛生、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培育健全人格。
??14.1.2鍛造一流教師隊伍。把教書育人放在最突出位置,健全教師分類評價。加強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提升全體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教師教育新體系,加快發展學前教育等緊缺專業。實施基礎教育強師優師工程,實施基礎教育人才攀升計劃,完善吸引樂教適教人才從教的獎勵激勵制度,加強教師全過程培養,優化教師專業發展平臺建設,引進和培育一批高層次教育人才。暢通高技術人才從教通道,建設高水平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深化教師人事薪酬機制改革,優化職稱評聘和專業技術崗位比例。完善符合教育行業特點、有利于激發教師活力的收入分配制度,持續提高教師收入水平。健全教師榮譽制度,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14.1.3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適度提高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市級統籌,推進優秀教育人才流動,加大對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區域的政策傾斜和投入力度,不斷提高新城教育能級和水平。合理規劃學前教育資源布局,加強家庭科學育兒指導和快樂啟蒙教育,提高優質幼兒園的比例。推進公辦初中強校工程、緊密型學區集團建設,打造一批示范性學區集團和新優質特色學校,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全覆蓋。全面提升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質量。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進高中教育分類特色多樣發展,創新完善個性化選課走班教學模式,鼓勵優質高中適當擴大招生和辦學規模。深化醫教結合,優化各學段特殊教育布局,構建融合教育分層支持服務體系。規范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辦學秩序,支持和引導民辦中小學轉型發展、持續發展。高質量落實課程標準,建立健全教材管理運行機制,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加強教育教學與考核評價一致性管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和考試招生改革。
??14.1.4深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高校分類管理和評價改革,完善錯位競爭、特色辦學的發展格局,進一步落實和擴大地方高校辦學自主權。聚焦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急需,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適度擴大高等教育事業規模,不斷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水平。加快發展一流本科教育,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和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完善學分制和本科生導師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促進研究生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分類發展,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引進世界一流大學來滬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完善民辦教育分類改革和差別化管理與扶持政策,實施民辦高校辦學質量提升計劃。
??14.1.5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完善產教融合發展布局,形成以臨港新片區為核心區、若干重點區域協同提升的“1+N”區域發展格局。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一批新型(五年一貫制)高職院校,引進國際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動員各方力量共同舉辦職業教育。加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深化實施一流專科高等教育院校和專業建設,鼓勵職業院校、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海外辦學,推動一批中高等職業院校和專業進入國際國內領先行列,支持新辦高水平產教融合型本科院校。聚焦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推行現代學徒制,支持各類高校實驗實訓中心建設。建立體現產教融合發展導向的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學校辦學和教育教學。
??14.1.6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加強繼續教育和社會培訓服務,探索在崗人員“雙元制”繼續教育模式。大力發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完善學分銀行制度,探索建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適應學習平臺,創新推進各類終身學習場所和學習資源整合開放,建設方式更靈活、資源更豐富、學習更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到2025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年。
??14.2 著力推進健康上海建設
??科學把握常態化疫情新特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深化愛國衛生運動和健康促進,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構建整合型、高品質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穩步提升健康預期壽命,市民主要健康指標繼續保持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14.2.1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堅持預防為主,提升公共衛生社會治理效能,完善應急預案,加強實戰演練,形成統一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以新發突發傳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為重點,完善監測哨點布局,強化各類疾病、危險事件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加快推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建工程,優化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和發展環境,持續增強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平戰結合的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立后備定點醫院整體轉換機制。加強應急心理救助能力,完善應急心理救助保障。建設化學災害醫學應急救援網絡和救援隊。提升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水平。
??14.2.2加強醫防融合的健康服務管理。以癌癥、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為重點完善綜合防治體系,以大腸癌、肺癌、胃癌等為重點,提高癌癥早篩早診比例。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康科普運動。深入推進體醫結合,以康復人群、亞健康人群等為重點發展體育運動處方。推進職業人群健康促進,加強對工作壓力綜合征和新發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和干預。提升精神疾病綜合防治服務能力,做強市精神衛生中心,建設市區聯動的精神??坡撁?,加強社區精神障礙康復養護網建設。構建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銜接遞進的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服務網絡。以青少年、職業白領等人群為重點,加強常見精神障礙及心理健康問題的防治知識普及和輔導干預。
??14.2.3加快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完善醫療資源的空間布局和梯度配置,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加快新城醫療衛生資源補短板、增功能、提能級。夯實基層醫療服務基礎,分類分步推進社區醫院建設,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康復等醫療功能。做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強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長期護理居民等重點人群簽約服務。加強區域性醫療中心綜合服務能力和標準化建設,強化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急危重癥搶救等功能。提升市級醫院醫學研究和危重疑難病癥診療水平,建設一批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特色鮮明的危重疑難病癥診療中心,爭創國家醫學中心。鼓勵社會辦醫健康發展,加快新虹橋、浦東國際、楓林、思南等醫學園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展國際醫療旅游服務,推進健康保險和醫療支付與國際接軌。大力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建設中醫流派特色優勢臨床??浦行暮土髋蓪?茖2÷摵象w。推進中醫藥流派融入社區健康服務,鼓勵在社區建設中醫特色專病???,提升社區中醫藥服務水平。建立中醫藥標準研究制定、推廣、監測和認證體系。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臨床研究,爭取建設一批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
??14.2.4加快建設健康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融合發展,聚焦重點病種,開展致病機理、預防、診斷和治療等聯合攻關,加快精準醫學突破。支持醫學與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支持中西醫匯聚創新,推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推進臨床研究平臺建設,積極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醫學中心落滬。
??14.2.5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公立醫院治理機制改革,做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面加強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公共衛生、全科、精神科、病理、護理、康復、臨床藥師等緊缺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到2025年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6人以上。開展醫學科學家培養改革試點,探索聯合培養機制,打造一批集醫療服務、基礎科研、臨床轉化于一體的頂尖醫學科學家隊伍。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和系統集成。持續推進按病種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總額預算框架下的多元復合醫保支付方式,優化醫保目錄、協議和預算績效管理。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持續優化醫療服務價格結構。深化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制度改革。支持臨港新片區探索對擬入駐項目應用醫療技術先進性評估管理辦法,支持區內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應用部分尚未在國內批準上市的產品。
??14.3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優化生育支持政策,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全面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更加方便可及、機構養老服務更加專業、家庭照料能力顯著增強,老年人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持續提升。
??14.3.1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加強優生優育服務。積極擴大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務供給,鼓勵和支持幼兒園開設托班,鼓勵民資民企、企事業單位、街道集體等開辦普惠性托育機構,建設一批嵌入式、分布式社區托育點,進一步規范托育服務市場,到2025年力爭累計新增三歲以下嬰幼兒托額2萬個。研究支持家庭發展的綜合性政策體系,支持女性平等就業,降低家庭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提升家庭生育養育意愿和能力。
??14.3.2全面推進城鄉社區養老服務。在中心城區和城市化地區大力發展嵌入式養老,以各類養老服務站點為依托,嵌入專業照護、助餐服務、智慧養老、家庭支持、康復輔具等服務融合供給,推廣綜合照護服務模式,更好滿足老人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不斷加密覆蓋城鄉的社區養老綜合服務網絡,到2025年全市街鎮養老綜合體達到500家,實現15分鐘養老服務網絡全覆蓋。鼓勵養老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專業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在中心城區探索發展連續、穩定、專業的家庭照護床位,著力提升養老服務的精準供給和專業化水平。發展農村互助性養老服務,推進郊區養老綜合體組團批量購買專業機構為老服務,提升遠郊鎮村為老服務質量。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提升老年人子女在老年保健、居家護理等方面的意識和技能。關注認知障礙老人的身心健康,在社區加強風險測評和早期干預,提升家庭護理能力,加快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到2025年實現街鎮全覆蓋。
??14.3.3持續擴大多層次養老服務供給。強化政府保基本責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政策機制創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到2025年全市養老床位總數達到17.8萬張。優化床位供給結構,圍繞失能失智老人需求,持續增加護理型的床位供給,到2025年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0%。完善?;攫B老機構的建設運營和輪候制度,加快研究制定統籌市域?;敬参徊季趾屠玫囊龑д?。鼓勵各區積極發展適度普惠型、品質型、大眾化的養老機構,加強閑置空間的統籌利用,優化公建民營模式,完善定價機制,促進養老機構可持續發展。探索跨行政區養老新模式,加快推動養老服務資源在全市范圍、長三角區域內有效利用和配置,支持老年人根據個性化需求自主選擇養老機構。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發揮主體作用,積極發展民辦養老和護理機構,鼓勵連鎖品牌運營。重點加大對普惠型、護理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政策扶持,促進和規范養老社區等市場化服務發展,滿足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形成一批有全國影響力的養老服務品牌。大力加強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和醫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養老護理員技能培訓和信用管理,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全面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14.3.4深化醫養康養相結合。建立健全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服務網絡。加快建設市老年醫學中心,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醫院等開設老年醫學科。推動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鄰近或整合設置,鼓勵組建醫養聯合體,實現更加便利的雙向轉介和費用結算。普及安寧療護文化理念,增加安寧療護服務供給,維護老年人生命尊嚴。深化體醫養結合,發展老年人慢性病防治“運動處方”,加強老年人體育服務配送和非醫療健康干預,建設一批“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全面深化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完善統一需求評估體系,健全配套政策及管理運行機制,優化長期照護服務項目和標準,著力解決失能失智老人護理難題。
??14.3.5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推進老有所為,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揮各類“老專家智庫”作用,支持和鼓勵老年人才參與創新創業、知識傳播、技能傳授、科研咨詢、志愿服務等活動。推進老有所學,支持社會力量開發老年人線上學習產品、興辦老年大學。推進老有所樂,圍繞活力老人品質生活需求,積極發展老年休閑“樂活”體驗消費。大力建設老年宜居頤養環境,營造尊老敬老社會氛圍,加快居家、社區和城市基礎設施適老環境改造,到2025年實現居家適老化改造2.5萬戶。著力提升智能化服務的適老性水平,完善日常生活中傳統服務方式的兜底保障,促進老年人共享便利智能的數字生活。
??14.4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穩定就業和擴大就業并重、促進創業和提升職業技能并舉,不斷擴大就業容量,實現更高質量的充分就業。
??14.4.1多措并舉穩就業擴就業。把促進經濟發展作為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根本途徑,每年新增就業崗位不低于50萬個。加大援企穩崗力度,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加強財稅、金融等重大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的配套銜接。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著力加強對各類重點群體的就業援助,進一步加大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服務力度,做好長期失業青年、殘疾人、退役軍人和離土農民等群體就業幫扶工作。培育壯大新經濟新業態靈活就業,加快健全適應新業態發展需求的職業標準開發機制、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和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優化新就業形態人員公共服務和權益保障,鼓勵勞動者實現多渠道靈活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園區、校區、社區創業資源互聯共享。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處理好促進企業發展和維護職工權益的關系,營造和諧穩定的用工環境。
??14.4.2強化技能培訓助推高質量就業。以舉辦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為契機,大力營造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社會氛圍和良好環境。建設世界技能博物館,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積極推進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全面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新技能培訓,構建統一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促進勞動者提升素質、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努力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到2025年完成職業技能培訓500萬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20萬人以上。
??14.5 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
??積極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保持收入合理增長,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形成與上海城市定位相匹配、有利于激發干事創業活力的收入分配格局。
??14.5.1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工資性收入,激發技能人才、科研人員、干部隊伍等重點群體活力,深化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導企業合理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和薪資水平,提升技術工人技能等級,促進工資性收入增加。推動低收入群體收入更快增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穩定和增加居民的非工資性收入,健全要素分配機制,穩定資本市場財產性收入預期,拓寬居民經營性收入路徑,鼓勵發展個體經濟,保障合法兼職收入。
??14.5.2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監管,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健全完善第三次分配體系,取締非法收入,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14.6 持續改善市民居住質量和環境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并舉、因區施策,以提升居住品質為重點,持續完善住房制度體系,促進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14.6.1全力推進舊區改造和舊住房更新改造。深化城市有機更新,著力提升整體居住環境和質量。加快完成舊區改造,本屆黨委政府任期內全面完成約11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務,到2025年全面完成約2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務。加強舊區改造土地收儲和開發建設聯動,引導規劃提前介入,形成滾動開發建設機制。明確歷史風貌保護甄別標準,加強對風貌保護資源多途徑活化利用。探索零星舊里改造的方法和途徑,建立市區聯動、統籌平衡改造機制。全面完成舊改范圍外的無衛生設施的老舊住房改造,全面啟動以拆除重建為重點的舊住房成套改造,到2025年分類實施舊住房更新改造5000萬平方米。更大力度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強化施工維保“一體化”采購,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信用機制加強監管。統籌實施停車設施、管線入地等整治改造,持續完善住宅小區服務功能。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
??14.6.2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以提高保障性住房適配性為導向,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多主體參與、多渠道供應的住房保障體系。優化住房保障覆蓋面,適時適度調整廉租住房準入標準和保障水平,完善共有產權保障住房政策機制,加大公共租賃住房精準保障力度,加強征收安置住房建設管理。建立保障性住房房源儲備供應長效機制,科學安排大型居住社區的用地供應節奏和配套建設時序,確保配套項目與住宅同步交付使用。按照區域需求及時調整房源供應結構。夯實屬地責任,強化科技防控、信用管理和行政執法,提升保障性住房管理水平。
??14.6.3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一城一策”常態長效機制,保持新建項目供應量、供應結構、供應節奏合理有序,持續抑制投機炒房,堅決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大住房供應力度,增加住宅用地供應,加快商品住房項目建設和上市;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加強區域協調,堅持以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應為主,分區分類完善戶型比例要求。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規范發展租賃住房市場,加快推進住房租賃立法,健全市場規則明晰、政府監管有力、權益保障充分的住房租賃法規制度規范。多主體多渠道增加租賃住房供應,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加大對城市運行基礎服務人員宿舍型租賃住房的供應力度,到2025年形成租賃住房供應40萬套(包括間、宿舍床位)以上。進一步發揮住房公積金制度作用,推進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發展。
??14.7 織牢結密社會保障網
??堅持兜底線、織密網,健全全面覆蓋、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重點群體的關愛保障力度,完善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代社會救助體系,穩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14.7.1持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深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覆蓋面。積極推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發展,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完善社?;疬\行管理,健全基金預警機制,拓寬籌資渠道,推動基金規范運營、保值增值、可持續發展。按照國家總體部署,做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實施工作。加快落實社保轉移接續制度,鞏固擴大異地就醫結算范圍。健全失業保險制度。推動工傷保險向各類職業人群全覆蓋,探索建立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完善預防、補償和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持續增強醫?;鸾y籌保障能力,調整優化基本醫療保障范圍,進一步提高醫保綜合監管水平。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促進各類醫療保障互補銜接,進一步減輕市民醫療經濟負擔。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
??14.7.2完善扶弱救困體系。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探索開展困難群眾救助需求綜合評估,健全應對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民生兜底保障和特殊人群關愛機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制定發展型社會救助政策,穩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深化完善價格臨時補貼制度,加強收入核對,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重點群體關愛力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強化困境兒童、孤殘兒童基本生活和監護兜底保障。促進“殘健融合”,完善殘疾人福利保障體系和設施建設,加強殘疾人康復機構和自閉癥兒童輔讀學校建設,全方位推進居家、出行和信息交流無障礙,促進殘疾人和自閉癥患者融入社會。推進慈善事業創新發展。
??14.8 創新完善公共服務供給
??完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人口服務體系。深化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建設,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和效率,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14.8.1持續優化人口服務管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強政策統籌平衡,更好發揮居住證主渠道作用,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創新人口服務管理方式,加強新技術手段運用,提高人口綜合調控和服務管理水平。深化移民政策研究和實踐基地建設,促進移民融合,提升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人口服務能力。加強人口數據監測,強化政策協同,促進人口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有效銜接。引導人口合理布局、有序流動,保持城市活力。
??14.8.2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化、標準化和均等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制度和動態調整機制。深入推進標準體系建設,細化資源配置、設施建設、人員配備等各類標準。補齊重點困難人群、遠郊鄉村等服務短板弱項,確保應保盡保。建立均等化評價指標體系。健全合格供應商制度,推進多元供給,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和效率。
??14.8.3創新服務供給模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服務供給,健全資源共建共享機制。聚焦人民群眾關切期盼,大力推進實施民心工程,優化完善菜場等社區商業配套設施,健全更加健康、便捷和豐富的早餐供應體系。打造家門口“一站式”服務綜合體,將更多服務資源下沉到社區、向市民身邊延伸覆蓋,加強綜合體規劃布局和標準制定,鼓勵設施功能復合設置,到2025年實現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8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