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2021-03-10
??2.1 指導思想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目標導向,以推進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和三項新的重大任務為戰略牽引,以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為根本動力,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2 基本原則
??2.2.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加快把黨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治理優勢。
??2.2.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自覺踐行人民城市建設重要理念,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轉化為切實行動,激發全市人民創新創業創造的偉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動力,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2.3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四個論英雄”發展導向,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提升城市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2.2.4堅持以落實國家戰略為牽引。著眼于構筑新階段上海發展戰略優勢,以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三大任務、一大平臺”為載體,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全面強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在服務全國中發展上海,在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中增強城市影響力和話語權。
??2.2.5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作用,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來謀劃設計改革,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管理向基層放權賦能,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更好發揮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2.2.6堅持遵循超大城市發展規律。把牢人民城市根本屬性,按照“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的要求,堅持系統思維,統籌空間、規模、產業結構,協調規劃、建設、管理和生產、生活、生態等各個方面,發揮好各方力量,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著力打造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城市樣本。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都應堅持和把握以下政策導向:必須全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當好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在要素配置中占據關鍵環節,在供需對接中鍛造關鍵鏈條,在內需體系中打造關鍵支撐,助力國內經濟循環更加暢通;當好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構建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規則鏈接,形成獨具優勢的戰略通道,助力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必須著力強化城市功能內核。在鞏固提升總量規模基礎上,更加注重以強化功能為導向,增強城市的集聚和輻射能力,加快鍛造人無我有的獨特長板,持續補齊制約發展的關鍵短板,加快占據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高端地位。必須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依托超大城市海量數據、市場規模和應用場景優勢,以數字技術創新帶動科技變革、產業變革和城市治理方式變革,實現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必須全面拓展和優化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服務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主動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順暢流動;整體重塑、全面優化市域空間格局,把新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快打造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為上海未來發展構筑新的戰略支點。必須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推動放權松綁賦能,加快健全落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激勵相容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激發各類人才和各級干部再起宏圖再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安全。統籌考慮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在發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全面提高城市抗風險能力。
??2.3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量全市發展實際,到2025年,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取得顯著成果,城市數字化轉型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邁上新臺階,人民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譜寫出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2.3.1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強大。經濟保持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預期與全國經濟增速基本一致,經濟潛力充分發揮。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加快集聚,要素市場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800萬億元左右。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躍升,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5%左右。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形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穩步提升。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優勢不斷增強,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取得新突破,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1000家。數字紅利得到全面激發,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取得重大進展,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生產總值在2018年基礎上翻兩番,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2.3.2人民群眾生活更有品質。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就業質量進一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穩步提升,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5%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全面完成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改造任務,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衡、便利可及。各類教育質量普遍提升,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45%,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應保盡保”,平均期望壽命繼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數字化、高品質、個性化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多樣,各項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2.3.3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重大文化體育設施布局更加完備,現代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和文化創新發展生態持續完善,文化旅游體育深度融合發展,文化品牌標識度更加鮮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取得新突破,城市文化創造力、傳播力、影響力顯著增強。
??2.3.4生態環境質量更為優良。城鄉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更加綠色宜人,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國家下達目標,PM2.5等六項大氣常規污染物全面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部分指標優于國家一級標準,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60%以上。生態空間規模擴大,生態品質明顯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19.5%,公園數量達到千座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持續提高。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以上,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新風尚。
??2.3.5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智能化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布局完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高效運轉,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長效機制更加完善,城市安全、韌性全面增強。以黨建為引領的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基層和社區活力進一步釋放,法治上海建設取得新進展,執法司法公信力和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平安上海建設取得新突破,成為超大城市治理標桿。
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主要指標
序號 | 指 標 | 單位 | 屬性 | “十四五”目標 | |
2025年 | 年均[累計] | ||||
1 | 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 % | 預期性 | - | 5左右 |
2 | 全員勞動生產率 | 萬元/人 | 預期性 | 36左右 | - |
3 | 單位建設用地生產總值提升 | % | 預期性 | - | [20] |
4 | 金融市場交易總額 | 萬億元 | 預期性 | 2800左右 | - |
5 | 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 | 家 | 預期性 | - | [累計達到1000] |
6 |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 全市生產總值比例 | % | 預期性 | 4.5左右 | - |
7 |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 | 件 | 預期性 | 30左右 | - |
8 | 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市 生產總值比重[2] | % | 預期性 | >60 | - |
9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 % | 預期性 | - |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
10 | 城鎮調查失業率 | % | 預期性 | - | <5.5 |
11 |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 高等教育的比例 | % | 預期性 | 45 | - |
12 | 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 改造面積 | 萬平 方米 | 約束性 | - | [成片:五年累計約110 零星:五年累計約20] |
13 |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 | 歲 | 預期性 | >84 | - |
14 | 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約束性 | - | [確保完成國家要求] |
15 | 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約束性 | - | [確保完成國家要求] |
16 | 大氣常規污染物年均濃度 (PM2.5、PM10、SO2、NO2、O3、CO) | / | 約束性 | 全面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部分指標優于國家一級標準 | - |
17 | 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 | % | 約束性 | >60 | - |
18 |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 | 約束性 | >45 | - |
19 | 森林覆蓋率 | % | 約束性 | 19.5 | - |
20 | 單位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人/億元 | 約束性 | <0.01 | - |
??[1] 指每萬人口居民擁有的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且在有效期內的戰略性新興領域、在海外有同族專利權、維持年限超過10年、有許可他人實施收益或實現質押融資、或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專利獎的發明專利件數。
??[2] 暫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口徑,包括數字產業化(信息產業增加值)和產業數字化(數字技術與其他產業融合應用)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