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共建安全韌性城市 2021-03-10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實現“一流城市一流治理”目標,強化韌性適應理念,以基層社會治理為支撐,著力加強全周期管理,全面提高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激發全社會活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大城市治理標桿。
??15.1 以繡花般功夫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
??堅持高標準引領,充分釋放網格化管理效能,推動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貫通,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把服務管理的觸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努力形成超大城市管理精細化示范樣本。
??15.1.1增強城市管理網格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智能化發現手段的覆蓋面,加強玻璃幕墻、垃圾分類、深基坑等應用場景“神經元”建設和算法開發。制定完善人工發現標準和工作細則,利用區塊鏈技術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強化專業技術和人員向街鎮和居村高效下沉,使高頻多發、群眾訴求強烈的問題在基層得到有效解決。優化基層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深化多部門聯合的7×24小時全天候綜合響應機制和應急處置隊伍建設,進一步培育屬地化專業化第三方機構。
??15.1.2塑造美麗上海新形象。持續開展城市管理精細化“三年行動計劃”,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樂、宜游的人民城市精細化管理示范區。營造整潔有序的城市面貌,全面提升市容市貌作業水平和保潔實效,新創建100個“美麗街區”。全面開展蘇州河等主要景觀帶照明建設。持續推進架空線入地與桿箱整治,實現全市重點區域架空線全部入地。提升以人為本服務功能,完善城市無障礙設施規范和標準,提供從出行到信息交流等全方位的無障礙服務,建設“有愛無礙”城市,創造便利的城市空間和包容的社會環境。以世界城市日為平臺展示、交流城市建設和治理經驗,將上海打造成為世界城市日“永久主場”。建設楊浦等人民城市實踐區。
??15.1.3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標準化、社會化水平。深化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管理和執法部門的雙向監督,實現管執銜接。完善城市管理標準體系,修訂相關城市運維標準、規范和定額,建立維護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健全常態長效、建管一體、分級分類的城市管理標準體系。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城市管理,探索政府支持、市場投入、社區參與的“路管會”“弄管會”制度,引導市民深度參與城市綜合治理。探索實施“社區工作室”制度,鼓勵執法部門進駐社區。
??15.1.4健全城市基礎設施運維長效機制。開展綜合養護試點,打破行業條塊分割,將區域性較強的設施打包實施綜合養護和管理。分類實施市場化機制,對于市場競爭不充分的領域,加強成本監審和績效評價,適當放寬市場進入。針對技術含量較高且關乎城市安全的領域,建立全生命周期養護和擔責機制,培育相對穩定的養護作業隊伍,促進城市基礎設施運維降本增效。
??15.2 筑牢守好城市安全底線
??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全面提升城市運行的功能韌性、過程韌性、系統韌性,構筑城市安全常態化管控和應急保障體系,使上海始終位于全球最安全城市之列。
??15.2.1完善超大城市安全保障體制機制。強化應急管理的綜合性和系統性,健全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統籌協調、分類管理的應急管理體系。制訂市區兩級風險目錄,全面落實城市運行風險管控的主體責任、領導責任、監管責任和屬地責任。完善不同類型風險的調查評估、應急預警、聯動處置、協調保障等工作機制,在風險處置中實現統一指揮、發揮專長、通力協作,加強市、區、街鎮、居村四級應急管理工作有機銜接、縱向貫通。
??15.2.2著力清除城市運行重點隱患。以更多采取分布式、并聯式建設為導向,強化交通物流、通訊保障、能源供水等各類城市生命線的綜合韌性,提升應對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沖擊時基本功能維持和快速復原的效能。強化城市軌道交通超大客流下風險預警、客流疏導、應急搶修能力,提高重點車站風險防范標準,同步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加強對鐵路沿線、地下空間和管網、老舊電梯、建筑物結構和附屬設施的全面評估、排摸、整治和改造。提升食品、藥品安全保障能力,完善藥品全過程管理系統,逐步實現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追溯管理,全面實現餐廚廢棄油脂應收盡收和綠色循環利用。圍繞危化品生產、經營、存儲、運輸、使用等環節,實現安全設施、關鍵裝置及從業人員全要素實時監控。著力化解消防安全隱患,推進老舊建筑消防設施增配改造和消防綜合演練,加強電氣火災、電動車消防安全和消防通道障礙物等火災隱患排查。加快糧食和物資儲備能力建設,建立市場調節儲備與應急物資儲備多元格局,推進上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工程,優化本地和外地糧食儲備加工保障基地布局,確保突發事件下主副食品市場供應量足價穩、優質安全。
??15.2.3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開展氣象災害、地面沉降、森林火災和有害生物等自然災害分類型、分區域風險普查。提升應急避難能力,加強街鎮、居村應急避災站點建設,推進公園、廣場、地下空間等設施的應急避難標準化改造。提升救援救助能力,強化專業裝備配備和專業訓練演練,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提升全社會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能力,支持發展巨災保險、責任保險,加快市、區、街鎮三級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推動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進學校、入企業、下基層。
??15.2.4營造安全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打造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有效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提高對影響群眾安全突出問題的精準打擊力,推動掃黑除惡常治長效,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維護社會良好秩序。深化智慧公安建設,持續拓展社會面智能安防覆蓋面,完善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社會防控體系。大力支持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強化全民國防教育。
??15.3 構建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推進疫情群防群控實踐經驗的常態化制度化,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以社區為重心筑牢超大城市治理的穩固底盤,著力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15.3.1構建現代社區自治共治共同體。堅持黨建引領,進一步強化網格化黨建,推進“微治理”創新,配足配強黨建工作力量,提升居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發揮居村委會主導作用,推進居村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約、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增強組織民主協商、服務居民群眾、動員社會參與的能力。深化物業治理創新,推動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等協同運轉,加快建立“質價相符”的物業服務市場機制,加強物業服務行業監管。持續推動社區增能減負,嚴格居村協助行政事務準入,優化街鎮管理體制機制,推動社會管理權限和力量更多向基層下放,完善人財物向下傾斜、權責利掛鉤對等的新型條塊關系。大力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引導社會力量更好地鏈接社會資源、提供專業服務、參與基層治理,推動自治共治平臺協同運轉。提升社區治理規范化精細化水平,規范信息數據采集核查、集成共享,深化“社區云”、遠程視頻幫辦等智慧社區應用。
??15.3.2完善社會多元參與機制。暢通企業和市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和社會治理的渠道,保障人民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搭建更多民意“直通車”平臺,健全充分體現民意的重大工程、實事項目立項和實施評估機制。不斷拓寬民主協商渠道,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健全分層遞進、銜接配套的糾紛化解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加強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風險防控。不斷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優化管理服務,支持區域性、國際性社會組織在滬登記成立,注重引進和培養社會組織領軍人才。以樞紐型社會組織培育為重點,帶動孵化一批專業化社會組織,發展一批社會企業,造就一批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到2025年全市持證社會工作者達到4.5萬人。暢通志愿服務渠道,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公益志愿服務品牌項目,到2025年全市志愿者注冊人數達到常住人口的20%。
??15.3.3全面提升網絡治理能力。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建設網絡空間綜合治理平臺,統籌開展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安全評估,全面提升網絡輿情態勢感知、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和管控處置能力。落實互聯網企業信息管理主體責任,推行重大決策網絡輿情風險評估制度,完善重大輿情有效引導和協同處置機制,落實互聯網屬地化管理責任,不斷提升線上線下協同的網絡時代治理能力。落實互聯網信息服務分類管理,督促企業、媒體、個人切實履行網絡社會責任,建立網絡誠信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大興文明辦網之風,嚴厲打擊網絡違法違規行為。持續加強互聯網輿論引導能力建設,提升網上正面發聲水平,強化網絡宣傳陣地,培育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營造清朗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