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超大城市服務水平 2021-03-10
??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為重、管理為先的理念,以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和智能化為導向,整體提升各類基礎設施規模能力、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形成系統完備、適度超前、協同高效、安全可靠的超大城市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12.1 持續提升一體化交通網絡體系
??圍繞提能級、補短板、織網絡,更加注重支撐市域重點地區發展和城鎮體系功能提升,更加注重高品質服務和用戶體驗,更加注重與長三角互通互聯,構建立體融合、智慧高效、人本生態的現代綜合交通系統。
??12.1.1以城際、市域(郊)鐵路為重點完善軌道網絡。圍繞虹橋樞紐、浦東樞紐等主要節點,形成多層次、通勤式、快速化和經濟舒適的軌道交通網絡,到2025年實現中心城60分鐘可達毗鄰城市、主要樞紐120分鐘可達長三角主要城市。基本形成滬蘇、滬浙多向對外鐵路通道格局,明顯提升沿線城鎮、重點功能區與長三角城市直聯直通水平。推進既有鐵路站線資源及周邊區域改造利用,增強鐵路服務市域公交及城市物流功能。全面啟動市域(郊)鐵路建設,加快形成市域(郊)鐵路基本骨架,帶動重點地區、郊區和近滬地區發展。建成機場聯絡線,推進嘉閔線及北延伸、兩港快線建設,加強臨港、張江等重點地區之間及與兩大樞紐的快速交通聯系。推進崇明線、17號線西延伸建設。規劃建設南楓線、滬平線,發揮連接長三角功能,形成對杭州灣北岸城鎮的帶動作用。推動市域(郊)鐵路網絡與長三角城際鐵路網銜接,提升中心城、郊區與長三角城鎮之間通勤化客運水平。強化市域(郊)鐵路線網規劃頂層設計,探索車站銜接、列車開行等運營管理機制。建成軌道14號線、18號線一期,加快建設13號線西延伸、19號線、20號線一期、21號線一期、23號線一期等線路,加快規劃建設12號線西延伸、15號線南延伸等,進一步提升中心城軌道網絡覆蓋密度,并加大川沙、寶山、虹橋、閔行四個主城片區軌道通達性,推動軌道交通覆蓋所有區,到2025年市區線和市域(郊)鐵路運營總里程達960公里。全力打造集航空、國鐵、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市區線等功能于一體的浦東綜合交通樞紐,提升虹橋樞紐交通服務能級。強化“松江樞紐”服務長三角的功能。
??12.1.2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強化公共交通在城市客運中的骨干地位,將公交優先戰略進一步從中心城向主城片區、新城等拓展,到2025年中心城公交出行比重達45%以上。完善多層次公共交通系統網絡,推進市域、局域、常規公交線網融合發展。構建多層級常規公交線網,有序推進中運量等中心城骨干公交、社區微循環公交系統建設。加強主城區外圍居住和產業組團公交服務,完善郊區城鎮內部相對獨立的公交系統。全出行鏈提升公交服務品質和效率。優化軌道交通運營組織,持續推進高峰大客流線路增能提效。結合客流需求推進公交專用道網絡化布設,有序優化調整地面公交線網,提升公交信息服務精準度。改善共享單車接駁服務,加強對共享單車投放使用的供需預測和智能調度。全面推行“出行即服務”,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打造一體化、全流程的出行服務平臺,為市民提供全程引導、綠色激勵等智能誘導和出行規劃服務。
??12.1.3整體提高城市道路網絡系統通行效率。加快道路骨干工程建設,持續推動省界道路增能擴容,提升近滬地區路網通行能力。推進S3、S4等高速公路建設,進一步改善郊區與中心城路網通達性。建成北橫通道、東西通道、漕寶路快速路、軍工路快速路等中心城骨干道路,規劃建設南北通道、漕寶路東延伸等項目。完善越江跨河橋隧通道。提升道路網絡功能服務水平,實施外環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加強外環線沿線骨干道路網銜接。以蘇州河以北地區及新城為重點,優化城市主次支道路的級配和布局,圍繞主干道路增加平行和橫向次支道路,提高路網整體運行效率。優化貨運交通布局,針對港區、物流園區和城市擁擠路段,統籌客貨分流,建成沿江通道浦東段,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形成徐行、閔行兩個鐵路物流基地和外高橋、蘆潮港兩處鐵路聯運節點站,優化城市轉運中心、分撥中心、末端配送網點等物流設施布局。完善安全舒適的慢行系統,加快步行和非機動車通道連續成網,保障慢行交通路權,打造公平友好、設施完善、出行舒適的慢行空間。
??12.1.4加強交通綜合管理。持續推進交通需求管理,加強機動車號牌額度總量聯動控制,完善非營業性客車額度政策,強化外省市號牌車輛錯峰出行引導和區域差別化管理,繼續開展小客車使用政策儲備研究。加強靜態交通能力建設和設施管理,深入實施差別化停車管理政策,分類優化重點地區、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等區域停車設施布局,動態設置道路分時停車泊位,緩解小區夜間停車、醫院停車等臨時性停車問題。完善公共停車信息平臺功能,利用信息化服務提高泊位利用效率,實現商業綜合體移動端停車信息服務全覆蓋。深化智慧交通發展,構建交通智能感知信息網絡,推進智能航運、智慧道路等新型交通設施升級建設。深化出租車行業改革,結合法規政策、信用管理和事中事后聯合監管,逐步形成巡游車和網約車融合互補、健康發展新局面。
??12.2 保障超大城市能源安全
??把能源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內外并重和多元驅動,建設具有國際話語權的能源要素市場,加快打造與超大城市相適應的安全、清潔、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
??12.2.1有效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加大支撐電源和電網調峰能力建設,力爭到2025年全市再新增600萬千瓦電力供應能力。新增電力供應以市內布局為主,重點實施煤電等容量替代和靈活性改造,推進燃氣調峰電源建設,積極爭取低碳清潔的市外電源。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重點建設第二LNG站線項目,建成五號溝-崇明島、主干管網西部復線等主干管網項目。全市天然氣年供應能力超過137億方。
??12.2.2加快優化重大能源設施布局。完善“5+X”市內電源布局,其中吳涇-閔行-奉賢基地逐步從煤氣并重轉向全為氣電。推動天然氣設施網源協調布局,研究推進天然氣主干網從C字形向O形轉變,配合上海第二LNG項目形成“7+1”多氣源、多通道格局。形成南北互濟的油品供應體系,航油形成“兩廠三庫+浦虹機場聯絡管”供應格局,汽柴油供應形成包括上海石化、賽科兩大煉廠,金閔一線二線、白滬兩大成品油管道、X個成品油庫和碼頭等在內的“2+2+X”供應體系。
??12.2.3穩步推進能源市場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推進以現貨為核心的電力市場改革。穩妥推進燃氣行業改革,優化天然氣管網運營機制,穩妥推進燃氣管網公平有序開放,完善與管網運營機制相適應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發揮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作用,研究推進成品油、天然氣等期貨產品上市。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在臨港新片區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油氣定價中心,探索開展國際保稅低硫燃料油現貨交易。
??12.3 提高城市供水和水利設施保障能力
??圍繞補短板和提品質,全面提升源頭到龍頭供水安全,系統推進城鎮排水和防汛設施建設,提升存量設施效能,不斷增強抵御洪澇災害的韌性。
??12.3.1提升飲用水品質。強化水源地安全保障,嚴格落實水源地保護區分類分級管控。推進青草沙-陳行原水系統連通等水源地連通工程建設,先期啟動原水西環線南半段工程,加強水源地與跨省上游地區聯動共保。完善供水廠網設施更新改造,建設臨港、虹橋等水廠,完成楊樹浦、長橋等長江水源水廠的深度處理工程,以及約2000公里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不斷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深入推進二次供水改造,加快覆蓋源頭至龍頭的供水監測。推進高品質飲用水示范區建設。
??12.3.2全面提升防洪除澇能力。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25年40%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中心城35%左右面積達到3-5年一遇雨水排水能力。加快吳淞江(上海段)等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淀山湖、元蕩等生態環境整治工程。實施約50公里黃浦江堤防專項維修工程,持續提升黃浦江抗風險能力。推進50公里左右主海塘達標建設,提升主海塘防潮能力。推進油墩港等水利片外圍泵閘建設,增強城市排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