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客廳建設實施方案(試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及本市《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上海司法行政“十四五”時期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等工作部署,徐匯區司法局圍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對標“建設新徐匯、再造新徐匯”目標任務,結合徐匯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升計劃”,統籌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力量,進一步整合推動法律服務資源下沉,融入社區“生活盒子”,推進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向社區、向家門口、向居民身邊延伸,向重點群體延伸,不斷優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打造具有徐匯品牌特色的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客廳,完善全業務全時空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準的公共法律服務。現提出如下方案:
一、服務宗旨
徐匯區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客廳”聚焦“一站式”“鏈條式”“閉環式”目標,著力建成全方位覆蓋的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客廳網絡,旨在整合法律服務資源,用群眾習慣的思維、聽得懂的語言、愿意接受的方式,引導社區居民到公共法律服務客廳中坐一坐、聊一聊,貫通“前臺-中臺-后臺”,讓群眾在有需求時找得到人、見得上面、說得上話、辦得了事、解得了困,同時充分發揮法治的風險預防性和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功能,推動基層依法治理,增強居民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目標定位
構筑以法律咨詢、公證服務、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司法鑒定、法治宣傳6方面公共法律服務力量為主體,融入各街鎮根據社區特色及現有法治資源自選法律服務項目為補充的“6+X”公共法律服務保障模式,打造“生活盒子”里的“法治鄰居”。多層次補充區、街鎮、居委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架構,多維度推動“家門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變“被動”為“主動”,變“分散”為“集中”,變“咨詢”為“解決”,前臺首問受理主動收集、中臺研判分析分類流轉、后臺聯動解決信息反饋,讓“件件待處理”轉變為“事事有結果”。
2023年第一季度,我區首個公共法律服務客廳啟動運行。第三季度前,在全區各街鎮的社區“生活盒子”里共開設5至8個公共法律服務客廳。2024年,根據“生活盒子”建設情況,實現全區所有13個街道鎮全覆蓋。
三、服務對象
在15分鐘法律服務圈內,為有矛盾糾紛、法律咨詢等事務性需求的居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務,對于行動不便、有上門法律服務需求的“一老一小”、困難群體和特殊對象等暢通上門綠色通道。關注老年、青少年、婦女兒童、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的特殊需求,提供均等性、精準性、普惠性公共法律服務保障。
四、服務內容
聚焦居民法律服務需求,提供涵蓋“律師咨詢、公證服務、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司法鑒定、法治宣傳”六個公共法律服務板塊:
(一)律師咨詢:組建以資深律師帶隊、青年律師為主體的公共法律服務志愿律師團,針對家事、侵權、債務、相鄰關系、物業管理、城區更新改造等與社區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二)公證服務:提供親屬關系、遺囑繼承、委托聲明、無犯罪記錄、婚姻財產約定等公證業務咨詢和服務;
(三)人民調解:針對社區居民的信訪矛盾,以及家事、侵權、債務、相鄰關系、物業管理等常見民間糾紛進行調解;
(四)法律援助:對社區居民請求給予、支付、賠付或主張社保待遇、社會救助、撫恤金、贍養費、撫(扶)養費、勞動報酬、損害賠償等事項,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服務;
(五)司法鑒定:對損傷程度、傷殘等級、精神狀況、行為能力等常見司法鑒定需求,提供咨詢服務;
(六)法治宣傳:深入居民社區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憲法、民法典以及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等。
五、運行機制
建立“服務機制”“運轉機制”“告知機制”“場地機制”四項公共法律服務機制,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客廳”運行制度化、規范化、高效化。
1.服務機制:區司法局牽頭指導并統籌公共法律服務力量,各街鎮作為客廳建設和日常運維主體。通過“菜單式”和“自選式”相結合,形成公共法律服務客廳“6+X”服務供給模式,在保障基本法律服務需求的基礎上,突出不同片區具體需求的資源供給。輪班值守與主題活動日相結合,充分保障片區居民對法律服務體量、頻次、類型的需求,固定日期、固定時間開展每周輪班值守和每月主題活動,形成公共法律服務客廳“雙固定”日常運行模式,確保客廳運行的可預期性和持續穩定。
2.運轉機制:建立“首問責任制”,現場可接待完成的咨詢和服務當場完成。如無法當場解決,需聯動其他公共法律服務力量介入的,由首問接待人員將需求流轉至聯動組并負責跟蹤登記工作進展,在問題解決后將結果反饋給居民;“聯合咨詢制”,以居民具體需求為導向,統籌多元法律服務力量,通過聯合接待、集中會診以及聯動解決等方式,推動居民需求和矛盾糾紛的實際解決;“主動排摸制”每月18日定期排摸、收集客廳所在片區12345居民熱線、居民信訪訴求以及街鎮社區高發問題多發矛盾,開展需求和風險分析研判,作出問題解決和多元解紛方案,主動對接提供精準法律服務。
3.告知機制:每周值班人員、聯合咨詢人員以及每月主題活動內容,以輪值表和活動公告的形式,通過街鎮和社區各居委、官方公眾號、易拉寶等方式提前發布活動公告,擴大群眾獲取公共法律服務信息的渠道。
4.場地機制:在社區“生活盒子”的共享空間中,統一使用徐匯區“公共法律服務客廳”標識,統一投放“解憂法空間”意見收集箱,統一布置通俗易懂的七條宣傳語:“合同簽訂來坐坐”“房產過戶來坐坐”“大額付款來坐坐”“糾紛隱憂來坐坐”“婚姻家事來聊聊”“繼承知識來問問”“勞動權益來學學”,用生活化語言明明白白列舉客廳常見功能,讓社區居民看得懂、想得到、愿意來。
六、隊伍保障
由區司法局統籌法律服務力量,組建律師咨詢、公證服務、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司法鑒定、法治宣傳六大公共法律服務聯動隊伍:律師服務隊伍由徐匯區律師行業黨委發起組建公共法律服務志愿律師團隊,徐匯律師工作委員會和各律所黨組織分級組織,為社區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公證服務隊伍由徐匯公證處牽頭提供公證便民服務;人民調解隊伍徐匯區各調解委員會聯合組織調解員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法律援助隊伍由徐匯區法律援助中心牽頭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司法鑒定隊伍由司鑒行業組建青年志愿團隊普及司法鑒定知識和提供咨詢服務;法治宣傳由區司法局牽頭匯總,各街鎮整合各方法治宣傳力量,采取群眾喜聞樂見形式開展法治宣傳,讓法治文化浸潤居民社區,不斷提升社區居民法治思維、法治意識和基層法治氛圍。同時結合街鎮工作重點和特色,引導“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社區治理達人”等更多法治力量參與到“公共法律服務客廳”建設中,打造具有街鎮社區特色、貼合居民需求的公共法律服務“X”端。
七、監督管理
成立區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客廳工作專班,局主要領導作為組長,研究專項工作推進計劃,完善質效考核方案,通過專題會議定期跟進。組建法律服務客廳檢查組,由領導干部帶隊,特邀監督員、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員參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采用服務質效評議、問卷調查等形式,定期收集群眾意見,掌握項目進度和服務質量,確保本方案落細落深落實。每季度召開工作例會,研究體系運行情況,推動體制機制完善。
八、總結宣傳
推進過程中,注重收集典型案事例、定期分析基層需求,統計全年服務量,做精做亮品牌特色,進一步提高群眾的知曉度和滿意度,讓“家門口”的公共法律服務客廳可復制、能推廣、見實效。加大宣傳力度,打造成為社區居民“有地方說話、有人能傾聽、有法幫解決”的公共法律服務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