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上海的鄉村是稀缺資源? 2022-10-12 來源:上觀新聞
??在“金融”“創新”“科技”成為熱點的超大型城市,上海4000多平方公里的鄉村似乎處于“隱秘的角落”。
??不過,當踏上滬郊大地,你就會真切地感受到,這里的產業變革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前。近年來,上海鄉村打好“民生牌”,202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57.21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80.1%。在良好生態的加持下,持續引入經濟活水,培育文化、電商、辦公、康養等10多種鄉村新業態。到今年底,將建設完成9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范村、200個以上美麗鄉村示范村。
??作為大都市里的稀缺資源,鄉村已經不僅僅承擔農產品供應,而是發揮多元功能復合,逐漸成為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載地、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空間。“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推進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建設,發揮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笔修r業農村委黨組書記、主任馮志勇表示。
??“農業+”提升經濟價值
??今年3月,突如其來的疫情將農業生產者一下推到臺前。他們承擔起保供重任,晝夜不停打通生產、物流、售后全流程。通過社區團購這一方式,與居民們形成緊密的連接。
??打好“民生牌”,保障地產農產品供應,始終是農業的重心所在。相較于其他農業大省,上海雖然耕地面積有限,但基于超大城市科技、人才等優勢,仍然大有可為。近年來,上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建設13個綠色田園先行片區,以及一批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
??位于腰路村的清美蔬菜自動化種植基地
??崇明“由由”中荷現代農業創新園就是典型案例。作為世界級“植物工廠”,它采用全球先進的種植技術,不僅能抵御氣候變化、穩定生產,還能精確控制農產品生長的每個過程。整個項目年產量超過7000噸,平均每天可為上海市民提供30至40噸高品質綠色果蔬。
??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鄉村與農民的獲得感,郊區各出奇招,探索可推廣的創新路子。
??閔行區開啟鎮、村兩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并在全市迅速推廣。2013到2021年間,上海市農村集體總資產由3800多億元增加到6600多億元,增幅近73%;
??浦東新區探索“一村一企一聯合體”新模式,覆蓋72個保留村,共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5家,穩定了產供銷,有效解決農民賣菜難。參加產業化聯合體的農戶年收入達到6萬元左右。
??鄉村人的根在土地,卻不能把他們束縛在上頭。更多的經濟活力,來自“農業+”潛力的持續釋放。一方面,上海通過產業延伸帶動增值增效,形成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地產大米從“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繼而向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目前已有近40%的地產稻谷實現了加工轉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地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等項目建設,帶動農業主體提升產加銷全過程水平,助力蔬果等地產農產品實現全產業鏈要素有效銜接。
??另一方面,上海鄉村作為新時期二、三產業創新發展的搖籃,正引進社會資本,盤活集體資產,培育起文化、電商、辦公、康養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華為公司在青浦區金澤鎮投資100億元建設研發中心,打造“中國硅谷”。建成之后將導入3萬余名科研人才,年產值預計達100億元,并形成長三角示范區重要的創新產業集群;火熱的民宿經濟之下,涌現出浦東新區“宿予”、崇明區“顧伯伯”、金山區“青檐”版畫民宿等鄉村民宿品牌,市民休閑度假有了好去處。這些探索,既盤活農村宅基地等存量資源,也吸引本地人回鄉創業,緩解鄉村空心化問題。
??崇明“久居”民宿在設置KTV、酒吧、餐廳、農產品展銷區等之外,還斥資建造了“C-Park”公園以及自有農場
??當鄉村向著多元功能復合轉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收入,數據顯示,2012到2021年間,上海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7401元增至38521元。
??“綠色+”彰顯生態價值
??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上海主會場,放在了奉賢區莊行鎮浦秀村。這里曾是村民眼里又“破”又“銹”的地方,如今不僅田成塊、林成網、水成系、路成環、宅成景,還建成了“青春里”泛家庭式養老社區。“老了就要圖個熱鬧,在家門口就能養老,多好?。 贝謇锏睦先苏f。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上海各涉農區推進農村地區面貌整體提升,到2021年底已建設了13.3萬戶美麗庭院,無害化衛生戶廁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8%,95%行政村實現生活垃圾分類達標。
??寶山區沈楊村林蔭步道
??村容村貌的提升直觀可感,更為“隱蔽”的變化也在發生。近年來,上海加快調整農業結構,擴大綠肥播種,通過綠色科學手段實現農藥和化肥的“雙減”。
??比如,崇明區持續推廣稻魚共生、蝦稻鱉共生、稻蝦輪作等稻田立體種養模式,示范面積已達2400畝,既能給水稻增加有機肥,也起到生物除蟲的效果。
??農業廢棄物利用也頗受重視。目前,上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農藥包裝廢棄物基本全部回收,農膜回收率達到96%。在這些措施共同發力下,上海地產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30%,走在全國前列。
??道路敞亮了,河水清澈了,鄉村已不只是人類的樂園,也是各類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天然場所。農田本身就具備生態價值,發揮著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的作用。水稻是上海的主糧作物,稻田系統也是重要的濕地和城市生態屏障。值得一提的是,羅利軍團隊的“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實現了上海市在農業領域獲國家科技大獎零的突破。
??基于此,上海還積極構建生態空間。從2012年開始,啟動以郊野公園為重點的大型游憩空間和生態環境建設,迄今已經建成開放8處,營造出一處處親近自然、放飛自我的“歸園田居”。在維系生物多樣性方面,以長江大保護為重要抓手,全力實施“十年禁漁”;重視對本土動植物的保護,一丘之“貉”成為種群自然恢復的典型等。
??良好的鄉村生態,反過來為經濟“加分”。煥然一新的浦秀村,近年來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創新試點“三園一總部”,打造生態商務庭院辦公群落。憑借實用又新穎的功能設計,以及有力的招商,成功吸引一批企業入駐,除了租金,每年還反哺村集體數十萬元。
??“融合+”點亮美學價值
??青浦章堰村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整個村落核心區已具雛形。
??這個擁有千年歷史文脈的村子,以“生長、生存、新生”為理念,將故宅、古橋等修繕翻新,打造128畝項目核心區,融合濱水街區、咖啡書店、時尚餐廳、特色民俗等業態,再現“金章堰”繁華景象。
??上海鄉村,作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發祥地,承載著人們的鄉愁,蘊含著長久積淀的文化與美學價值。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如何讓鄉村“美起來”?多方參與的美學探索,正在滬郊大地多點開花。
??涉農區通過賦能傳統產業以及植入現代產業,讓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寶山區羅涇鎮塘灣村引入母嬰產業,將閑置住房出租給企業后,每戶年收益在8至10萬元,有人還開起了農家樂、民宿和園藝社等。村里的發展,一并帶動了周邊的海星村、花紅村、新陸村、洋橋村,五村結合各自產業優勢形成聯動。
??市級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塘灣村
??金山將百里花園、百里果園、百里菜園作為發展方向。呂巷水果公園內,金山特色農產品玉露蟠桃、施泉葡萄、敏蘭藍莓、板扎獼猴桃等水果給市民提供多樣選擇。每年春季,樹上盛開的桃花與五彩油菜花交相輝映,豐富了市民的賞花體驗。
??還有一股意料之外的力量,也來到上海鄉村。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去往偏遠的郊區尋找藝術靈感。他們在當地成立工作室,激活了老舊甚至無用的鄉村空間,用創意與靈感為原本沉寂的區域注入活力。青浦區林家村以“稻田林家,藝術鄉村”為主題,吸引“丁一鳴繪畫藝術工作室”“路上有馬工作室”等一批藝術家工作室紛紛入駐,打造“與世界對話的藝術鄉村”。
??在長期的探索之下,上海鄉村已經總結出這樣的經驗:美學,并非是憑空打造,而是需要“先入為主”的規劃,讓其自然地落地生根。令人期待的是,基于這樣的共識,上海正在推行鄉村規劃師制度。2021年7月,正式組建第一支42人志愿者團隊,為各地行政村的規劃編制等流程,提供專業指導與技術服務。
??這些“腳下沾著土、鞋上帶著泥”的設計師們,將與原住民、建設者、管理者一道,推動當地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疊加交融,勾畫出一幅具有超大城市獨特魅力的鄉村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