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四次市黨代會報告標題提及“國際大都市”,內涵不斷延展深化 上海“魅力曲線”如何繼續上揚 2022-06-28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茅冠雋
??談及今后五年的發展目標,此次黨代會報告設定了三個維度:“世界影響力”的能級顯著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征充分彰顯;“國際大都市”的風范更具魅力。前兩個維度,各自都能找到具象的量化指標。相較之下,“風范”和“魅力”更富詩意,也更為抽象。
??我們不妨為上海畫一條“魅力曲線”,看看一座國際大都市的“風范”和“魅力”究竟來自何處,又將指向何方。
??坐標系:找準原點和時空定位
??畫曲線,第一步是確立原點、找準坐標系。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明確定位。這是上海“魅力曲線”的原點。
??縱向看,上海已連續四次在黨代會報告的標題中提及“國際大都市”。對比這四份報告中對于“國際大都市”的表述,可以看到清晰的邏輯線。
??2007年的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報告中,“國際大都市”的奮斗目標之一是“形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框架”;2012年的報告中,“國際大都市”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2017年的報告中,“國際大都市”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歷史性跨越”。此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指出,“國際大都市”要實現“歷史傳承與時代潮流融合共生,國際風范與東方神韻相得益彰”,“創意靈感在這里迸發,時尚潮流在這里定義,美好生活處處可見”。
??由此可見,“國際大都市”的內涵在十數年間不斷延展深化:從注重具體的經濟、城市建設發展“硬指標”到強調風范、神韻、魅力、品質等“軟實力”,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發展階段正不斷躍升。
??橫向看,放眼全國,在新近提出的城市愿景、相關規劃中,多個城市提出要建設“國際大都市”。但上海有其特殊性。通江達海、面向太平洋的上海,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城市建設和發展始終在全國大局、全球視野下進行。
??上海是一座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上海發揮服務輻射和示范帶動作用的關鍵所在,是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必然要求”。上海建設“國際大都市”,必須“率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和挑戰,生動演繹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征,努力貢獻更多的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自變量:外修形象 內煉品格
??怎樣去定義一座城市的“風范”和“魅力”?細讀報告,可以發現一組相互辯證的指標和視角,這也是定義“魅力曲線”的重要自變量。
??外在而言,可觀察城市形象的提升,這在報告中有多處體現。比如要“優化‘一江一河一帶’生態空間布局,打造世界級濱水區”,要“加快打造‘道路+’的宜人街區、‘公園+’的多彩天地、‘生活圈+’的便捷服務,讓城市展現獨特的風貌、煙火的氣息、綻放的地帶。”
??“道路+”“公園+”“生活圈+”,動態的“+”號體現出城市新陳代謝的活力、資源要素有序流動融合的生機,讓人對城市生活充滿美好遐想。
??城市形象的提升,來源于城市環境的改善。“環境”是一個廣義概念,既包括“推進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構建城市生態骨干網絡”的生態環境,包括“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五年累計已實施改造308萬平方米,涉及15.4萬戶居民,這一困擾上海多年的民生難題今年將歷史性解決”的人居環境,也包括法治環境、營商環境。廣義的“城市環境”,亦是一種城市軟實力,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加速器”。
??過去五年,上海的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全市日均新設企業從2016年的1100多戶增加到2021年的1800多戶,千人擁有企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這樣的環境,無疑為城市增添了一份獨特魅力。
??內在而言,主要觀察城市的精神和品格。“城市精神品格浸潤人心”,被寫入此次黨代會報告中。
??上海這座城市,一直都是內外兼修的。光有“鋼筋叢林”、有資源要素的簡單疊加,無論數據多好看,都很難被稱為“國際大都市”。“國際大都市”是復雜的巨系統、生命體、有機體,本質上靠“精氣神”支撐。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這是這座昔日“海邊小城”蛻變為“國際大都市”的秘訣和底色,更是她面向未來發展的精神內核。
??底層邏輯:關照到每一個“人”
??要畫好“魅力曲線”,除了確定坐標、找到自變量,還要找到相應的“法則”。上海建設“國際大都市”的底層邏輯和元法則,已清晰寫在了黨代會報告的標題中: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都市”和“城市”常可互通互用,但外延仍有細微差別。與“城市”相比,“都市”更多了一分煙火氣、人情味,更關注“人”的活動,側重“人”的感受,最終“使在這兒的人引以為豪、來過的人為之傾心、沒來過的人充滿向往”。
??這首先體現為一種“聚攏效應”。“國際大都市”對包括“人”在內的資源要素流動,是有吸引力的,要素密度體現為一種城市活力。縱觀全球,頂級城市都是總部機構匯聚地、各類“流量”集散地、資源配置樞紐地,上海的目標亦是如此。
??除了“聚攏效應”,“國際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還有“人本意識”。這不僅體現在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更體現在賦予每個都市中人參與、分享乃至于“打分”的機會。民生領域,需進一步強調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民生答卷”的積極參與者、最大受益者以及最終評判者。
??這并不容易——“人民”是個集合名詞,訴求多樣、利益多元,關鍵是找到“最大公約數”,這對于治城者精細化治理、人性化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恰恰是這種高要求下的城市治理,才可體現出“國際大都市”的風范和魅力。
??歸根到底,城市的環境、形象能對人產生吸引力;另一方面,城市環境、形象其實就來自每個城中之人的一言一行。“人”本身的共識、習慣、氣質,就是最直觀的城市風范和魅力,每個個體都在為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添加注腳,都在畫出上海“魅力曲線”的一小部分。
??以人為本,像“繡花”般精細化治城,關照到每個個體的細微需求和“小確幸”,上海的“魅力曲線”才能持續不斷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