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遺余力 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水陸空治理多管齊下,上海將生態環境視作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 2022-06-17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數年如一日,光明大廈樓頂的攝像頭,每15分鐘一次,記錄下黃浦江對岸陸家嘴一角的實況。翻看這些年積累的十幾萬張照片,明顯感到上海空氣質量的進步。
??2021年,上海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的年均濃度均為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其中,PM 2.5年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降低35.7%。2021年,上海有335天空氣質量為優良,比2016年多59天;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首次超過90%,達到91.8%。
??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的“稀薄”,讓上海變得十分“通透”,飽含水汽的清新空氣往往會“畫”出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水晶天”。
??近五年,“水晶天”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上海人的朋友圈里,成為上海不遺余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動寫照。
??補齊短板完善機制
??衡量生態環境好不好,要看鳥往哪里飛、魚往哪兒游。
??小區解封后,觀鳥愛好者江康第一時間奔赴經三河畔的觀鳥亭,端著相機尋找“老友”——30多種受環境吸引而來“觀光”或定居的鳥類。
??這條2678米長的生態型景觀河道如今是專業圈內頗負盛名的觀鳥點,入選了2021年的上海“最美河道”。
??只有周邊居民才知道經三河曾經的“面目”。7年前,經環境部門監測,其水質為輕度污染,納入全市“百條小河”河道綜合整治范疇。
??近幾年,經三河治理充分聽取兩岸居民“尊重原有生態”的建議,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河道及周邊環境進行了翻新和提升。沿河的生態走廊“一道兩用”,既讓游人享受自然野趣,也用水洼、水溪、生態駁岸等為各種生物生息繁衍創造空間。
??經三河的蛻變,是上海河道治理的縮影。上海在2018年全面消除黑臭河道,在2020年基本消除了劣五類水體,在2021年全面啟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治理成效背后,是上海近五年在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常態長效機制上的不懈努力。
??進入新時代,“河長制”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實踐。2017年,上海發布《關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方案》,明確按照分級管理、屬地負責的原則,建立市、區、街鎮三級河長體系,讓上海的河、湖都有河長認領。同年,上海開拓治水思路,讓民間河長和志愿者成為河道消除污染的中堅力量。
??晨靄中,年過古稀的村民河長張漢培繞著河岸散步。他身旁虹橋26號河底的垃圾和淤泥,是他和村里其他老伙計2018年冬天一起下河,一擔擔挑出來的。“河道干凈了,村里就會更有人氣。”老張感慨地說,要給后代留下一個好環境,讓村里的晚生后輩都能喜愛、思念這里。
??轉變生產生活方式
??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上海較早直面日趨嚴重的“城市病”和日益趨緊的土地人口環境硬約束。所以,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生產生活方式必須轉型升級。
??去年國慶假期前夕,脫胎于金山二工區的“臨港碳谷綠灣”亮相,透露已儲備34個重點項目,集中布局高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預計年產出222.4億元。把“按噸賣”的化工產品變成“按克賣”,開發建設逾20年的老牌園區華麗蝶變,令業內刮目相看。
??這份成績,是長期堅守生態環境底線結出的碩果。2015年,上海啟動金山地區三年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金山二工區被納入整治范圍,當年就淘汰17家存量企業,產值下降12%。此后,金山二工區連續幾年“閉門謝客”,堅定推進環境整治,累計清退一半以上的企業。
??一番臥薪嘗膽,園區各主要經濟指標不降反增,2020年已投產企業畝均產值和稅收較“十二五”末分別提高70%和80%。
??放眼全市,上海生態環境問題的癥結主要在于產業結構偏重、能源過度依賴石化燃料、運輸較多依賴公路運輸等。多管齊下,近五年,上海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20%。
??在大氣治理方面,上海近年來全力擺脫能源領域的“戀煤情結”。2017年,上海基本完成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替代或關停調整。除公用燃煤電廠和鋼鐵窯爐外,全市基本實現無燃煤。2020年,上海強化能源和煤炭總量雙控,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占一次能源比重下降到31%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增至17.6%。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近三年,上海人對一項“新時尚”情有獨鐘——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兩年后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上海濕垃圾收運量達11290噸/日,可回收物回收量達7550噸/日,有害垃圾收運量達2.26噸/日,相比兩年前分別增加了64.8%、89.6%、7.4倍;干垃圾處置量為15978噸/日,減少了17.5%。
??四類生活垃圾“三增一減”的趨勢,是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成熟完善的有力證明。截至2021年底,全市居住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均穩定在95%。
??生態環境是競爭力
??哪里有好環境,哪里有好風景,哪里就有新經濟。近五年,上海始終將生態環境視作核心競爭力。
??2021年10月14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期間,金山區漕涇鎮成功創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如今,多利升西瓜、羅氏沼蝦、烏鱧等特色農產品成為漕涇鎮的“門面”。現代綠色農業還帶動農產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民宿、鄉村旅游等周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目光投向定位世界級生態島的崇明,更能深切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真諦。始終把保護好、修復好、建設好生態作為重中之重,堅決不搞大開發——這是崇明的定力。目前,崇明島森林資源和灘涂資源大幅躍升,生態資源面積約占全市30%;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約占全市80%;大氣凈化、固碳釋氧、緩解熱島等生態系統服務供給量超過全市總量的50%。
??作為國際重要濕地、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必經之地,崇明本島占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已有11種。今年,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明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崇明東灘有可能成為上海首個世界遺產。
??有了優厚的生態環境,崇明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現代綠色農業、生態休閑旅游業等生態產業風生水起。去年,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在崇明成功舉辦,溢出效應為崇明民宿帶來新機,截至目前已開業近千家。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犧牲眼前暫時的快速增長,換來的將是百姓滿滿的獲得感和未來更大的發展潛力。
??2021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向全市人民送上一份生態大禮——歷經4年建設,世博文化公園北區率先向公眾揭開面紗。經測算,這片土地如果用于商業開發,純土地收入就可超1000億元,但上海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秉持更新的理念和更高的思想境界,牢牢守住中心城區這一整塊寶地,將其打造成開放共享的高品質生態空間,回應人民群眾對市中心大公園的期盼。
??上海宣布“十四五”期間將實施“千園工程”,使公園躍升至1000座以上,并用15年時間以外環綠帶為骨架,打造環城生態公園帶……一幅生態之城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通過“斷舍離”而顯著改善的城市生態環境,已成為上海最重要的“軟實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