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工作進一步探索 長寧區聘請10家企業及其代表為政務公開企業觀察員 2023-09-07 來源:長寧區人民政府
西井科技,一家在長寧區土生土長、以人工智能激活多產業潛能的“專精特新”企業,其企業代表收獲了新身份——政務公開企業觀察員。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譚黎敏這樣理解:“快速反饋企業的新想法和新訴求有了新渠道。”
近日,長寧區聘請10家企業及其代表為政務公開企業觀察員。這是自去年設立涉企政策意見征集點后,長寧區政務公開工作的進一步探索。長寧區政府辦公室政務公開辦主任陳沖闡釋,希望通過企業觀察員提高政策制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政府能在政策制定階段更全面地收集意見;在政策落地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及時修正。同時聽取企業發展過程中對政府工作的建議,并以‘觀察員’為橋梁,將政策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傳達給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
記者了解到,此次聘請的企業觀察員來自人工智能、時尚創意、互聯網+生活服務等長寧區重點產業。另外根據區域總部企業集聚度較高的特點,不乏來自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民營企業總部的觀察員。
放眼全市,“企業觀察員”并非新名詞。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注解,綜合利用社會資源推進政府管理優化的做法值得鼓勵,但關鍵是確保運行機制的有效與公平,“比如形成觀察員定期反饋、政府回應的機制。觀察員要具備‘翻譯’政策的能力,理解政策和企業需求的貼合度。”
政策之便
江蘇路和愚園路路口,西井科技從舜元企業發展大廈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起步。如今,企業總部扎根利西路,年底即將在武夷路新增兩幢辦公樓,適應不斷擴大的企業人員規模。滿足成長空間的同時,企業也獲得更好發展:在全球范圍商業交付無人駕駛車輛及系統超過數百套等數據,如此種種勾勒出“硅巷”小巨人企業的聲勢,科技回歸都市的生動圖景。
譚黎敏直言“聲勢”背后的政府作為,“政府部門通過常態化、機制性的日常走訪給予企業研發、辦公房租、展會推廣等全方位扶持。比如企業因投融資需要辦理工商變更,政府協調辦事窗口當天簽發新營業執照;通過企業走訪,將包括人才落戶綠色通道、碩博士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租房補貼、青年緊缺人才實習基地等人才政策‘送上門’。”
留住人,才能產出好的創意,有持續動能。成為“梧桐區”的企業觀察員,西井科技有進一步思考,“政府其實出臺有許多惠民、惠企政策,但企業因忙于創新和發展,人手不足導致不清楚哪些政策適合自己。”公司公共事務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就需要企業觀察員將行業、產業內的聲音收集起來反饋給政府部門,“從企業的角度助力政府提升政策推送方式,讓更多企業知曉政策,用好政策。”
大中華地區總部位于長寧區的全球知名運動品牌ASICS亞瑟士,此番也被聘為觀察員。集團相關負責人這樣注解政策之便,“長寧區聚焦產業重點板塊精準施策,并明確各領域內分項扶持的政策。相關委辦局派出專員確保政策有效傳達給我們,提供專項培訓會,串聯企業發展與產業政策的契合點,幫助我們用好用足政策扶持。對我們反饋的問題,相關委辦局必有回復。”
該負責人提出,期待長寧區深化金融、人才、通關便利等政策優勢,助力亞瑟士等外資企業進一步拓展總部能級。
機制之效
實際上,長寧區對政策之便的探索已頗有成效,以“政策公開講”為例,區政府各委辦局聚焦經營主體關切,持續開展政策解讀和精準推送工作。比如區商務委的長寧服務企業大講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人社服務進樓宇等,都為構建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助力良多。
在此基礎上,企業觀察員的增量在于從具體問題中提煉出行業、產業共性,充分發揮鏈主或頭部企業作用。陳沖注解,此次10家企業是由產業部門推選而出,“相關委辦局本身就有定期走訪的機制。觀察員有助于推動政務公開從管理驅動向需求驅動轉變,從注重公開數量向注重公開質量和深度轉變,從‘公開即上網’向‘公開即服務’轉變。”
“機制之效的要義是讓企業觀察員真正承擔起‘上傳下達’的責任。”曾剛認為,在關注渠道通達性的同時,也要注意兼顧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