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綠色發展,提升民眾生態福祉——崇明區綠華鎮開展政府開放日活動 2024-08-26 來源:崇明區人民政府
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政府工作的認識,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打造服務型政府,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工作,8月23日,綠華鎮組織開展以“聚焦綠色發展,提升民眾生態福祉”為主題的政府開放日活動。活動邀請人大代表、市民代表、企業代表等社會公眾代表參觀華電漁光互補發電項目及華星村市級鄉村振興建設項目,實地了解建設成果,全面感受貫穿華星村鄉村振興的綠色低碳理念。
活動第一站參觀華電漁光互補發電項目,目前項目已建成一期44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正在推進建設二期81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項目總投資約5.6億元,占地2000余畝,項目投產后,每年可提供約1.3億千瓦時綠色電能,每年可節約標煤約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11萬噸,相當于種了6000余棵樹。同時對傳統高密度,高污染,低經濟值養殖模式進行升級改造,將這里打造成“水上光伏發電,水下生態養殖”的立體發展模式。
活動第二站參觀低碳華星研學基地,該基地是華電與華星村共同以低碳科技設施與智能互動設施打造的一個集發展規劃、黨群建設、低碳文化、廉潔文化等一體化展示體驗平臺。其中低碳知識科普區以實物展示與視頻宣傳相結合的方式,生動展現光伏科技的低碳魅力。廉潔文化示范區通過廉潔用語、典型案例的展示,加強鄉村廉潔文化的宣傳教育。黨群建設墻上,黨員積分制、黨內活動等內容一目了然,加強黨建引領,促進黨員群眾之間的緊密聯系。議事廳更是人大代表聯系、婦女之間微集市等活動開展的固定場所,強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活動沿途還參觀了光伏棧道、光伏大棚、村民光伏屋頂、光伏休憩椅等。光伏棧道不僅是一條鄉村旅游走廊,也能為農業灌溉提供電力。光伏大棚占地2000多平方米,內部可以開發種植,所鋪設的光伏發電除自用以外還能并網賺取價值,目前已引入市場主體種植靈芝等高附加值作物。村民光伏屋頂用低碳光伏瓦替換傳統瓦,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每年每戶可實現發電4000度左右,目前共有14戶村民參與光伏屋頂改造。
活動最后還邀請公眾代表在研學基地座談交流,大家表示,今天的活動更直觀地感受到了鄉村振興的綠色低碳建設成果,此番親身體驗不僅搭建起了政府與公眾之間理解與信任的橋梁,更激發了社會各界對未來更加繁榮、和諧、綠色生態發展的無限憧憬與堅定信心。未來,綠華鎮將進一步鞏固建設成果,進一步賦能文旅研學融合發展,讓綠色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讓看得見田野、望得見魚塘、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零碳鄉村”深植崇明綠華鎮鄉間各處。